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笔人物画中的笔墨运用

2016-05-14游春明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游春明

摘 要:在意笔人物画的创作中,“笔墨”和“造型”是意笔人物画绕不开的问题,本文重点梳理了意笔人物画中笔墨运用的一般规律,结合实践,总结了有关笔墨运用的几点思考,在彰显意笔人物畫丰富的笔墨情趣的同时,要做到笔墨为造型服务。

关键词:意笔人物画;笔墨运用;骨法用笔;笔墨结构

一、 用笔

石涛在《画语录》中说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面对形象,从这一笔而出,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形象生命关怀的思考,或是对形象生存状态的怜悯,或是对形象美的歌颂,包罗万象,等待着欣赏者对画面的解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所以,意笔人物画中的每一笔,都始于一画,每一笔都是作者在时空中思考的痕迹。

(一)以线造型的观念与“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道:“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用笔时强调“骨法”,什么是“骨”呢?结合意笔人物画中的用笔,有以下理解。

1.指用笔要落在形体的结构上。在意笔人物画中,每个物体的形状都有着骨架的支撑,如同人体中的骨骼支撑着整幅画面。人物形象的结构轮廓如果用线来表示的话,那么用笔的时候就要刚好落在结构的轮廓线上。

2.指画面上的“笔”给人的骨气。一幅优秀意笔人物画作品中的笔墨,即线条和墨块的构成要表达出一种骨气,这种骨气体现着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同时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运笔的基本方法

运笔是身心力气、肩部力量、臂力、腕力等综合力量的结果,如笔的提按、顺逆、立卧等。运笔有起、运、收三个阶段。分别为:起笔藏锋、收笔回锋、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在运笔上可以遵循黄宾虹先生总结的五字诀“平、圆、留、重、变。”

1.笔意:胸中有物象方可下笔,笔墨最终落实意向,郑板桥的“胸有成竹”便是如此。面对形象,画家解衣盘礴,在纸上构思着笔墨的落笔之处,使艺术形象意象化,形笔落墨处直抒画家心中意象。

意笔人物画正是要以这种特定的意念去驱使笔的行走,这种意念直抒画家心中意象,意通过笔到达画面,通过画面的笔迹或隐或显,可以笔简意足,可以意到笔不到,可以笔断意连,意周笔不周。

2.笔气:气是用笔的气势,有气则为活笔。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要不停的养气,养浩然之气,用笔才会有底气。贯气是以气使笔,用笔按书写原则而形成一定的顺序性,不描摹涂改,不僵死重滞, 气脉畅通,使气韵贯注于画面。

3.笔力:笔力是笔气的外在表现,由运笔自身二力对抗所导致的笔与纸摩擦所产生的笔迹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体现为绵里藏针,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二、用墨

墨分五彩,五彩为“焦、浓、重、淡、清。”是一个颜色层次由重到浅的过程。清代华琳这样写道:“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五者备,则纸上光怪陆离,斑斓夺目,较之着色画,尤为奇姿。”又道:“黑、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六彩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因素:“黑与白,浓与淡,干与湿。在运用时用墨的妙就妙在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关于它们的关系如何处理,近代的金北楼这样说道:“用墨贵在能黑,而其黑也,非谓乌烟瘴气,填塞满纸若新自染坊中取出者也。盖能淡而后能浓,能白而后能黑。不知淡者,何知其浓?不知白者,何以显其黑?故欲求其黑也,先求其白;欲求其浓先求其淡。”

三、“笔”和“墨”的关系

在意笔人物画中,“笔”和“墨”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如潘天寿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用,相离则俱毁。”[1]

在意笔人物画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和笔墨了。而在造型和笔墨关系中,造型是基石,笔墨是为造型服务的[2]。在对物象进行表达时,就需要笔墨的塑造。笔墨的塑造不是完全随性的,笔墨的运用要落在形象的结构上,造型和笔墨要有合理的构成关系。因此,我们引入一个“笔墨结构”这个概念。如同我们在完成一幅人物的素描作品时一样,如果我们把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画的很准确,那么整张作品就会让人感到很舒服;同样在意笔人物的创作中,我们把整幅作品的结构用笔墨塑造的很准确,那么这幅作品就会显得生动有趣。在对物象进行表达时,就需要笔墨的塑造。笔墨的塑造不是完全随性的,笔墨的运用要落在形象的结构上,造型和笔墨要有合理的构成关系。因此,我们引入一个“笔墨结构”这个概念。如同我们在完成一幅人物的素描作品时一样,如果我们把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画的很准确,那么整张作品就会让人感到很舒服;同样,在意笔人物的创作中,我们把整幅作品的结构用笔墨塑造的很准确,那么这幅作品就会显得生动有趣。

笔墨结构中的点线面的组合关系不仅表现了画面的组合关系不仅表现了画面中的形象特征,更重 要的是表现画面气、势、力的传递与组织状态,进而完成画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全局的呼应开合。

四、有关意笔人物画中笔墨运用的几点思考

1、注重构图与“计白当黑”的关系

一幅好作品首先得有构图意识和好的构图的方法,这是作者在完成作品“立意”的重要手段,构图可以很好的表达作者的艺术构思。“计白当黑”在国画中广泛的使用和被提及,在意笔人物画中也是如此。在一幅作品中,黑与白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白只有对比了黑才能出现,没有了黑,白也不复存在。所以,空白也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空白外形的转折的变化,黑色具体的造型也就没有了依托。姜今在《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说道:油画只谈空间,不谈空白,认为空白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国画,恰恰是在这种“无象”中大做文章,空白就成了“意象”的重要内容。中国画中的空白,也就是“意象”的空间了。“空白”不能理解为“虚无”它是一种“藏境”的手法。[3]空白是黑的形象上的延续,所以在创作中要做到知白守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藏境”这一境界。

2、仔细斟酌画面的笔墨结构

在意笔人物画的创作之前,我们应该仔细斟酌经营画面,只有将准备工作做的精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全局的考虑整张画面的细节,包括画面干湿、疏密、黑白等等。甚至,题字落款的位置也要通盘考虑好,所谓“意匠惨淡营中”,墨色的变化分布,要充满对比。只有这样,整张作品才会有节奏感。

3、大胆落墨和着色

在意笔人物画中,落墨和着色要大胆,要有“试错”的精神。胸有成竹便要果断下笔,行笔果断大胆,不含糊,不滞留,使画面的气韵贯通,酣畅淋漓。

但是果断行笔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快和狠,如齐白石老人行笔落墨都很慢,钩一根画茎都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都不影响其酣畅淋漓的笔墨效果,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落笔前的心中了然。了然则行笔落墨快慢皆佳,茫然则快慢皆败笔。最忌讳的是看一眼画一笔,整幅画面线与线,线条与墨色之间气不贯通。画画应如写书法的行草,或急或慢,或浓或淡,首尾相连,通篇贯气。对于技法精熟的画家,同时还要懂得随机应变,不同的笔、墨、纸张和驾驭笔墨的熟练程度,都能使水墨出现特殊的意外效果、偶得效果,在追求偶的效果时要学会灵活处理,因势利导,学会顺水推舟,保留偶得效果。顺其偶然,在偶的的基础上再作增补,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整幅画面浑然天成。将其精熟化成随性,任意挥洒而不失法度。[4]正如古人所云:“随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文献]

[1]樊博.浅谈中国绘画的抽象性.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刘钢.论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精神.书画艺术.2003.

[3]杨佳玉. 浅谈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研究.2015年1期.

[4]华杰.以心易物——水墨人物写生中的形象感知与笔墨塑造.美术大观.2013年10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