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2016-05-14李俊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轼创新

李俊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 词 豪放派 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78-01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1.扩大题材范围

词作早在晚唐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文学界。早期以音乐的填词为出现形式,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与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早期词作的内容十分狭窄,音乐唱出的内容就是词作写出的内容,主要是闺中怨情、男女相思、情人分别等等。

北宋的词作创作在早期依旧无法走出这样的范围。即使是古文革新运动的早期领袖欧阳修,他写的词作也只是表达儿女情长,鲜有其他方面的情感展现。词作在苏轼的开拓创新以前,始终无法摆脱娱乐性质,仍然被看做是音乐的附属,被看成是娱宾遣兴的工具。

为改变这种现状,苏轼首先从词作的题材范围开始进行革新运动。他将诗的题材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要求词像诗那样,或反映现实,或状物抒情,或借景抒情,总之诗写的是什么,词就一样可以写什么,从而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2.开拓思想意境

词的题材范围的扩大,意味着词的内容的增加,而词的内容的增加与词借鉴诗的情况出现使得词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相对应的增多起来,逐步接近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很大程度上源自苏轼别具一格的题材选择和相同题材不同凡响的立意选择。

前人的词,大多以写景抒情为主,而很少表露自己心中的情感。而苏轼写景抒情并不十分含蓄,往往更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内心最奔放的情感,犹如旧时的诗仙李白通过诗句直抒胸臆,但又略有不同。李白的内心情感往往是浪漫而放纵不羁的,而苏轼的内心情感则复杂的多,时而清新,时而忧伤,时而旷达,时而释然。这大概是豪放词与浪漫诗的区别。很多时候苏轼词中的思想情感有明显的前后转变,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矛盾而富有哲理的,是具有一种领悟式的旷放。这大概,就是豪放一词的由来。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家国不幸的感伤,对家人分别的思念,对人生不如意的沮丧,这些负面的感情使他开始思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到词的最后,苏轼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一种释然的方式进行结尾,以明月共赏的方式宽慰自己,以月圆月缺的事实解释不顺,以人长情久的希望寄托哀思。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代表模式。情起无法抑制,进行创作,最后以哲理收尾,宽慰自己内心的起伏,再次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希望投身接下来的生活。

虽然苏轼开拓了词作的情感意境,但这不代表苏轼完全脱离了传统词作的内容范畴。苏轼也有关于爱情的词作,但与众不同的是,苏轼词中的爱情往往更复杂,而超越了爱情本身。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词中表达对亡妻的思悼,与旧妻生死两相隔的哀思。饱含深情的同时却没有庸俗之气。与妻子的爱,深寓了对知己者的尊敬;说自己的苦,印证了跋涉者的艰难。同为爱情主题,却不仅仅是爱情,着实与传统的词作相区分开来。

3.创新写作形式

由于词作的内容和词作的思想意境,创作革新后的词创作在写作形式上不再是和以前一样仅仅通过华丽的辞藻进行创作。苏轼在语言上推陈出新,不再进行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多样的写作形式,描写多样的内容,展现多样的情感。

3.1善用比兴

比兴是比喻起兴的意思,是一种通过事物寄托情感,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法。苏轼通过比兴手法的运用对日常景物寄托个人的情感。如《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表面写风雨的变化,实际上是在借风雨一物表达自己不畏风雨的精神希望,表现了他的倔强和乐观。

3.2吸收前人诗句

苏轼总是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虽然词的创作历史很短,但诗句古已有之。苏轼以前人诗句为借鉴,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新的含义。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借鉴唐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月何年初照人?”和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3.3运用口语

口语化是词作创新的一大突破,苏轼对此的改进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他甚至可以成为白话文创作的关键启蒙。正是有了口语化的词的出现,才有后来的曲、民间文学、白话小说,可谓是流传百世。口语的运用在苏轼词作中十分常见,如《浣溪沙》的“牛衣古柳卖黄瓜”、“隔篱娇语络丝娘”,在更早一段的时间里认为这样的词语庸俗而低端,是不可能出现在词作、诗句中的,而苏轼清新自然的创作却赋予其极佳的效果。

3.4突破音律

这里说的对音律的突破,并非完全脱离音乐。苏轼在主观上依然要求词作与音乐要能和谐进行创作,要求词依然能唱出。但由于词作已经不仅仅是音乐的歌词了,它有着更深层次表达情感的含义。因此为了满足表达情感的需要,词作必要时可以打破音乐的束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从突出词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不大顾及音乐句度的典型例子,但念奴娇的曲牌配上以后,也依然动听。

4.融合其它风格

苏轼用词反映生活,反映人生,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具有多样的风格。因而苏轼其词本身的风格并不拘泥于豪放派一种。苏轼留下的340多首词,属于婉约的或者婉约兼而豪放的几占七分之六,而豪放词派则不过50首左右。如同为“江城子”词牌,《密州出猎》是一种豪迈的风格,而《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则是另一种婉约的风格。

结论

苏轼对词作的革新和对豪放词派的开创,标志着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阶段,词作在这里突破内容,突破感情,突破形式,突破音乐,突破风格,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当然,苏轼自然也不能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词作中难免带来内容或形式上的某些缺陷,但就其总方向、总成绩而言,尤其是在词作上勇于探索和革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并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茂林.从苏轼看豪放词人的婉约情怀[J].知识窗.2010.8

[2]刘雅洁.透视苏轼词风对南宋豪放派的影响[J].东疆学刊.2006.10

[3]高春倩.浅析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

[4]羊莉君.论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作用[J].作家.2013.4

[5]王芳.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

猜你喜欢

苏轼创新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