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伯纳《圣女贞德》中的贞德人物分析

2016-05-14杨迪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杨迪

摘 要: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而在1923年,贞德被封圣的三年后,萧伯纳对贞德的形象进行了重新构建。贞德是走下神坛的少女、巧合而非奇迹的天使、性别强调与性别模糊的形象、具有反叛精神的新教主义的传播者、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言人,她富有智慧、具有不可征服的勇气,她超然于现实的物质利益、现实的伪利之外,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她是神圣的,也是永恒的。

关键词:贞德;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评价

“上帝是让我从大火中向他迈去的,因为我是他忠实的小孩,而你们这种人没资格与我处在同一个生活空间里。——这是向你们讲的最后一句话了。”[1]这是贞德在火刑行刑前所讲的最后一句话。二十五年后,贞德平反。五百年后,1920年在梵蒂冈,贞德被奉为圣人。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而在1923年,贞德被封圣的三年后,萧伯纳对贞德的形象进行了重新构建。戏剧中贞德的形象相较于历史,有了不小的变化,在此将对贞德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以及精神内核和其他方面逐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

(一)走下神坛的少女

在历史中,贞德作为一个17岁的少女,在两个月内迅速组建起军队,行军数百公里,成为法国军队中的灵魂和导师,为国王加冕,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情况。记录贞德的相关文献主要来自编年史,审判的原始手稿等。而亲眼目击者少之又少,以至于在贞德死后直至封圣期间,一直在法兰西以及其他国家作为一个“半神”的存在。而在萧伯纳剧本中,贞德的形象似乎被认为刻意地描绘成一个“平民少女”的形象,而非圣人。在剧本中,萧伯纳突出了一个农村姑娘所具有的纯洁,顽皮的特点,她既不是英国人口中所谓的“女巫”,也没有被人神化。在第一场贞德争取守军司令罗伯特支持的戏中,对她的刻画突出了她健壮的体格以及审时度势的见识。[2]

(贞德的身影在门口出现了,她是一个乡下丫头,年纪不大,只有十七八岁。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身材魁梧……她的声音显得诚恳,信心十足,能够打动别人。)[3]

贞德登场之前,便对她有了一番具体的样貌和神态的描写。我认为,在其他神话或史诗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描写地越抽象,越能起到神化人物的效果,而萧伯纳则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贞德一举手一投足的细致入微的具象描写,而让读者及观众体会到,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至少在外表上,是个普通的少女。

而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历史上对贞德的神化的描写,那就是在整个剧本中,通篇没有一字是描写战斗的场面。这样描写,对史料剪裁得精细,详略得当。最重要的一点,他回避了可以创造神话的一个很重要的材料。众所周知,贞德并没有读过书,也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卓略的军事才能,她依靠最多的就是她对宗教信仰的崇拜以及唤醒唤醒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能力。所以既然她没有这样的才能,便不加强与她,不把她的胜利作为一个传说来讲述,回避作战的场面,而注重讲述贞德与其他几位主要人物的人物关系,这样显得贞德更加真实。

(二)巧合而非奇迹的天使

在第二场戏中,贞德预言一个爱赌咒的士兵是亵渎神明,将要淹死在他自己的罪恶里,果不其然,果然应验了。

(臭嘴弗兰克,撞到一个士兵,这个士兵告诉他死期已到,不可以继续粗俗地骂人了……他不小心失足井底,结果淹死了。)[4]

可是按照大主教的看法,此人嗜酒如命,迟早会喝醉酒掉进井里淹死,不过是个“巧合”。而作为贞德神化约定俗成的一部分——众里寻太子的不可思议,实际上也借大主教之口被解构了,他说在太子躲藏的这个地方,人人都知道他是宫里面样子最寒碜,穿戴最难看的人。

(查理:不,她是一个圣女,一个天使,她是来找我这个王子的……有道理,若是她分辨不出这是假的,我也没必要接见她了……你们见到了没有,她会立刻认出我是王子,现在你们还怀疑我是王子一事吗?)[5]

在第三场戏解救奥尔良战役中,法军急需要决定战争胜负的西向风,剧中也说得很明确:在贞德去教堂祈祷上帝之前就悄然降临了。

第六场戏中,贞德从七十英尺的地方摔下来并未受伤也得到了解释:是因为贞德摔在干燥了的护城河的柔软泥地上而没有受重伤。

只有在第一场戏中,罗伯特司令家中的母鸡突然下了五十几个蛋,可以称得上是戏剧中唯一出现的“奇迹”。但我认为,这只是剧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意在营造戏剧前半程的戏剧效果,让我们以为她的神奇似乎与城堡中饲养的母鸡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这些都是是萧伯纳有意而为之的描写,如同第一点一样,只有把奇迹变为偶然,才可以使贞德的形象更加贴近“人”而非“神”。[6]

(三)性别强调与性别模糊的形象

在这里讲要说的性别强调与性别模糊实际上是一回事。历史中贞德的一项主要罪名便是她不穿女性服装,穿着男性的衣物,军装,打仗作战。

(大主教:这个丫头不是什么圣女,她连个正经女人也不是,她不穿女人衣裳。她穿上军装,骑着马跟着大兵们到处乱窜……)[7]

贯穿全剧始终,贞德清晰地意拒绝女性传统身份界定的藩篱,尽管她出于自我保护也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当贞德一身戎装首次在太子的城堡中露出面容时,她毫不在意众人和嘲笑和贵妇人失态的惊呼。奥尔良战役的前夕,贞德向战友杜诺瓦坦言不想被当成女性对待。不过正是这种“伤风败俗”的无所谓态度招致了贞德的毁灭。萧伯纳在剧本中直接引用宗教法庭悔过书上列出的罪状:衣着放肆,亵渎神灵。背弃女子职守,持刀弄剑,流血伤命。对此,贞德的说法是:生活在士兵当中,必须穿男装进行自我保護。而在众人眼中,贞德易装参加战斗,是承担了男人的角色,是对男性尊严的极大挑战。我认为这是萧伯纳塑造贞德时,强调性别模糊的地方。但由于她跨越了严格限定的社会性别制度,引起了民众们的焦虑,所以教会千方百计要把这样的少女重新说服她回到贤妻良母的轨道上去,但最终说服无效,而贞德毁灭,如此来遏制潜在的颠覆性。这是萧伯纳在通过众人的视角,来描写对贞德的一种同情,他亦是希望贞德最终并非毁灭,而是可以重拾性别差异的观念,继续活下去。[8]

(四)具有反叛精神的新教主义的传播者

在萧伯纳的戏剧中,贞德的信仰,由历史上的天主教转变为一个新教教徒。但是实际上,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决裂始于16世纪上半叶,大大晚于贞德的时代。我认为萧伯纳既是在剧中表达了贞德在当时时代具有前瞻性的观念,又是借贞德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萧伯纳既不是天主教教徒,亦非新教教徒,但却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贞德在剧中,多次提到自己可以收到上帝的感召,認为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是上帝的代言人。在天主教的教义中,人们只有通过罗马教会(天主教)的中介作用才能赎罪进入天堂,而新教则坚持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繁文缛节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疑在萧伯纳的剧中,贞德成为了新教教义的代言人和宣传者。而这触及了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并且对天主教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我认为这是贞德反叛精神的最重要的体现,相较于穿男装,上战场等等,这种反抗最为直接,彻底。

在第六场戏,贞德在得知即便认罪后,也要受到终身监禁的惩罚之后,所发表的一大段独白,便是对罗马天主教最铿锵有力的回击。

(是的,那个声音告诉我,在这里的所有人都是笨蛋。让我千万不可听信你们的谎言,也不可让你们的假仁慈所打动。你们说过可以让我生活,但你们却……由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你们的观点是妖魔向你们传达的,而我的才真正来自于上帝那。)[9]

(五)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言人(新女性形象)

在法国大革命妇女解放运动打响第一枪以后,到萧伯纳的时代,已有一百余年,但当时社会依旧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包容和偏见。但从剧中贞德的举手投足中,都可以透露出在当时时代的前瞻性和先锋性。萧伯纳让其戏剧人物承载了某些新女性特征并将其现代化了。这些思想和特征在中世纪时代与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是格格不入的。萧伯纳借助这个欧洲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折射了现代社会的特征。[10]

萧伯纳通过贞德这个形象,表达了性别角色并不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永恒的存在,而是不同时期,特定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特定的心理建构。贞德大胆地表达了对长久以来禁锢人天性的才能和社会分配角色的反感和抵触。

二、人物性格

(一)富有智慧

萧伯纳的剧中,贞德是以为富有智慧的少女。在第一场戏中,在她进入罗伯特宅邸之前,便巧妙地说服了司令家中的护卫、管家,以及罗伯特的朋友波仑日。而且剧中的波仑日在司令口中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却被贞德轻松地说服。足以证明贞德富有智慧,并且拥有很强的掌控人心的能力,这也为她之后战争的胜利做了铺垫。

(二)具有不可征服的勇气

在作战方面,贞德来自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而且只是个不识字的17岁农村女孩,但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传奇人物。在贞德前英法两国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萨利克继承法来正当化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原本只是君王之间的为了继承权产生的冲突。但贞德的出现为战争带来了不同的意义。并且在最后贞德敢于直面教会的权威,也足以证明萧伯纳笔下的贞德,是一个勇气过人的少女。她并未向苟延残喘的生活低头,而是继续反抗。

(上帝是让我从大火中向他迈去的,因为我是他忠实的小孩,而你们这种人没资格与我处在同一个生活空间里。——这是向你们讲的最后一句话了。)[11]

(三)反叛及渴望自由

在这里所说的反叛,并非单独指性格上的反叛,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萧伯纳对易卜生极为推崇,而易卜生所指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便是女性的反叛精神,在《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便是一个代表,而萧伯纳笔下的圣女贞德,也是一位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性。她是具有自身特质的独立存在。贞德不仅反抗教会,也反抗大主教,反抗查理太子。所有阻挡她遵从上帝的声音的事物都成为她反抗的对象。

三、人物评价

在读到最后一场戏的后半段之前, 对于贞德的最直观的感受都是顽固,高傲,自大等词,她对于自己能听见上帝的感召深信不疑。比如在第五场戏,大主教和杜瓦诺劝说贞德见好就收,而贞德则坚持认为上帝始终站在法兰西人民这边,这在观众看来,都深深为贞德捏了一把汗,既同情,又有些着急。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贞德的最终下场是什么,而看重的只是她将如何走向毁灭。

在第六场戏前半部分,贞德面对英国贵族的丑恶嘴脸毫无畏惧,但又对法国主教的伸手援助不理不睬,让观众十分揪心。中间部分,贞德终于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在最开始还是有些畏惧的,于是开始听从主教的话,违背自己的意愿进行起誓。但最终听到自己将被终生监禁时终于爆发,她无法容忍这样的耻辱,她渴望自由,却又十分孤独。最终她把英国人骂得狗血淋头,并说他们不配和她活在同一个空间中,这是情感的爆发。贞德是孤独的,然而她的力量正来自这种孤独。她孤独地站在历史的最前面,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她超然于现实的物质利益、现实的伪利之外,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她是神圣的,也是永恒的。[12]

[参考文献]

[1][3][4][5][7][9][11](英)萧伯纳著,胡仁源译 . 圣女贞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 页数:1-200.

[2]陈静.走下神坛的少女——论萧伯纳历史剧对圣女贞德的形象重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颜朝霞.圣女贞德的生命悲剧[J]. 山东文学,2008,年02.

[8]易晓明.作为涵义的人物——《圣女贞德》人物谈[J]. 商洛师专学报,1994,01.

[12]刘炳善.肖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猜你喜欢

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