APP下载

快乐的钢镚儿

2016-05-14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便士存钱罐纪念币

柯玲

很多家长出于种种考虑去国外访学时往往带年幼的孩子随行。访学牛津的中国学者中也有一些“小家属”,对未成年的孩子这或许更有意义——随父母国外访学一年半载,小小年纪就有一段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孩子开心,父母称心,可谓一举两得。

浙江有位丁老师就是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相互“伴读”的。孩子到牛津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样样好奇。当然一年半载转瞬即逝,不少孩子刚习惯了英国的节奏就又要忙着适应国内的学业了。令丁老师意外的是,回国后发现儿子还带回了不少英国钢镚儿。孩子喜欢硬币似乎并不稀奇,令丁老师惊异的是儿子竟然还能对钢镚儿上图案的意思说出点道道来。儿童的语言、生活适应能力往往是成人望尘莫及的,虽然只有半年,儿子耳濡目染了多少东西丁老师未必尽知,至少没料到儿子的存钱罐里还装进了一些英国故事。

各国钱币上的图案都有一些特殊的含义。现行人民币,硬币基本皆为一面币值一面花卉,纸币基本都是一面人像一面风景。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上,讲到中国山水我常常让学生掏出皮夹子看看人民币上的图案,顺势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名句。莫非正因为钢镚儿是钱币中的“儿童”,所以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不过上海的成人也是比较喜欢钢镚儿的,这一点与北方同胞有异。上海的钢镚儿流通频繁或许与公交车投币有关。记得刚来上海时上车听到“上车请投币,投币后请往里走”,一摸口袋却发现没有硬币,又没有富到伍元、十元一次性投进去不心疼的程度,只好像售票员似的守在投币箱前等着,跟后上的乘客换零钱。好在很多人都是有准备的,每次都遇到热心人。不过硬币准备最为充分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导师陈勤建先生了。好多年前有一次大家跟陈老师一起乘车,又有没带硬币的,陈老师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硬币,两个一数地投了几次,有个快嘴师妹掩口葫芦道:“陈老师成‘存钱罐了!”师徒们哄堂大笑,陈老师竟然笑着从另一侧口袋里又掏出来一把,同门惊倒!不过自打用了交通卡,这种戏剧性场面就很少出现了。

话说丁老师公子搜集的硬币中有一些是纪念币,那也是他觉得英国钢镚儿最有趣的缘故。我国也发行过不少纪念币,但平日流通中难见其踪影,可能是数量十分有限,或者大多进了藏家的口袋。每次有新币发行对门阿姨都要去银行排队抢购,据说涨了不少。去年发行抗日胜利纪念币,她一早就去银行,因为限购,她反复排了几次才买了一些,还赠一枚与我,真让人感动不已!阿姨叮嘱我一定要好好收着静候升值。我仔细端详了一番:硬币一面国徽,一面的钢铁长城及和平鸽,背景图上有个大大的“70”,上沿有一行小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正中“70”两个数字挺大,大到足以忽略下方那个小小的“1元”字样而误以为是70元。英国的纪念币在平日的流通中还能看到不少,确实比较稀奇,但所有英国钢镚儿的正面图案都是女王头像。女王头像也是同中有异:或是不同世代的女王或是同一女王的不同年代。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在位已65年,硬币上不断变化的女王头像给人一种岁月感、真实感和亲切感。

普通的英国钢镚儿背面的图案都有一段来历,以比较有名且常见的“盾牌”系列为例:1便士的背面图案是带铁链的城堡吊闸上饰以皇冠,它原是亨利二世国王勋章上的图案,最早出现在亨利七世银币的中央,后来用在半便士银币和3便士铜币上。2便士的背面图案是威尔士王子勋章,三根鸵鸟羽毛插在冠状头饰上,在查理一世时期,此图案出现在银币1便士、半便士的背面。5便士的背面图案为苏格兰徽章,带两片枝叶的蓟花托着一顶皇冠,蓟花是苏格兰的象征,自詹姆士六世起,不少苏格兰硬币都采用此图案。10便士的背面图案则为一只戴皇冠的雄师,这是英格兰也可以说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徽的一部分,乔治四世时期的先令和6便士上首次出现此图案。20便士的背面图案为戴王冠的玫瑰花饰,玫瑰是英国的国花。50便士的背面图案是坐在狮子背面的英格兰守护神,即不列颠女神,她戴头盔,左手握着橄榄枝,右手握着三叉戟,该图案首次出现在1672年发行的半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铜币上面,自1797年以来出现在1便士上面,并出现在七个君主统治时期的各种硬币上。看一套英国钢镚儿,多多少少可以管窥一点英国历史文化。并且,这一套硬币集齐正好凑成一个大盾牌,和孩子们爱玩的拼图游戏一样(如图)。

牛津一载,随手用过的英镑硬币也不少,偶尔也会瞥一眼其图案。依稀记得看到过纪念2008-2012奥运会的和纪念蒸汽机的。可惜并无关注,故皆成过眼云烟。但若稍有关注就不一样了,小丁公子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哪个是纪念1707年苏英合并的、纪念达尔文的、纪念狄更斯、纪念二战结束的、纪念废奴运动的、纪念杰姆斯金圣经的、纪念南丁格尔的、纪念英格兰世界杯夺冠的、纪念罗伯特·彭斯的、纪念DNA分子结构发现的……惊艳了!惊艳于英国市面上还能看到各种纪念币,惊艳于小小钢镚儿却也负载了宽广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惊艳于一枚小小钢镚儿能引发中国小童对英伦文化的兴趣。仅依此看来,英镑不愿进入欧元区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文化坚守。而纪念币能持续流通,倒真是落实了纪念的本义。

国内现行硬币上只见过国徽或花卉,除了纪念币,鲜见有领袖头像。不过现在的纸币上则都是领袖头像,一律为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但对于孩子似乎只喜欢硬币,小小孩拿了钢镚儿往往径直送进嘴巴,而若抓了纸币很可能会将其撕碎。对儿童来说,钢镚儿确实是个好东西,很多超市甚至便利店门口装有大型电动玩具,塞一个钢镚儿进去立刻又唱又跳,孩子们坐进了配乐的汽车或骑上了大马心花怒放乐此不疲。曾听做了奶奶的同事苦笑孙子每次经过家门口的超市必坐那头大马,毫不心疼爷爷奶奶的老本。是啊!或许在孩子的眼里那一枚钢镚儿与快乐是同义词。投入一枚钢镚儿收获两代快乐,赚大了!所以,再节省的爷爷奶奶往往也不忍拒绝孙孙们的请求,于是小菜场上锱铢必较得来的几枚硬币,很快就转化为祖孙同乐的心满意足。而孩子对纸币的情感却远不如钢镚儿了,有个爷爷说不知为何小孙女见了“毛爷爷”就撕,她实在无可奈何,愣是让孙女对着肯德基垂涎三尺了一回而狠心不买,将撕坏了的“毛爷爷”摊给她看“毛爷爷被你撕了,就没有好吃的了!”以后“毛爷爷”果然得以保全,但孙女却自此管肯德基的大胡子老人叫“毛爷爷”了!

对我们这一代人,钢镚儿所承载的快乐就更多了。小时候一分钱差不多是巨款。当年那首《一分钱》唱响了全中国。一分钱的份量,在歌声中被几代人细细掂量。“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不仅歌颂了孩子拾金不昧的品质,也是中国人节俭传统的真实写照。没有银行账户的年代、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大家一分一分地挣,一分一分地攒,却并不贪图一分钱。有了积余的分币可以放进存钱罐,儿时的存钱罐是富足童年的象征,不时摇一摇,听到有响声,心里很踏实。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存钱罐的,我是上大学后才用自己做家教挣的钱去买了一头小花猪陶罐,攒到结婚都没有装满。以前的存钱罐设计像个貔貅,有进无出,钢镚儿从猪脊梁上的方孔投进去很容易,但要拿出来非常费事。小花猪作为随身嫁妆,直到生了女儿有次要急用才狠心砸了它。现在很多人对一分钱已不屑一顾,有人甚至嫌钢镚儿麻烦,还有银行直接在窗口放个功德箱以回收分币,莫非人们不经意间都成款爷了么?

在一分钱都珍贵的年代能将一分钱交公当然是巨大的正能量,如今拾金不昧的故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大多是捡到巨款的才报道。故事依然感人,只是少了《一分钱》的童稚和纯真气息。现在很多家长都早早就帮孩子开设银行账户。有了银行账户,存钱罐恐怕要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了。但鄙以为,和抽象的银行账户相比,存钱罐对孩子依然更具亲和力。对孩子而言,存钱罐、钢镚儿,这些看得见形、听得见声、掂得出分量的实物或许会更有教育成效。任何时候都需要节俭的品德,孩子的钱币知识、理财技能以及正确的金钱观,都可以借助存钱罐得以生动体现。我的英国房东的两个女儿各自有一罐。小女儿汉娜放学后常常要去姨妈家当保姆——陪表弟玩1-2个小时。一个小时6英镑,当场结算,回家时,现金叮当入罐,汉娜的笑脸上闪现出一份劳动者的光荣和收获的喜悦。母亲节时她用这些钢镚儿给妈妈买了卡片、鲜花、礼物。当然,钢镚儿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快乐,小丁公子的存钱罐里就比一般孩子多了一段童子留学经历,又有谁知道这小小钢镚儿上到底附着了孩子多少小秘密、小计划甚至小梦想呢!

猜你喜欢

便士存钱罐纪念币
金属工艺中纪念币设计应用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发行
硬纸板变存钱罐
“文金会纪念币”
我的存钱罐
丢失的小猪存钱罐
纪念币
愚蠢的百万富翁和聪明的女孩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