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将军列传》语句的潜台词和丰富意蕴

2016-05-14张桂霞陈红霞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张桂霞 陈红霞

摘 要: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着智勇神射、奇特带兵的优点同时又兼有恃才而骄、铤而走险的缺点的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的守边将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一形象的认识更多的是先入为主,赞扬多,批评少,灌输多,分析少。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将以《李将军列传》为例,选取文中几处地方,在体会文中丰富的潜台词和丰富的意蕴同时,进一步认识李将军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李将军列传;话里有话;含蓄蕴藉

一、看似多余,实则话里有话

毫无疑问,在讲授苏教版《李将军列传》时讲到节选第二节“上郡之战”时,很多教者会从多个角度分析进而高度赞扬李广将军的临危应变能力、高超的射箭技术。我想作者司马迁不惜花费600字来写此战肯定饱含赞扬之意。可本节末“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让我疑惑不解。如果只讲这句话是对上郡事件结果的交代,那就未免过于草率了。

仔细分析,我们恰恰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如果说“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是对前句话“夜半,胡皆引兵而去。”的照应,也是对事件结果的说明,那么结尾的“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不就多余了呢?粗略一看,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司马迁不写这句话完全可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已经写得清清楚楚,这句话一写反而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可是仔细思量下,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出来了:大军为什么不知道李广将军去哪,说明李广的此次军事行动没有得到大军的一致同意,言外之意这就是一次私自外出行动,正因如此才没有大军的接应。而我又查找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接应”的一种解释为“配合自己一方的人战斗。”例如:战前分配任务,一排冲上去;二排接应。指的是事先已经做好了安排。而文中一个“不”、一个“弗”,二个不同的否定词充分说明大军对李广的这次军事行动一无所知,因而无法做到“从”即“接应”。如果没有这句哈,我们看到的就是作者在充分肯定李广将军这种临危不乱,镇定指挥的军事本领,但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我们就看到了作者司马迁在用尽600字的着重突出李广将军的从容镇定的大将风采之时,也看到了在司马迁平静叙述下包含对李将军的否定,否定的是作为将领的冒险和冲动。因为作者深知作为军人,尤其将领擅自行动是军中大忌。小则危及个人生命,大则影响整个战略部署。试想,如果对方将领窥探出李将军的虚实,不是“引兵而去”而是果断下令包抄围攻,纵使李广将军有通天的本领也难带领士兵全身而退。所以,司马迁的这种平静叙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广将军身上的不足,更让我们看到司马迁身上的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

二、虚词不虚,实则含蓄蕴藉

节选课文中作者较为详细的写了决定李广将军生死和能否封侯的“漠北之战”。从此段节选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李广将军的同情与对武帝和卫青等人的不满。而李广将军的生死也就寄在下列句子中的4个“乃”字上。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处的“乃”。一个曾经奋战在匈奴第一线,有着40多年丰富边疆斗争经验的老臣国家危险之际挺身而出时得到的不是君王的一口应允,而是“以为老,弗许”,进而“良久,乃许之。”“乃”字什么意思“才”,也就是说武帝在遍寻朝中之人才之后迫不得已而为之。这句话背后的我们可以看出君恩的凉薄,什么大将,什么忠臣,对国家有用才有你的立足之地。“乃”字背后的应该是汉武帝对李广将军的冷落和压制,也饱含作者对李广将军的同情与赞扬。同情他一颗为国之心不为君主赏识,赞扬他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敢为国分忧的忠心。

我们再看第三处的,这里的“乃”字解释为“却”。一个前将军却偏偏要从路远的东道出,违背军职的背后是什么呢?武帝的叮嘱“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大将军的私心“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可怜一心耿直为国的“飞将军”?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这里的“乃”解释为“才”,也就是说我好不容易才得这样一个机会,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们却还要剥夺我的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機会。一个“乃”写尽李广将军与敌人正面作战的殷切渴望,却在另一个“乃徙令臣出东道中”破灭了。其中包含的李广对安排的不满也就显露无遗了。历史就是这样的作弄人,李广为自己争取了出征的机会,可真正较量的时候他又被调离了。

不妨再看第二处的“乃”字:“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乃”什么意思?“于是,就”顺承连词。“而”解释为转折连词“却”,换言之也就是卫青知道匈奴老巢之后,明知功勋就在眼前,可这时候他却把前将军李广给调离了前将军的职守。所以这里的“乃”和“而”写尽了卫青对李广的排挤和自私(他把这个功劳给了曾经救过他而今失去侯位的公孙敖)。这也就难怪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在被封为关内侯(侯爵的第二等)后,怨恨大将军卫青,打伤大将军卫青,卫青隐忍没有张扬了。

在《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赞词中的结尾这样写道“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里一个虚词“乃”字既写出了项羽至死不承认失败的顽固,也隐含作者对项羽的惋惜和批评。如果没有这个“乃”字,作者的态度和项羽的态度都不会如此鲜明和强烈。

李广死了,和匈奴打了40多年仗的李广死了,死在了武帝的“数奇”上,死在了同僚的排挤下,死在了不肯受辱的自己的刀下。生不逢时的李广将军遭遇了生逢其时的卫青大将军,我们也许除了慨叹也就只有和作者司马迁一样的同情了。

授课时如果我们能结合文本中易被忽略而有价值的语句仔细推敲,那么,师生对文言知识的把握和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能更好的把文言文教学中的既重“文言”又重“文学”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可谓是一举二得。

(作者单位:江阴市成化高中,江苏 江阴2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