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下的古代汉语教学探讨

2016-05-14罗主宾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汉字应用型

当前的学术转型发展是要求部分本科高校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达到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应用于社会实践。高校一些重理论、重基础的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也要有大胆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认为是很难实现转型发展的专业之一,作为传统专业基础课之一的古代汉语更是被很多人认为只适合学术研究而不适合转型发展的要求,这让这门本来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陷入了困境。如何消除大家的误解以及如何探索一条古代汉语的转型发展之路,是摆在古代汉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重新审视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

目前的大多数教材只在绪论部分简单地谈到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或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例如王力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荆贵生版《古代汉语》认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根据格律写作诗、词、曲、联以及写作应用文言文的能力”;蒋冀骋版《古代汉语》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理性认识”,“提高我们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可见,古代汉语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掌握研读古籍的能力,进而可以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去探寻这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认识到这一点,很多非中文的专业如医学、建筑学、军事学、翻译学等也开设了古代汉语课。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开展得要好些,学好古代汉语至少有助于中文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但更多的院校是把古代汉语看成是一门只适合研究的理论性课程,特别在当前需进行转型发展的一些应用型本科大学。中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面临着课时削减,而文秘专业等甚至不上古代汉语课的处境,与当今社会的“国学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阅读古籍的能力不是短时期就能得到提高的,更不必谈短时期进行格律诗词曲联的创作,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当今社会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影响,很多学生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正因为看不到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有什么直接联系,因而使古代汉语越来越冷门。可见,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文献性等的古代汉语课程的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挖掘。一方面,应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学习的古代汉语教材,并结合实际阐述古代汉语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古代汉语教师,应通过举办讲座,上公开课等形式切实地让学生以及非古代汉语教师了解古代汉语到底是一门怎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前,应就为学好这门课程的意义做好铺垫,强调古代汉语就在我们身边,能够用古代汉语解释、分析并欣赏我们身边的语言现象,并在授课中始终贯彻好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古代汉语教材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通论分为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文体、文化等知识,文选部分主要是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的典范作品,内容比较繁杂。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就是认识一些繁体字以及读点文言文,要么就是认为是进行枯燥的理论,诸如一个词的词义,一个字的语音怎么从古代一步一步发展到现代这个样子的。总之就是与现实脱离,只适合做学术研究,有些学生觉得今后在工作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古代文献的阅读,更不需要进行应用文言文写作,学了没多少用处。但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入实际生活,我们能发现身边有很多的语言现象与古代汉语有关,学好了古代汉语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比如在文字部分,学习汉字形体的演变以及古书中的用字,诚如央视举办“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倡导的一样,“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领略汉字之美”。生活中,即使不阅读古籍,也还要对诸如博物馆、名胜古迹里的文字及其他书法作品等进行识别和欣赏。令人担忧的是滥用或错用古文字的事例在近几年时有发生,如毕福剑送给潘晓婷的书法作品,已悬挂近10年的北京国子监大街的门匾等。学生若学好了汉字的结构,也就能把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为人联系起来,从而领略汉字之美。例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文章道德对人家”中为何“富”字上面少一点而“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原来其有深刻寓意,分别寓“富贵无头”、“文章通天”,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再例如“夫”字,《说文解字》释为“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由“大”和“一”组成,“一”表示的是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时戴的簪子,在了解“夫”的结构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成人礼之类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生活中并不一定要用《说文解字》来解释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古代汉语教师除了讲解古代的造字法外,还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还以“夫”为例,可以把它与“天”字联系起来,“夫”是顶天立地的人。

在词汇部分,王力先生认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学好了词汇,就能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了解词的构成以及词的形成过程中与文化的关系,就能理解生活中一些名称的由来。例如“元旦”,“元”本指“人首”,在时间上引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正月”、“端午”等等都有一定的理据性。再例如是“名字”而不是“字名”,就与古代的姓名文化有关系,古代的人有名有字,命名在前,取字在后,所以在构词的顺序上也是“名”在前“字”在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古代的和现代的词汇量,就能提高写作的技能,同时也能看到现代的很多尊称和谦称就来自古代,也能正确看待当今网络词汇的雅与俗,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词汇。许多人凭感觉认为音韵学部分理论性更强,与现实生活脱钩更严重,学起来更枯燥更难。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地名、人名还保留了古读,方言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就是古代汉语语音的保留,尤其是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音韵学知识。若没有一点音韵学知识,很难欣赏甚至撰写我们生活中需要广泛使用的对联,更有甚者,有些人连对联的上下联都分不清。

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学习古代的文体,能应对不同文体的欣赏和创作,从历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熏陶。所以,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淡化理论教学,突出其与生活对接的内容。例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突出文选的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秘书类的学生突出应用文的写作以及怎样引用和欣赏古诗文,翻译类的学生突出古代词汇以及古代语序的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挖掘生活中与古代汉语有关的语言现象,营造良好的古代汉语学习氛围,从而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如字典辞书的查阅、古典诗文的背诵与默写、应用文言文的写作、调查生活中的古汉字运用情况、书法作品中文字的识别程度、生活中地名、人名的特读现象、对联的撰写情况、生活中的礼仪、甚至古装电影电视剧中的语言、称呼、服饰、礼仪等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实践教学。

三、改革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

不能为了迎合转型发展而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不能因为追求功利而放弃古代汉语教学的转型,应该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前贤时人在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他们改革的成果并运用到现在的教学中,例如分层次式教学、活力课堂的创建、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文本优先式教学、联系式教学等等。古代汉语以及其他的人文类课程,集人文性、文献性、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为一身,强调为人的终身教育服务,对人产生一生的影响,因而过分地追求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里,古代汉语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内容,不改革教学方法往往会顾此失彼,更加重要的是还要在延伸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教师要示范怎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身边的语言材料,根据注释阅读文选等等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学习。可以借鉴当前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在线课堂进行自我学习,翻转课堂更像是实践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得到不同能力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古代汉语教学必须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能力的提高,成为人文修养高、古汉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Y1405)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蒋冀骋,唐贤清.古代汉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罗主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博士 417000)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汉字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