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关怀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2016-05-14韦星梦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韦星梦

摘要:关怀生命是当代中国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当前的教育中渗透生命关怀意识具有紧迫性。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其内容与形式也有利于实现生命关怀。本文在生命关怀视域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生命关怀的现状,提出小学古诗词教学实施生命关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生命关怀;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30-02自上世纪以来,科技、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中国人在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日益加重的精神危机,这源于缺少充满生命温情的文化感受。我们的孩子读着唐诗宋词长大,知道“鸿雁传书”的情意,向往九塞之首的“雁门关”,更为“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摸鱼儿·雁丘词》)而感慨,却从未见过大雁的身影。网络搜索引擎中显示的第一个项目竟赫然是“大雁菜谱大全”几个醒目的红字。所以文人心中惆怅,为大雁谱下哀歌:“苍穹寂寥,鸿影不再,大雁哪里去了,为何你一去不返?”①怎样走出人类精神的困境是当前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对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文字魅力、民族精神与生命意识三者完美地艺术融合。

一、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关怀现状

学校教育作为生命成长与精神发展的主要阵地,缺乏对生命的关怀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普遍现象。本应最具生命辉煌的语文学科,也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诗词教学表现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 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席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有的教师只看到知识,眼中没有生命,学生和他自己的生命资源都在机械辗转于“课本”与“考试”之间所浪费。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的生命,敏锐而细腻地捕捉着学生的每一次欢欣和雀跃,每一次叹息与皱眉②,他把自己标榜为无私丰献的“蜡烛”,而这种奉献实际上是以牺牲自我生命为代价。有的教师看到自己的生命,急于获得自我实现,满腔的热情只是为能替代学生的生命,学生丧失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沦为了“设计师”图纸下相同型号的产品。学生生命的跃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下的生命关怀最终是让生命关怀意识充满学生的灵魂,进而使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只有师生双方都具备生命关怀意识,才能使课堂中的生命内涵变得丰富而有质感。

(二)教学内容的单一与空洞

古诗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教学内容服务于升学考试,于是出现了这样错位的怪现象:小学生在做大量的诗词鉴赏,而高中生却在训练改错别字;小学生不注重背诵积累,高中生则恶补诗词默写。教师日复一日的照搬各类教参和课件,对课文缺乏独特的感悟,急功近利的技术性训练,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看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和光华。小学生的作业中抄写大量的古诗词已是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学生在抄写中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开始惧怕,自然无益于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一味的苛求字、词的掌握,却忽视了古诗词中情感内涵的传递,有的小学生能把《三字经》机械式的倒背如流,却无法做到礼让长辈。古诗词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正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仁义敦厚的秉性、高远明达的智慧,通过这样的熏陶,身为中国人的内心深层的底气与自信便油然而生,而这些正是三千多年来牢牢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幼时便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打下一个鲜亮的底色,就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独立地、有尊严的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

(三)教学形式的死板与说教。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往往采用程式化的教学套路,例如:介绍作者——介绍背景——范读自读——字词分析——一问一答——总结主旨——背诵默写。很多教师按部就班,不允许出现丝毫顺序的混乱,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具有多意、含蓄等特点,教学流程的变化会造成学生千差万别的理解。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音律协婉,恰可以从反复诵读中体会其情意,而教师却非要用生硬的文字来解读。有些诗词需要知人论世才能理解其朦胧的整体意蕴,教师不去解读作者和背景,却偏偏反复死抠字词。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尊重因生活经验所产生的独特体验,一味的说教代替不了学生对诗文本身的感悟,教师本来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却变为了对学生实施强制性的思想灌输。缺乏深度和趣味的教学形式,让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审美特征、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古诗文教学中荡然无存。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古诗词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占有大量比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共有74篇古诗词,包括各朝作品,历数风格流派,囊括多样文学体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实施生命关怀。

(一)古诗词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

古诗词的内容展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多样,更展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充满着生命意识的张扬。古诗词更是某个生命个体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之下的独特生命体验,那些鲜活生命的喜怒哀乐穿越历史走来,展示的是他们独特的人格趣味和理想追求。生命关怀是解读古诗词的价值所在,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利于实现生命关怀的有以下几类:

一是认识自然,寻得情感归属。歌咏名山大川、展现田园情趣是古诗文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学习这类古诗文,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生命,进而关爱、珍惜自然生命,更是将自我生命融入大自然的一种方式。且看一年级下册古诗《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还有那玲珑的“蜻蜓”早早就立在只是含苞的“小荷”上。本来只是一幅花草虫儿彩墨画,却因为一“惜”一“爱”变得人情味十足,认识了这样令人心生怜爱的自然界,学生便很难再肆意攀折花草树木,虐待猫狗虫鱼。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这诗情画意中,便能感受到无论是翠绿的林木、还是闪亮的荷叶或是可爱的蜻蜓,它们的身上同样涌动着生命的力量,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学生理解了它们的生命存在,欣赏这些自然生命,便可能从中寻到力量,进而找到情感的依托,确立生命的归属。再看二年级上册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繁茂的“原上草”虽然每岁都要经历枯败,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类在面对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时,不得不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进而不自觉的回归自然,去感受自然的博大和永恒。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而“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也成了无法企及的梦想,这些描绘怡人山水田园的诗文,便成了人们在纷乱现实生活中洗涤灵魂、安顿心灵的所在。或许,学生当下不能心领神会,但终有一日,会恍然明白古人的那一份恬淡悠远,在自然中找到生命的乐趣。

二是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在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也是常常吟诵的主题之一。学生在学习这类古诗词时,便得以打开自己的情感大门,体会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珍贵,在名篇佳句中,他们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同。《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母子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兄弟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挚友情,《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故乡情,《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家国情。不论哪一种情感,都带给我们温暖,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对生命的热爱,恰恰弥补了商品经济时代下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缺失。教师从古诗词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是帮助学生培养生存能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学生的心灵被古诗词中缓缓流淌地人情美所熏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三是尊重生命,形成独立人格。古诗词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是古人血肉灵魂的构成,他们的人生追求彰显着生命的精彩,或坚毅或从容,这些飞扬的人格精神,具有穿越千年的魅力。学生在体会古人生命张力的同时,这些古诗词更有助于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坚毅如岳飞,率领金戈铁马,誓要“踏破贺兰山缺”,即使背后有昏君佞臣,他的爱国之心依然昭如日月。英雄是永远受到人民爱戴的,从此读起《满江红》,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似乎就在自己的胸中,他的“怒发”、“长啸”真实浮现在眼前。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一份闲适从容的生活态度,苍翠南山下,一位白衣隐士遗世独立,望着漫天的暮霞和归林的飞鸟,饮着自栽自酿,醇香浓郁的金菊酒。这份隐逸并不是逃避,而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恰是人性的自由与逍遥。在这些古诗词中树立的人格形象值得成为榜样,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才能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拥有积极进取的生命。

(二)古诗词的形式有利于实现生命关怀

首先,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言情抒志是古诗词的主题,古人将人生艺术化,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这一形式不同于外国人对内心情志直露的表白,正符合中国人对外界事物的情感表达含蓄、认知偏向形象思维等特点。另外,这样“细水长流”式的缓缓道来,正好改变了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更多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符合了实现生命关怀的初衷。其次,古诗词中描摹的对象从春花、秋月到鸳鸯、鸿雁,几乎包举宇内,而这些客观事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思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意象,蕴含着不同的情意。“杨柳”依依是惜别,“红豆”殷殷是相思,“杜鹃”声声是悲凉,“明月”皎皎是乡情,这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意象,是古人对生命细微深刻的体验,是超越普通人的关于自然界及人生百态的独特感受。教师在教学中从某一意象出发,适当拓展延伸,不仅打破了当代学生因城市化而远离自然的阅历局限,丰富了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情感体验,而且促进了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深入理解,从而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生命。再次,古诗词都经过作者们的千锤百炼,在短小的篇幅便能包容天地万物,而且往往能在数字之中见真理。错落的声调和极强的韵律感也是古诗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平声悠扬,仄声干脆,以及双声叠韵的和谐,便能在声韵中感受抑扬顿挫之美。例如三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用二十八字深入浅出的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秀丽风景的描绘之中,语句平仄相间,“同”、“中”二字为韵脚,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识记,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又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美感享受。这样的古诗词内容丰富积极、语言浅显,乐于为小学生所接受,如此便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生命关怀意识。

教育即生长,教师的使命即关怀学生生命的生长,而课堂教学即实现生命关怀的主阵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生命不可重来,教师不可轻易浪费学生的生命资源。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生命体验,研究生命关怀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是将目光投向璀璨的历史文化,也是对未来世界的崭新展望,观照古人的生存状态,结合今人的生存状况,是在文化中寻求生命的真谛。生命关怀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是师生通过语文课堂,在文化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在生命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绵延中华精髓,谱写人生华章。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蔡蓬溪. 大雁哪里去了[J].书屋, 2006, (07):42-47.

②李政涛. 教育与生命的重负[A].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刘铁芳. 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义庭,刘芳. 生命关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陈日亮.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