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6-05-14韩本丽

医学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肝硬化

韩本丽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32例应用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B组32例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C组应用恩替卡韦(ETV),观察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2个月后三组的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均显著降低,且C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HBeAg阴转率为37.50%,显著高于A组的18.75%和B组的21.88%(P<0.05)。结论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降低病毒载量,以恩替卡韦的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肝硬化;乙型肝炎;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肝炎类型,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国内患病率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人群患病率约7%[1]。乙肝患者容易发生肝硬化,尤其是进入失代偿期以后容易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临床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抗病毒药物积极抑制HBV的复制,对于控制肝脏炎症活动,阻碍或者延缓肝纤维化进程[2]。本研究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拟用三种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进行病毒清除治疗,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以及拉米夫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6例,均处于失代偿期,均符合乙肝及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均经HBV-DNA定量检测显示结果≥105拷贝/ml。除外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除外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肝病患者,除外合并恶性肿瘤、心肾功能障碍、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能够服从治疗安排以及临床评估,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35~68岁,平均(40.78±5.56)岁;病程5~30年,平均(12.79±2.78)年;HBeAg阳性29例。B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8~70岁,平均(41.45±5.74)岁;病程4~32年,平均(12.68±2.96)年;HBeAg阳性26例。C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3.09±6.18)岁;病程8~28年,平均(13.11±2.94)年;HBeAg阳性30例。三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保肝利胆及降酶的跟内科常规综合治疗。A组予以拉米夫定口服,剂量为100mg/d,疗程12个月。B组予以阿德福韦酯口服,剂量为10mg/d,疗程12个月。C组予以恩替卡韦口服,剂量为0.5mg/d。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常规抽血检查血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测定HBV-DNA载量,并采用Child-Pugh评分法进行肝功能评分,得分越高则肝功能越差。统计两组的HBeAg阴转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比较 治疗前三组的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后三组均得以显著降低,且C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三组HBeAg阴转率比较 治疗12个月后,A组HBeAg阴转率为20.69%(6/29),B组为23.08%(6/26),C组为40.00%(12/30)。C组的阴转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三组均未见肾功能异常、血磷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可靠。

3 讨论

乙肝后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持续炎症反应以及进行性肝纤维化,而HBV持续感染是导致患者的肝脏炎症反应以及肝组织纤维化等病理生理改变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3]。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对于HBV-DBA病毒载量超过检测下限者,即可开展抗病毒治疗,但传统常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容易导致部分患者病情加重、不良反应等问题,临床应用具有局限性[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核酸合成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取代病毒原有的核酸前体,或直接对核酸合成酶产生活性抑制作用,阻断其核酸的合成过程,进而起到抑制病毒DNA链延伸的作用,最终发挥选择性病毒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4]。既往临床常用的核酸类抗病毒药物以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为典型代表,临床研究证实两药单用或联用均具有良好疗效。拉米夫定能够较为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HBV-DNA载量,但长期用药可出现耐药菌株等问题。阿德福韦酯能够长期、持续性地抑制病毒DNA的复制,但其起效较为缓慢[2,3]。近年来,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具有前两种药物的优势,同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且病毒DNA复制的抑制作用较强、持续时间较旧,近远期疗效均较好[2]。肖兴国等[4]研究发现,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能够有效降低CEA、CA125、CA199及AFP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HBV-DNA载量并且提高转阴率,改善临床预后。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Child-Pugh评分、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均显著降低,但以C组的降低幅度最为显著,且C组HBeAg阴转率(37.50%)相较于A组及B组(18.75%,21.88%)显著提高,与周文兴等[5]报道一致。治疗期间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HBV-DNA载量、改善肝功能,其中,以恩替卡韦的疗效最为突出,用药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鲍艳婷,郑良达,陈公英,等.对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核苷(酸)类药物耐药位点的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4):83-86.

[2]张宁.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4,23:149-149.

[3]李福英,陈然,黎芬芬,等.核苷类药物联合中成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4,30:96-97.

[4]肖兴国,吴慧丽,李琨琨,等.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4:88-90.

[5]周文兴,吕国良,刘馨,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2):170-172.

编辑/安桦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