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探究

2016-05-14赵佳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多元文化大学生

赵佳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了伟大的歷史使命,然而近年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削弱,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也随之减弱,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因此,本文从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存在的认同危机入手,分析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并对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国家认同;大学生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同危机

1.多元文化冲击下个人责任意识的缺位

众所周知我们都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正如许多学者讨论的那样:个体之间的自由有赖于对其所属群体的维护,个人所面对的不仅仅只是自身和国家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他需要处理自身与所处文化群体的关系。这样一来,个人既被允许成为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同时又需作为国家的公民而存在。在这种多重认同的复杂情况下个人往往失去了单纯的信仰,导致自我的迷失。选择的多重性,认同的可排序性使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最能实现个人利益的群体观念。因此,有关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的承担程度成为了多元文化带给我们的首要问题。

2.多元文化对政治共同体统一性的冲击

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人的选择空间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正如上文所述,人们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最能满足个人利益的群体。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们的理性选择能力是否能够支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却有待考察。我们的道德义务也在鼓励我们支持并保护那些少数群体的特有文化,鼓励我们去包容差异。但对差异和少数群里的包容如果稍有差池,则容易使我们走上分裂共同体的道路。正因如此,很多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者一直强调要捍卫少数族群的权利,并把这种少数群体的权利大肆宣扬,对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极端分裂分子,他们鼓吹民族主义并试图以此来分裂国家。

3.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弱化

在传统的自由主义学家眼中,对国家的认同根源于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然而,对国家的认同并不是如此简单。除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国家认同还意味着我们需要去认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观念、社会运行机制等诸多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人的自由选择似乎意味着国家要在每个人的选择中保持中立,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中立”有时也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国家不干涉个人的自由选择,在一些少数群体的眼中则成了不受国家保护的借口。既然中立的态度不足以加深我们的国家认同,那么文化层面的认同能否达到国家认同的目的?通俗的说,当我们认同一个国家的时候,则意味着我们会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产生归属感,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而现实中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恰恰使我们在文化归属问题上产生了犹豫从而导致国家认同的弱化。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

1.公民身份意识弱化

著名学者马歇尔指出,“公民身份是一种地位,一种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享有的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这一地位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希望追求平等的权利,我们希望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公民身份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享有这种权利。我们在法律层面很容易的就会获得一种公民身份,但是从归属层面来说,我们的公民身份是由我们的出生决定的,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这种“被动的”公民身份使我们总是缺乏一种归属感,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开放的社会、多元的文化使他们有足够的时空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他们希望获得平等的对待,获得更多的机会,但往往忽视了在制度层面的“公民身份”带给他们的种种义务。

2.文化自信程度降低

大学生作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在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多元文化影响颇深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他们能否发掘出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合理利用则成了首要问题。西方文化中的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之中,使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加之许多不良信息与非主流文化甚至反文化通过网络大肆传播,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这种影响下,个人责任意识的缺位使得本来心理就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更加迷茫。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注重自我权利的追求,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从个人主义出发,将关注点放在能否实现自我利益上,而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则排在了“自我”之后。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对民族文化关注度的降低都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他们中的少数人甚至认为只有出国,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找到归属感。由此一来,重塑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3.国家认同意识有所减弱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国家认同是他们成长的政治方向,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奋斗方向。国家认同一方面要求有明确的制度认同,另一方还要有情感与归属上的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然而作为强化制度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往往不受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含混不清,有待强化。此外,作为情感归属层面的国家认同要求我们认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进一步达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则构成了大学生国家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策略

1.强化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

在传统的自由主义者看来享有权利的个体构成了社会的主体,甚少讨论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后保障,在强化大学生公民身份意识上应发挥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被动接受公民身份的基础上,强化公民意识。同时,还要着重强化公民身份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除了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之外,还要强化公民参与的质量以及参与的范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是公民身份教育的主要内容。对高校而言,除了传统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加强实践性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和历练的机会。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增强大学生政治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是指国家、民族和政党在清晰的认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以及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承担起继承、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而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认同则是政治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强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事实上,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更多的来源于实践,直接的参与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在行动中内化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来说,最直接的政治实践来源于对热点社会问题的讨论、校园内学生组织的完善等形式,也正是通过这些形式促进了大学生参与意识的觉醒,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政治共同体意识。

3.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

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深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等各项内容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归属层面加强教育。只有强化心理认同机制使大学生在情感归属层面加强国家认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同。就目前来看,高校需要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学生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在大是大非面前树立起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意识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3]威尔·金里卡,《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刘曙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年第2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多元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