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探讨

2016-05-14张平华雷道仲

继续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学过程培养目标

张平华 雷道仲

摘 要:依托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中、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并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过程衔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种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构建了一种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大多数高职院校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计划, 没有考虑与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的差别,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 学习课程与内容出现大量重复, 有些专业的重复率甚至超过60%。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中、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更好地满足实现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设计“对接岗位、能力递进”的专业培养目标

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确专业岗位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高度衔接。成立由企业行业现场专家、合作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分析表,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撰写。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项目引领、螺旋上升”的课程衔接模式

课程衔接为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也是中职衔接工作的关键。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电子信息产业和行业相关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中高职阶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形成“项目一体化设计、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衔接模式。按照专业培养以真实产品(嵌入式迎宾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专业课程教学以实现产品所对应的任务为驱动,编制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逻辑线索,突出专业在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实现中高职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合理衔接和任务驱动”。

以技能增强、知识提升、应用拓展等能力递进的“螺旋上升”方式设计中高职衔接关键课程标准。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生产流程为主线,设计中职岗位课程与高职岗位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慕课网络资源,探索MOOCs平台“翻转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关键课程建设如图1。

三、 实现“统一管理、个性发展”的教学过程衔接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有配套的教学过程衔接管理机制,需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管理沟通机制六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夯实“工学交融、系统协作”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2+3”“分段、分工、不分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工学交融、系统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通过校企“订单培养”或“现代学徒制”培养,做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环境与产业条件环境相对接。

(二)实施“名师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团队提升工程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教师团队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加大教学团队企业和国外境外培训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技能水平高、教研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中高职教师相互兼职、跟班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形成“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的机制。

(三)建成“四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软硬同步提升的建设理念,建设集“生产、教学、科研、培训”四位于一体,具有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开放化、多层次化;“共同规划,职责分工”,逐步扩大校校、校企三方在物质、智力和信息三大资源的共享面,全面建成“四位一体、共享多赢”的实践教学基地。

(四)打造 “校企共建、优质共享”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资源共建、开放共享”的建设思路,以产品设计制作流程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果,完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职业培训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具有鲜明特色、设计科学、使用便捷的大型开放式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五)健全“发展导向、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中高职联合等方式共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全面系统评价学生和教学质量;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加盟,更好地帮助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发展导向,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机制。

(六)完善“信息共享、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强化教学管理职责。建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专人联络与负责,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QQ群和微信等平台,建立试点专业网站共享管理信息,实现实时沟通和联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无盲点的教学过程“无缝”衔接机制。

四、结语

通过建设,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湖南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示范和标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专业教师共主持校企合作与技术服务项目20余项,开发系列产品与研究成果21项,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进步奖1项。拥有中职、高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培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省本级培训项目——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培训基地。根据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提供数据,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3届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710元,高于全国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平均值3178元17个百分点,对母校满意度为91%,比全国85%高出6个百分点。2011-2014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等省或全国性竞赛获一、二等奖100余人次。基本形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社会服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4] 彭玲芳,屈孝初.中高职衔接中的破冰之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J].成人教育,2015(4).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教学过程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