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营造

2016-05-14王鹏飞孔倩倩张莉萌

中国名城 2016年7期
关键词:艺术性光线感官

王鹏飞 孔倩倩 张莉萌

摘 要:在景观设计中,一直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亦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各种需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进行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时,结合月与人造光源,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营造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夜景观,为广大市民的夜生活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丰富人们日渐苍白的感官世界。

关键词:园林夜景;艺术性;感官;光线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is always emphasized in landscape. “people-oriented” is to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Night public garden landscape in cities also is su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of all sorts of demand are constantly. Combined with the month and artificial light when construct the night public garden landscape in cities. Starting from the demand of people and building the artistry and appreciation of landscape to provide a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space environment for people and rich the sensory world of people.

Key words:night garden landscape ; artistry ; sensory ; light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55(5)

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突飞猛进,林立的高楼将人们禁锢在围城般的世界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小区、校园、街道、公园等地方都营建了园林景观,改变了以往城市中单纯的楼房建筑模式所带来的单调乏味之感。园林是一种艺术,会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精神放松、身心愉悦等多种好处。但是,在这楼房越建越多的城市里,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城市园林绿地的范围也十分有限。与此种现实情况相反的是,人们对自然更加向往,环境参与意识也日渐加强。既然在面积上已经很难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换一个角度考虑,从城市公共园林可利用时间的延长上来满足人们接触自然、休闲娱乐的需求,即营造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现在,人们对园林夜景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如何很好地营造城市园林夜景,需要考虑的地方很多。

1 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

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可以说是城市公共园林景观在夜间所展现的再次景观[1],为城市居民在夜间提供了观赏、游憩的空间场所。

园林夜景的造景元素与昼景造景元素基本相同,比如建筑小品、山水植物等。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光源,昼景的光源是日光,夜景的光源是月光与人工光。一切园林美景想要映入人的眼帘,必须有光的存在,不同于日光的炙热,月光则给人一种柔弱、宁静、寒冷的感觉,人工光源也因为其形式多变而给人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我国在古代便开始了园林夜景的营造,只是当时由于科技的落后,便只能借助自然光源——月光进行夜景观营造,著名的借月景观有西湖的“三潭映月”、泰山的“长松筛月”等[2]。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人工光源也渐渐成为园林夜景设计的主要光源,并由最初的单纯进行夜间照明逐渐发展为各种艺术性光景的创造。

2 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营造的意义

2.1 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夜间活动需要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各种活动提供了条件,人们的晚间生活当然也日益丰富起来,在经过一天的忙绿奔波后,人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夜间环境来放松身心,弥补白天没有时间接触园林绿地的缺憾。而且,现在城市居民夜晚休息时间普遍较晚,建造城市园林夜景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良好的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设计,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夜空间环境质量。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需求,城市园林夜景设计应受到重视。

2.2 带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体验

人是视觉性动物,可以说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在夜晚,人们的视觉会有一定的弱化,此时触觉、嗅觉等便会变得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感受到的景观,将与白天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的可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时,从人们的感官需求出发,营造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夜景观,为广大市民的夜生活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与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丰富人们日渐苍白的感官世界,在感官上给人们带来不同于白天的园林体验。

3 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

虽然说我国的城市园林夜景观设计起步很早,古代便开始借助于月光进行夜景的营造。但是,发展到今天,园林夜景营造所面临的问题和功能的要求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缺少艺术性,而且在夜景营造时由于对人工光的大量运用,逐渐忽略了对月光的利用。另一方面,与昼景观不同的是,夜景观由于受到了光线的限制,在进行设计时除了注重视觉景观的营造,还应该设计一些能激发人类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的园林环境。在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有更多支撑,设计手法也能更加灵活多样。

3.1 艺术性景观的营造

园林是一门艺术,园林夜景观的创造也应充满艺术性,用陈从周的话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除了像古人一样利用月光进行夜景营造,对于人工光源的利用,也应从单纯的照明上升为艺术景观的营造。将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要素与月光、人工光源巧妙结合,便会产生园林昼景观所不具有的艺术性效果。(图1)

3.1.1 利用植物创造艺术性夜景观

植物的不同形态与色彩,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也可以在心理上发挥美感作用[3]。园林夜景中,利用植物的光影效果总会创造出水墨画般的艺术性景观。光影总是和实体空间融合在一起,它既可以是表现空间形象的载体,也可以是营造空间氛围的主体[4]。借助月光或者人工光源,将树影投射到地面或者草坪上,人置身其中,仿佛不小心走进了水墨画中一样,如“人在画中游”一般。如泰山的“长松筛月”景点,古老而质朴的松树像筛子一样,将月光筛成了不均匀的斑斑点点,营造了树影斑驳的艺术性效果。中国的园林植物种类丰富,一些植物在夜晚会展现出一番独特的景象。比如避暑山庄的“梨花伴月”之景,就是利用了皓月当空时,梨花和皎月相互映衬而艺术景观。

这种造景手法在我国古代便已经开始运用了,发展到今天,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创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树影景观。可以将园林植物光影效果的利用与园林夜间照明功能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在园灯旁种植形态独特的植物来形成各种树影景观,枝条独特的龙爪槐、梅花等都可以在灯光下形成艺术性的树影。还可以利用现代立体绿化技术,将小型盆栽高悬于园灯下,利用盆栽植物的易塑性来营造特定的植物影子图案。

3.1.2 利用水体创造艺术性夜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道:“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足可见水的形态之多变。在园林夜景观中,水体与月光、人造光结合,会形成白天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对于镜面般的静态水,需要考虑倒影效果[5]。可以像古人那样直接利用水中倒月进行夜景创造,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将水面周围的景物用霓虹灯等进行一定的装饰,欣赏其在水中的倒影,这样可以形成虚实相生、对称的艺术效果。对于动态水而言,则可以利用其形式多变的特性,结合现代灯光、音响等技术,创造多样的艺术效果,增加园林夜景的活力。也可以将水与各种园林小品结合,在光线的衬托下创造形式多样的微型水景。

3.1.3 利用山石创造艺术性夜景观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登高望远”,这便是一种远借的方式。远借手法在园林景观创作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园林夜景营造时,由于光线的限制,所能借的景物也受到限制,最好的远借便是借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留出适合观月的地方,如高地、开阔草坪等,利用月光、月色的变化、月的阴晴圆缺和关于月的传说来丰富园林夜景。月色包容天地间一切,人们可以置身其中来感受无物无我、物我交融,提升了园林夜景的意境。

园林中许多假山都设计有山洞,但是很多山洞并不适合夜间游玩,或者缺少灯光照明,或者灯光设计单调使得山洞缺乏趣味性。可以结合神话、历史、传说等进行设计,比如在洞壁上进行图案投影等,来增加夜间山洞的可游性与艺术性。

假山体量较大,对于假山的照明,可以用适度的泛光展现其走势即可。对于置石的照明,要考虑其形状、色泽、质地的不同,并结合设计者的用意。而且,对置石的照明不易采用过多色彩的光线。

3.2 感官体验的营造

相对于城市园林昼景设计来说,夜景观的设计应更加注重嗅觉、触觉、听觉等的设计。人的感觉有许多种,触觉、嗅觉、听觉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视觉,而且视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感觉。当夜幕降临时,光线变暗,尽管有月光和人工光源的存在,视觉的敏感度还是会有很大地下降,对嗅觉、触觉、听觉等的干扰与抑制也会随之减弱。所以说,在园林夜景观营造时,除了可以营造视觉景观,还可以进行触觉景观、嗅觉景观、听觉景观等的营造,会取得与白天不同的效果。(图2)

3.2.1 夜间视觉景观的营造

从灯光分布的角度上考虑,和中国画讲究留白一样,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设计也不能将整个区域全部照亮。通盘照亮使夜景如同白昼可以说是败笔,这样不仅会形成过多的光污染,还会使夜景失去美感。园林夜景照明要做到有明有暗、有收有放。有选择地局部照亮,适当地留黑来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利用灯光设计创造园林意境。

从视觉敏感性上考虑,观赏的地方要比行走的地方更亮。在园路两边存在可以观赏的景观时,可以适当使路面照明光线的强度弱于观赏地方的光线强度来将游人的视线引向道路两边的景观上,或者直接利用观赏地方的光线进行行走照明。(图3)

从安全方面考虑,利用灯光引导、集中人流,提高夜间游人的安全性。在城市公共园林昼景观营造时,考虑的是整个园区的可达性和对人流的分散作用。但是在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营造时,要考虑游人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可以利用灯光引导人流,将人流集中于主要夜景区。另一方面,要避免产生侧面眩光。可以选择可控制眩光的灯具,或者选择合理的角度进行布光,以保证游人夜间游览的安全性。

在人造光源光线颜色的选择上,要考虑色彩所带来的心理感受。比如绿色光源不适合大片运用,因为会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冷色光线创造宁静、安逸的环境,暖色光线则会给人一种热烈、喧闹的感觉[6]。在园林夜景中,为了满足游人不同的需求,既要有欢快热烈的场所,又要有安静、幽深的环境。所以要根据场地的功能进行光线颜色的选择,中心广场等进行剧烈活动的场地选用暖色光,供人从事散步、静坐等较安静的活动的场地则应选择冷色光。同时,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应该确定光线颜色的主调、基调与配调。因为游人在园林中是处于动态观赏的,在光线的色彩上应该确定主色调以便把握整个园林夜景观的整体性。(表1)

3.2.2 夜间触觉景观的营造

无论是园林昼景观还是夜景观中,触觉景观的营造都不多见,最常见的应该是沙堆与按摩石。出于夜间安全性的考虑,儿童嬉戏的沙堆处应保证足够的光线。按摩石在园林中经常见到,却很少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晚上昏暗的光线抑制了人们的视觉,却也使得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白天由于心里存在的芥蒂而不太方便做的事情可以放在光线较暗的夜间。因此,可以在夜间充分利用按摩石营造景观,比如在按摩石小道两边设适合夜间观赏的景观,让游人在行走的同时可以欣赏景观,兼具健身与观赏的功能。当然,在营造沙堆、按摩石这些夜间的触觉景观时,也要设置洗手池等一定的配套设施供游人使用。

灵动的水所带来的触感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园林中不乏一些亲水平台的设置,但其作用也只是供人们近距离观赏水景。在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营造时,可以设置一些浅溪等供人们嬉戏,感受水与沙石所带来的触觉享受。

3.2.3 夜间嗅觉、听觉等景观的营造

由于夜间视觉感官受到限制,其他的感官便会被调动起来。所以与昼光环境相比,在夜间,同样是以嗅觉、听觉等为主而营造的园林景物别有一番情趣,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

夜间嗅觉景观的营造与白天差异不大,也是利用芳香植物的香味进行景观营造,比如香花植物丁香、桂花、腊梅、紫荆等。但是还可以借助只在夜间开花的植物,如昙花等来创造园林昼景观所不具有的嗅觉景观效果。城市园林夜景中的声景的营造,可以借助于植物、动物水体以及风、雨等气候条件。

将声景与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会营造出更加美妙的园林夜景。比如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便是一处着重展现夜间声景与香景的景点,夜间听着那阵阵松涛声和湖水拍案声,闻着屡屡花香,感受着自然与人工所带来的愉悦感。

3.3 景灯的设计与使用

园林绿地中的景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欣赏为主,根据不同的园林景观特点进行景观的创造,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另一种是以实用照明为主。

3.3.1 景灯的设计

景灯可以说是连接园林昼景观与夜景观的纽带,兼具了白天造景和夜间照明两种功能。将景灯的设计与园林小品等结合,通过艺术化的设计将灯具在昼景观中“隐于无形”,做到昼夜景观的完美过渡。

可以将灯具的设计与园林小品等相结合,比如与圆凳结合,与雕塑结合,有些甚至可以与地面铺装结合。匈牙利建筑师阿隆·罗索尼奇发明的“半透明混凝土”无疑为灯具与小品的结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种“半透明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光纤等导光材料,使光线可以透过导光材料折射穿透混凝土。目前这种特殊的混凝土多用在建筑上,比较著名的便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半透明馆”。将这种特殊的材料用到园林的夜景营造中,无疑会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3.3.2 景灯的使用

分时段照明,节约能源,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减少和缩短夜间灯光的使用,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可以使园林中的植物得到“休息”,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

从夜晚游人活动的时间段考虑,可以分段进行夜景的照明。调查显示,夜间人流量高峰期集中于20:00—22:00[7]。在人们活动的低峰期,可以关闭景观照明,只保留必要的安全照明。(图4)

从季节上考虑,结合植物特性进行景观照明。比如有些植物的枝条可以在冬季营造具有观赏性的树影,但是在夏季枝叶繁密,不适合投影,可以关闭用作投影的景观灯。

4 小结

城市园林夜景是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到:“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只有整体才是美的。”这句话提醒了我们,城市园林景观营造只注重昼景观设计是不够的,也要重视对夜景的营造。随着园林夜间照明技术的发展,园林夜景的营造方法和意境的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昼景观与夜景观的同时利用,从时间延长的角度上提高了城市公共园林景观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衣学慧,樊俊喜,刘新燕. 城市园林夜景观初探[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5-48.

[2]吴颖.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夜景的创作手法[J]. 山西建筑,2008(30):346-347.

[3]连洁,贾长松. 基于人群行为的北京市园林夜景观调查研究[J]. 山西建筑,2010(12):344-345.

[4]白桦琳. 光影在风景园林中的艺术性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张声.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J]. 现代园艺,2010(8):31-32.

[6]马源,边宇. 剪裁不同的晚装——中西古典园林夜景照明设计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593-3595;3599.

[7]杨湘涛. 园林景观中色彩艺术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2):6766-6767;6769.

[8]弗·威·约·封·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张吉明

猜你喜欢

艺术性光线感官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你看不见我”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淘气的光线
流动的光线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