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刍议

2016-05-14陈琛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教学

摘 要: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国内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因此,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对我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为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进行了长期斗争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仅就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略述管见。

关键词:教学 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128-02

一、导言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民族纠纷、民族偏见等越来越凸显“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类各级学校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反思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形成深厚持续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大意义

1.经济方面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方面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边疆稳定、边防巩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文化方面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仍要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和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发展创新的目的是本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让其走入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4.社会方面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1.注重“知识性”为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涉及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教育等民族团结教育,着眼于“开设课程、增加课时、进行德育方面渗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2.偏重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民族团结教育

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谈到“XX教育”,立即想到要开设某些课程,民族团结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自上而下主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比如,2004年12月起,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活动”走向“课程”;有研究者继续对民族团结进步隐性课程进行了分析;一些研究者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要载体,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以系统性、经常性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等等。开设新的课程或增加课时,会想当然地认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能够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3.以“灌输式”为特征的民族团结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偏向于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使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去讲授民族常识、民族理论政策常识,并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中华各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具体交往实践中,教育者针对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往,提出要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帮助三个基本原则,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对受教育者进行规训。教育者强调抽象的民族团结理论,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很难沉浸其中,其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可想而知。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1.民族团结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关心、信任、包容等人际关系美德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明确了我国德育的概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的教育417-418。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包含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二是民族团结的品德教育,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应该着重培养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信任、包容等人际关系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将各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意识内化成社会伦理。

2.德育教育的一般规律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

2.1德育教育的实践属性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根据教育管理辞典,品德教育的定义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塑造、陶冶和养成的过程。在品德的构成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都属于道德意识的范围,能够指导、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个体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为从道德生活经验到道德信念的飞跃,而且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飞跃,直至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时个体的道德意识才能巩固,才是具有了稳定性和一贯倾向性的某种品德或道德品质。所以品德教育不仅是“传授”,而且要“养成”。所以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要在实践中养成。

2.2德育教育的知识特点

现代广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一套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成为步骤性或过程性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传统知识观下的“知识”概念是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的。

反观民族团结教育,实际上这两种知识都有,并彼此杂糅,例如,“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就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属于典型的程序性知识,需要知道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举动。

3.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3.1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形式:一方面是各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另一方面是全国上下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

3.2重点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

党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首先是把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作为重点。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

各民族中的共产党员都要明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党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站在党性的立场上,做民族团结的榜样。各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党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团结各族人民的骨干。只有我们的广大干部和共产党员在民族问题上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我们的民族团结才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3.3注重实践,务求实效

2009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发展

从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基础,而跨文化交往能力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从教学方式上,笔者建议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合作学习为主,在课外活动环节多提供人际交往机会,创造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个体长时间、深入交往的平台,短期的、浅层次的交流很难促进真正的关心、信任和包容的品德养成。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广泛借鉴国内外公认的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缺乏与其他民族交往经验的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角色扮演法。

六、结论

总之,一个人获得了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不等同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能外化为行为,这些需要个体积极真实的体验。2015年8月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知识化、课程化,民族团结教育方法采用灌输和宣传简单民族政策、法规等,这些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得到落实,但在非民族中小学、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形成常态。民族团结教育不是一门课程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凸显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经济、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近五年来,智能触摸屏手机等媒体导致信息广泛的传播,当下任何或近或远的社会事件,其蝴蝶效应都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因此,学校视域下的民族团结教育,努力营造尊重、理解、平等对话式的教育环境,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包容、尊重、平等、理解的现代公民是促进民族之间关系和谐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红,龙肖毅.大理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于教师的评价与推进策略[J].科技风,2014,19:218-219.

[2]林宇宏,朱俊英.党校加强党员干部中国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理论观察,2014,11:26-29.

[3]陈建樾.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处理民族问题的“云南经验”[J].兰州学刊,2014,10:23-32.

[4]陈海燕,何宋霞.探索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维、汉”班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效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69-170.

[5]徐柏才,孙明福,邓纯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与成果[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31-37.

作者简介;陈琛,女,蒙族,(1984.6-),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人。201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同年在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参加工作,现任讲师职称。参加工作至今在《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理论研究》、《中国宗教》、《党政干部学刊》、《理论观察》等学刊、杂志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参与并完成省级课题2项。地级课题多项。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教学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