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初探

2016-05-14李坤艳

中国名城 2016年7期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工程设计城市规划

李坤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体制和市场经济进入加速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化、专业化的更高需求,“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这种新兴的咨询服务类型应运而生,不仅延展了传统规划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更切实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基于对绿地长岛项目游艇通航区域的研究为例,探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及运作机制,以期为以后的城市开发和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城市规划;规划创新;工程设计;规划实施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transi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lso confronts new miss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Responding to market and demand specialization, a new type of advisory service has emerged--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This new methodology not only extend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system,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operabilit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a project research of the yacht navigation area in Greenland Long Island,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Key words:total design ; urban planning ; planning innovation ; engineering design ;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60(6)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开发加速转型时期,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资源整合、精简环节与交叉创新。为了顺应新的发展时期和市场需求,城市规划已经逐渐从技术工具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转变,城市规划的职能也逐渐从传统规划仅提供图纸和文本的初级阶段转向于服务贯穿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即除常规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还要考虑从市场需求到规划评价(可行性研究等)、实施管理全过程周期的综合信息反馈。

在市场多元化需求下,“政府与市场融合”的城市开发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开发模式通常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一个开发主体全权负责项目从最初的设计到开发一直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显然,这种开发类型的业主对实施性的要求非常高,对规划设计单位的期望不仅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还要能切实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甚至还要应对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复杂情况。传统的规划设计单位面对这些新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捉襟见肘,传统规划与设计的方式和方法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1 传统规划设计的问题和困惑

时代发展越快,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城镇化建设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当前面临的众多棘手的问题,正在阻碍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发展。

1.1 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缺陷,科学性不强

传统城市规划单位组织薄弱,技术力量较为单一,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判断不足或一知半解,对问题的解决也缺乏科学论证,更无法解决实际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很多专业问题如:水文、地质、防洪防灾等需要依靠其他专业技术团队协助共同研究完成,并非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自身能够解决。

1.2 从规划到实施过程冗长,协调难度大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也涉及到众多的职能管理部门。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审批再到开工建设要经过很多轮的修改审查,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整体性的沟通、协调难度非常大,设计人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城市规划的目标、过程和实效都得不到有效控制。

1.3 城市规划与工程脱节严重,实施效果走样

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的工程设计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几乎是完全割裂的,两者之间无法沟通。一方面,规划设计人员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无法落实,缺少专业工程团队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工程设计团队遇到问题后也无法与设计团队进行沟通,出现不少对规划理念的任意曲解、随意更改,甚至违背原有规划设计方案的初衷,最终导致品质的下降;另外,开发团队与各设计、工程、施工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低下等,都最终造成了规划方案与工程实施之间的严重脱节,而这种脱节已经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常态,不仅造成了不断地重复设计、规划实施效果与规划方案的面目全非,更造成了各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1.4 规划方案缺乏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开发条件,规划方案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大幅度降低,缺乏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为规划方案提供改进和调整的意见,引导规划设计正确发展。

2 规划创新方法的探索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范畴,城市规划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研究方法。所以,规划的变革与创新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城市规划自身综合性学科的优势,突破传统规划的体系,以战略性的眼光多方位拓展规划的维度——“广度”和“深度”。

拓展“广度”,意味着“横向联合”,尽可能地联合其他领域的技术专业一起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规避风险、挖掘价值。拓展“深度”,意味着“纵向深入”,向项目实施靠拢,尽可能把设计的精髓准确地落实下去,去服务实施、指导实施。“横向联合,纵向深入”是从整个设计产业链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规划设计的价值,是追求效益、精简环节,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是把规划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方法。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规划创新”的产品。

3 规划创新的新思路——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

3.1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概念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是一种跨多种专业领域协同设计的方法,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在项目设计全周期当中汇聚一个公司或多个公司不同技术领域如:规划、建筑、生态、能源、交通等专业资源和创造能力,创立跨领域专家团队针对一个项目进行统筹考虑、有效整合,从而得到最优方案的一种形式。

3.2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流程的比较

3.2.1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表现及弊端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弊端其实正是由于“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脱节所造成的。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实施的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没有交集,转而由“开发主体”来主要负责解决各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开发主体不得不专门成立一个庞大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协调和处理整个项目实施中所遇到的复杂的工程问题,有时候同一个问题还会涉及到不同的工程专业,而开发主体与多个专业工程团队之间沟通协调困难,工程设计团队和施工图单位也缺乏对项目的定位、设计理念的理解,导致最后得到的工程解决方案远远达不到最初预想的开发愿景和目标,开发主体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成本。

3.2.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优点及挑战

而“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流程,不同于传统设计流程的是“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是融为一体的,开发主体只需要向规划团队传达诉求便可,规划团队作为开发主体的“技术总协调”与各工程团队紧密合作,提供一体化设计的服务。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传统设计到施工的周期,正是规划创新“横向联合,纵向深入”的产物。

规划团队作为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中枢”,要发挥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优势,承担着统筹协调全局的职责。除了编制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规划团队还要负责在各工程团队和业主、施工方之间“牵线搭桥”。规划团队作为所有问题和处理意见中转处理的“服务器”,及时把开发主体的意见和各设计要求传达给各工程团队,再把工程团队的“工程技术语言”转化为容易让业主理解的“空间语言”表达出来。

运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开发的优点:通过这种合作以及资源和设计的经验共享,把项目从开发策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各个关节打通。规划方案设计与各项工程评估的相互校核、检验,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实施性,降低了项目开发风险、保障了开发质量,也极大减少了开发主体的负担,带来了长期和可持续的效益。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挑战:目前,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还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多专业团队之间的高效配合,从而能够综合性地解决一系列多变量、动态的问题。因为项目涉及到的程度越深,问题会越多,参与的工程技术团队也会越多。使得规划与工程之间,前期开发与后期运营,工程与工程之间,地上、地下、水下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设计理念与施工难度的矛盾难以权衡,而且每深入一步又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难题需要依靠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帮助项目团队判断和取舍,找到最优的路径。

4 基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规划实践

4.1 规划背景

项目概况:绿地长岛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北侧的长江入海口。依托G40高速路,距离上海市区仅2小时车程,总占地面积2.35万亩(约15平方公里),全长17公里,约两个静安区的大小,仅居住建筑面积就接近1000万平方米。长岛项目还配备了游艇中心、高尔夫球场、马术俱乐部、五星级酒店、私立幼儿园、私立医疗机构等高端配套功能,开发主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发周期长达10年。

功能定位:打造代表长三角最具魅力和活力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岛。

4.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的运用

绿地长岛项目采用了“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方法。本项目前期已经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水系专项规划、道路专项规划及市政配套初步设计。由于开发主体大幅度提高了本区的功能定位,注入了“游艇”这一高端功能,而原有控规中的景观河道并没有考虑游艇通航的条件,使本轮规划需要对现有控规和专项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把现有的景观河道改为可以通航游艇的河道。为了满足业主希望规划到施工“一步到位”的高要求,本项目除了规划和景观设计团队以外还邀请了水环境工程、海事工程、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以及微气候工程六大工程技术团队共同参与研究,由“规划团队”负责统筹协调项目的所有技术的问题。

4.3 典型问题分析——通过对游艇通航区域的研究为例,展现“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优点

以下将通过项目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对游艇通航区域的研究”,来具体阐述“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展现规划团队与各工程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对项目顺利实施发挥的显著的推动作用,并重点强调规划团队在项目起到的关键作用,如运用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视角及时对项目进行控制与纠偏,力求从方案到施工满足原有预期的目标,从而保证项目开发的品质等。

以游艇通航区域的研究为例,将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来具体剖析规划团队和工程团队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环环紧扣的关系;规划团队偏重于指引方向、预判风险、明确问题和深度,甄选最优的工程解决方案,最后再落实到空间中。工程团队偏重于论证评估各种可行性,解决各种技术难点以及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为规划团队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3.1 第一步:共同分析问题的难点,并明确分工

游艇适宜通航区域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河道的拓宽、加深及驳岸处理,以及把原有水闸改成船闸,把涵洞改为桥梁等具体问题,还涉及到一些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的具体分工为:规划和景观团队负责研究河道与周边土地开发的关系、水岸空间利用及驳岸设计;海事工程负责评估游艇通行的可行性以及初步建议航道的宽度、深度和桥梁的净高等;水环境工程负责评估改造后河道对防洪排涝、水循环等方面的影响,并研究合理的河道常水位深度;交通工程负责评估改造后的河道对全岛桥梁和道路的影响;最后基础设施团队负责研究河道的地基处理方案以及评估工程造价。

4.3.2 第二步:规划团队确定大方向,工程团队初步判断可行性

首先,规划团队先明确工作思路和方向,即在最大化的尊重现有控规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和加深原有景观河道作为游艇通航的河道。其次,水环境工程经过水文数据采集、水动力模型模拟和环境容量评估后,确定改造后河道对全岛的安全性没有太大影响,河道改造后容量的增加还有利于吸纳更多极端暴雨天气产生的涝水,但不利影响是河道水量的增加,可能会造成项目运维期水循环与水置换的维护成本增加。而且还对全岛水闸和泵站的规模重新进行了建议,以满足防洪排涝的需求。

4.3.3 第三步:工程团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建议

之后,交通工程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游艇航道与其中有一区域的现有规划道路产生了较大冲突。由于原有规划中岛内的道路与景观河道都只是平交交叉,故没有任何竖向的冲突,而现改为游艇航道,需要把平交交叉口改为桥梁的形式。而基地中C区的道路横跨河流较多,路网也较密集,若使桥梁既要满足航道的净空高度要求和桥梁的结构要求,势必会造成某些桥梁的起坡点与道路交叉口产生冲突。

以节点一为例,节点一为6号路与14号路的交汇点,北侧紧邻西环岛河,控规编制时无通航要求,故为平交交叉口;但现规划要求航道净空大于3米,故桥梁的起坡点将于此交叉口冲突。对于此节点,在保证游艇通航的前提下交通工程提出了以下三种解决方案。方案1:把河道及桥梁北移30米;方案2:把交叉口往南移;方案3:把紧靠河道的道路整体从3.7米提高到4.6米,与桥梁的标高一致;方案4:此段不通航,无需改动现有规划。

4.3.4 第四步:规划团队根据开发定位综合判断,提供业主决策

规划团队认为:方案1,整条河道及桥梁北移不仅会对蓝线做出改动,更会严重影响河道北侧30米以内的建筑,使地块的容积率受到影响,故不建议;方案2,把交叉口往南移将改变现有14号路的线形,故不建议;方案3,把紧靠河道的道路整体从3.7米提高到4.6米,虽然不需要调整原有道路的线型又满足了桥梁净高的需求,但道路整体标高的上移也会造成周边地块标高的整体上移,且基础设施工程团队评估将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

总之,前三个方案都对本区的用地、建筑、造价等造成了很大影响。之后,规划团队根据对C区河道两侧的土地利用和功能业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C区河道两侧大部分为商业和服务配套功能,没有大量游艇通行的需求,局部不通航也并不会造成开发定位的太大影响。故建议采用方案4本区设为非游艇通航区域。

规划团队将此意见与业主进行讨论后,业主决定采纳C区河道不作为游艇通航河道的建议。

4.3.5 第五步:工程团队根据业主决策继续深化设计

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各工程团队继续进行其他工程问题的研究。其中海事工程鉴于非游艇通航区域位于项目的中部,进一步提出了两个相关工程建议。建议1,与C区相邻的B和D区需要单独与外围河道相连接的船闸,故建议把B和D区的水闸改为游艇能自由通行的船闸,但船闸周边需要增加一定的配套设施用地;建议2,与C区非通航区域临界的河道需要分别预留两个游艇掉头回转的水域,并给出了船闸配套设施用地和游艇回转区域的尺寸和要求。

4.3.6 第六步:规划团队最后结合工程意见完善空间方案

最后,规划团队将海事工程的这两个具体建议落实到了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设计中。从而结束了对游艇适宜通航区域这一个问题的研究。

5 结语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这种方法是城市规划的变革与创新的产物,顺应了当今市场化、专业化的需求,极大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实施性,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为了一致的目标联合起来,互相支撑、校验、提升、完善,从而达到方案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目前还尚不多见,通常应用在政府与二级开发商,或者二级开发商与运营商联手开发的项目居多。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方法推广出去,从政策方面,希望加大政府与市场的融合,鼓励二级开发商不仅开发建设更要参与运营,把项目真正做成精品,也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尊重;对于开发主体而言,采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方式将大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益,节省人力和物力,保证了项目开发的质量。

而对于城市规划师而言,应修炼“长袖善舞”功力,主动扩展专业外延,把统筹考虑、兼顾各方利益的优势发挥出来。另外,规划师还应该多积累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深入了解相关工程设计团队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以更务实的工作方式对待城市规划与设计。笔者期望通过提炼的“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绿地长岛项目的建设实践,抛砖引玉,提供规划界同仁和学者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启东新村沙项目规划和工程设计咨询[R].2013.

[2] 周建军. 论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创新取向之道[J]. 规划师,2013.

[3] 王超,任维琴.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转型[J]. 城市建筑,2015.

责任编辑:张吉明

猜你喜欢

一体化设计工程设计城市规划
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3+4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模块化的“专本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铜阳极泥中碲回收工程设计
EDA技术创新演化与工程设计应用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推行输变电工程设计监理的必要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