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五媒体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2016-05-14邓文飞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常态哲学

邓文飞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深远意义。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第五媒体常态下面临机遇和挑战。在第五媒体常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该做到:(1)构建文明和谐、理性高雅的第五媒体新常态,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础工程;(2)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风尚,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形势。

关键词:第五媒体常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生产力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进与发展,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进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之林的发展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展现了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普照了中国大地之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就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伟大事业就会成功迈进;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伟大事业就会风雨飘摇。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指导中国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让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才能真正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完善。

(二)实践意义: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信仰缺失危机的关键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需要哲学的滋养。失却了正确的哲学理论指导,必然造成社会上的信仰危机。当今中国,随着国情、世情、党情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信仰危机,突出表现在:对于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视若无睹,却一味突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对于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的提升视而不见,却一味强调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發达国家的差距;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惘然无视,却一味渲染个别贪污腐败分子的违法乱纪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害;对于公共道德、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置若罔闻,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不当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这种情况的出现,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当然是一方面原因。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涌入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大肆张扬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各自的理论支撑和价值观,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产生不信任感。而另外一方面原因则是人民群众乃至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不够,不能用辩证、全面、系统、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实践的丰富多彩和飞速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远远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于是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乎被“边缘化”,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弱。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哲学素养不高,才导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丧失了理性的思维、坚定的信仰和是非的区分和坚守。

社会信仰危机的破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重要途径。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人心,帮助人民群众填补无知增加底蕴、抵御邪气提升正气、克服肤浅强化理性、摒除妄念树立理想,帮助国民找到一个更高的视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是解决当前信仰危机的关键环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第五媒体常态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第五媒体常态的基本概念

1.第五媒体的定义

“第五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这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媒介,当前“第五媒体”主要以手机传媒的形式出现。

2.第五媒体常态的定义

第五媒体常态,是指当前以手机媒介为代表的“第五媒体”占据了当今时代传播领域的主要阵地的一种新颖而又普及的情况。在这种常态中,第五媒体的传播触角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为人民大众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和服务,也为各个领域的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的新道路。这样的一种常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各类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第五媒体常态下面临的机遇

1.与时俱进,第五媒体常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最成功的时期在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艾思奇通过《大众哲学》中大众化、通俗化的哲学内容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而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众哲学》的内容反映了时代需要,也就是符合了当时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艾思奇认为,哲学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相信它是值得信赖的真理。也正因为秉承这样一个原则,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做到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然而,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越来越成为一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感兴趣也学不懂,甚至是较多的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懂、不学,呈现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边缘化的不良倾向。《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显示,全国大众图书馆市场畅销书榜和馆配市场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书榜中没有一本哲学类书籍,更别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了。

而第五媒体与时俱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恰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通俗化强化了推进的动力。第五媒体通过移动通讯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讯息、资源,为人民群众获取生活信息带来无限便捷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无限烦恼和困惑,民众对于日益喧嚣的良莠不分的社会思潮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也对于第五媒体无障碍传播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社会事件感到不解、真假难分。而且,虽然当今中国,不存在生存危机、不存在救亡图存的危局,但却陷入全面深化改革遭遇重重阻碍、利益主体多元化、阶层固化、不同群体遭遇分配不公等多重难题凸显的窘境,中国社会前进的道路也是荆棘遍布。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考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理论、指导思想,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深水期、关键期的中国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性指导和基础理论的支撑。每次传播媒介的进步或改变,都会带来社会思想的重大变迁。第五媒体走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来,随着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每个人的新颖有效的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在第五媒体常态下,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往往通过第五媒体传播出来、体现出来,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第五媒体所呈现给人民群众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前進道路上的辉煌成就、巨大障碍,我们都能通过第五媒体感受得到、获知得到。研究第五媒体常态下的各种资讯、信息,就是研究当下中国社会——面向实践、改造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哲学的使命,当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因此,第五媒体常态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成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次动力,唯有立足当下第五媒体常态研究社会、把握社会,唯有恰当运用第五媒体新优势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2.广泛快速,第五媒体常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展空间

在第五媒体得到广泛运用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迎来更大的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运用空间得以无限扩大。

一方面,第五媒体常态的“广覆盖”、“倍增长”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空间无限扩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广、传播方式往往局限于精英群体、止步于哲学工作者、哲学爱好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长期以来也是口号喊得响其实效果不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大众化更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相对固化保守的研究。而第五媒体常态具有“广覆盖”的特性,由于手机使用者众多,基层群众都能通过手机终端接收到大量的、丰富的涉及各个领域的信息和咨询,因此任何一种思想通过第五媒体能传播到数量上覆盖面非常广的受众,从而产生较好地传播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若是恰当地融入第五媒体常态中,则能传输出去越来越多的哲学信息量,渗透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收到满意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爱好者通过移动微信、移动QQ空间、移动微博、移动博客、移动网页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案例,一旦得到一个受众的理解和掌握,他轻动手指一键转发至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等第五媒体各个交流平台与其他第五媒体使用者分享,一条或一系列的哲学信息在几秒钟传到网络世界中,其他用户通过手机看到这些哲学信息又只需要手指轻点屏幕一键转发,于是哲学内容轻松得以N次方传播,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少数人接触、理解和掌握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触、了解和掌握,进一步获得多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工作与生活、言论与行为,最终整体提升国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第五媒体常态的“形式新”、“互动强”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效空间无限扩大。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呆板,不外乎书籍、课堂、演讲等途径,即使运用互联网网页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其实也处于被动状态,因为如果电脑使用者不进入该网站,则该类哲学宣传平台相当于不存在。而第五媒体传播世界具有“形式新”的特性,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可谓形式新颖、色彩亮丽,利用第五媒体中集影音、文字、图片于一身的富媒体信息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自然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众心中“抽象、枯燥”的形象,增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让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愿学、不敢学、学不好”的状态转变为“有兴趣学、学起有趣、学得好”。第五媒体传播世界的“互动强”的特性,更是增强了马克思主哲学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第五媒体时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只强调接受而不重视反馈和交流,灌输性强而互动性弱,传播实效不尽人意。在第五媒体常态中,群众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各类平台,如哲学专业领域微信平台、哲学爱好者微信群、哲学探讨社区、生活哲学常识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APP等等,可以即时与之互动,表达学习后的感想、看法和意见,还可以参与到哲学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让人民群众对哲学的陌生感、隔离感不再,参与、互动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主体感和认同感,从而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大众,走近人民群众身边、走进人民群众心中——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第五媒体常态下遭遇的挑战

第五媒体新常态是个魔方,在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创造令人期待的空间的同时,又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制造令人头痛的麻烦。

1.良莠不分,第五媒体常态的“无限吸纳”特性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遭遇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第五媒体作为一个新事物,近几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内容之多,可谓应接不暇,而政府对其实现有效监管需要经过“了解——深入分析——立法立规——执行——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这样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因而目前的第五媒体传播环境相当于是绝对开放的,传播的信息更是良莠不分。第五媒体传播世界就像一个巨型“漩涡”,可以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一切消息,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这样“无障碍”地经由第五媒体轻轻松松渗入中国社会,无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树立一道道阻碍栅栏。一方面,对中国国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导致国民对中国现有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执政党产生怀疑,或在第五媒体平台妄议中央、动摇民心,或煽动引发群体性突发特殊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代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冲突无形却又激烈。当第五媒体常态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潜入社会、潜入民众精神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自然是一大危机。

2.快餐消费,第五媒体常态的“娱乐至上”特性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遭遇功利主义的挑战

第五媒体传播世界中,众多信息传播者秉承“向公众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向公众提供对他们有帮助的东西”,于是在花样翻新的各种第五媒体传播平台上,明星八卦内容占据了头版头条、刺激猎奇甚至有违伦理的消息层出不穷,各种以娱乐为核心为目的的碎片化、肤浅化的无聊“新闻”、“消息”布满第五媒体的用户端,呈现着扭曲或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着民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加之第五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别有用心的信息传播者往往散布吸引眼球、让受众感觉对自身具有立竿见影的“实效”或“效益”的内容,长此以往,第五媒体传播世界中遍布“利益至上”、“肤浅却又实用”的内容,导致物质主义在第五媒体常态下尘嚣其上。一般民众往往缺乏理性选择,而是进行走马观花、功利性的“快餐消费”,长此以往民众会愈发倾向于选择功利性、实用性的信息和咨询,而进一步远离具有说教性、精神力量强于短暂实用性的马克思主義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致力于民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提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深层次的指导思想。当民众精神世界虚无、深陷第五媒体提供的“娱乐至死”、“功利至上”等无聊肤浅信息大海中,自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步履维艰。

三、第五媒体常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文明和谐、理性高雅的第五媒体新常态,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工程

第五媒体常态中存在功利性弥漫、虚无主义扩散、娱乐至死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诸多因素,因此净化第五媒体环境、提升第五媒体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政府和国民通力协作,实现第五媒体环境祛“虚假化”、祛“庸俗化”是实现以文明和谐、理性高雅为特征的第五媒体新常态的有效路径。

1.祛“虚假化”,打造“真实化”的第五媒体新常态

“谁也不知在网络的尽头是条狗”,由于网络主体的非实名制,网民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直抒胸臆任性发言、甚至可以出于种种用心随意编造虚伪消息。第五媒体的便捷性加上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更是让虚假消息、谎言谣言漫天而飞,导致群众真假难辨、浮躁不安,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焦虑。在如此状态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立足站稳、深入人心,可谓困难重重。

尽管第五媒体环境的虚拟本质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克服其虚假信息泛滥、虚伪思潮左右人民群众的现状。对于微信、移动QQ、移动微博等群众运用得最广泛的信息发布平台、网民交流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立法和治理措施,在确保民众言论自由的法律权利的基础上努力探求第五媒体环境的“真实化”;同时,洁净、文明的第五媒体新常态的实现,还有赖于行业自律和公民自律,唯有第五媒体使用者都能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良知,只发布真实消息、只发表符合实情的评论,第五媒体环境的改变才有可能实现。

当第五媒体“虚假”信息泛滥的常态转变为“真实可靠”的新常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便会轻松地多。群众远离了充塞着谣言、谎言、不良思潮的信息,才会变得心态平和、客观理性,便会有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求,从而对于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华”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有亲近的动力、亲近的实践。

2.祛“庸俗化”,谋求“文明化”的第五媒体新常态

哲学对于思维力的培养、道德教化、人格成长、创新意识的开启、人类终极关怀的引导、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哲学也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思维方式,诚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好比是一座装修得华丽的庙里,却没有神。\+①然而,在一个充斥着庸俗、低俗信息的世界中,恐怕哲学会被人们弃之如敝履,就像喝惯了碳酸饮料的人再去喝白开水会觉得索然无趣。

第五媒体是国民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渠道,可以极大地影响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会而言,第五媒体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影响甚至引导着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媒体也可以快速传播具有负能量的新闻事件及其观点意见,从而削弱甚至摧毁群众本已接受并认同的哲学观点和理念。第五媒体世界中,一些商家及个人为了迎合商业社会的需求、为了谋求最高利润,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道德水准、放弃责任担当,广为传播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肤浅的资讯和信息,混淆群众视听,造成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受其蛊惑,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或自甘堕落,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身、伤害他人、伤害国家和社会的违法犯罪举动。

庸俗肤浅始终与文明高雅相对立,二者如水火不相容。要在第五媒体世界中广为传播文明高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通过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法律规范、道德引导等多元手段、去除第五媒体常态中“庸俗化”倾向,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风清气正的第五媒体新常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会彰显其理论魅力和理论价值,国民在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之后,才会自动自觉地亲近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国民的哲学素养、全面推进国民精神世界的转型升级。

(二)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风尚,谋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形势

在第五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咨询的最重要的途径的时代,假使仅仅是第五媒体环境祛“虚无化”、祛“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还是停留在传统、保守的状态,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以有何效果。唯有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革命性”、“抽象性”色彩很浓的旧形态向“时代性”、“鲜活性”为特征的新形态转变,才能在第五媒体新常态中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风尚,谋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形势。

1. 祛“革命性”色彩,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

当今中国大众,从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程度可以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情况:一是文化层次很低,从来没有接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群体,他们对其感知、理解为零;二是文化层次属于高中以上,在学校接触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课程,以政治学科的方式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吸引力而去主动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对其感知、理解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知半解;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好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连续性的、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甚至是研究。

第一类群体暂且不论,在第二类群体和第三类群体中有绝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会有“政治化”、“革命化”的印象,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立马想到马克思主义,立马想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立马想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争,立马想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这是我们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宣传模式取得的实际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通過革命实践推翻了三座大山、挽救中华民族于存亡危难之际,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率领群众发挥历史主体性作用、创造美好的生活、推进社会良性有序前进。

但是时至今日,时代特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国情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理应创新理念和方式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最实在的需求,我们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必须与时俱进,破除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来已久的“革命性”色彩,才能让老百姓对其有愿意亲近、愿意学习的兴趣。尤其在第五媒体时代,手机使用者更多的兴趣在于与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或者是吸引眼球的具有创新性或独特性的有关事件的信息。因此,要运用第五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施祛“革命性”色彩的大工程,消除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抵触、排斥的心理,用符合当代时代特征、紧密联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来激发群众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指导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2.祛“抽象性”色彩,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活性”

“圈椅上沉思”或坐而论道一直是哲学家、哲学爱好者从事哲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借助于这种有益于沉思、静思的方法,哲学家们提出了大量的思想体系,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和把握人性、提升人性。哲学家们提出的思想体系,往往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甚至晦涩难懂,一般人难以理解,更加难以持续深入学习。哲学学习者、哲学爱好者也只能通过主动接触哲学家的大部头著作、进行深刻地思索,才能真正了解、理解和把握哲学家们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哲学的高度“抽象化”色彩,既导致了普通群众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的“不愿”学的情况,也导致了对于某位哲学家某个观点的把握不准、争执不休的状况,尤其在争执中学者们以原始文本为依据的高度抽象语言、内容更让普通群众觉得“高处不胜寒”,对哲学倍感神秘、抽象、枯燥。

哲学研究者和哲学工作者必须走出“圈椅上沉思”的怪圈,要紧密结合现实社会,运用平易朴实、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具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研究第五媒体传播规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利用的第五媒体世界中的新平台、新载体,破除马克思主义哲学“神秘化”色彩、破除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色彩,让群众感觉形式新颖、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易于运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理论旗帜。

[注释]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姜胜洪,妥善应对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J].前沿,2012(21).

[5]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播与创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作者单位: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0)

猜你喜欢

大众化常态哲学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