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培养探析

2016-05-14曾翠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研究生

摘 要:研究生素质既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基本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创新能力等专业素质,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素质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分析高校研究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对策如下: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重视导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研究生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199-03

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一个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研究生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重视导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构建研究生心理辅导模式等方面来进行,只有这样研究生的素质培养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素质现状

近年来,研究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治素养欠缺

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传播,研究生在吸收先进思想文化观念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困惑。有些人理想信念迷失,政治信仰缺失,过分看重和追逐个人利益,索取意识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拒绝合作和奉献,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一些研究生诚信观念淡薄,在科研工作中,缺乏脚踏实地的学术作风,在完成作业、课题设计甚至毕业论文时粗制滥造,学风浮躁,对他人的知识产权缺乏基本的尊重,剽窃、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屡禁不止。

2.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

市场经济以资本运行机制为主导,通过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来安排资源组合和利益配置,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获取物质利益的多少。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利益多元、利益分化导致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研究生出现拜金主义倾向,被物欲所驱使,为利益所躁动,个人利益至上,个人功利主义成为一些研究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校期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科学工作对个人的功利价值,将拿文凭、换工作、晋升职务等作为目的,纯粹为了科学事业而学习、视科学为人生追求的人比较少。部分研究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自我为中心,只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不能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时,部分人就会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

3.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虽然多数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但真正的自立意识尚未确立。有些研究生个性强而承受能力弱,他们反对他人的说教,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目的需要,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蔑视任何权威。他们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择业时眼高手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空前的就业、学业甚至生存的巨大压力,有些研究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另有部分研究生面对经济压力而出现自卑心理,面对情感压力而出现孤独心理,面对人际交往压力而出现抑郁心理。这些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宣泄,容易对研究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的占16%以上。北京大学近十年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1/3左右。杭州市科委从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抽取2 96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占25.39%”[1]。

4.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目前研究生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缺乏淘汰机制,只要完成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考试,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获得研究生学位。没有制度性约束促进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在学习和研究中缺乏创新意识,这些行为习惯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对研究生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单位研究生中“有求知欲望的人”很多,“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很多,但是“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人不多,“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的人不多,“敢于冒尖不怕讽刺讥笑”的人不多[3]。曾有学者将目前我国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缺乏原创性总结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简单延伸、简单推理、简单揭示[4]。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指标化的弊病也诱导研究生急功近利,不去进行长期深入地研究,而是急于发表论文以完成任务。

5.心理素质不够健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较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比成绩、智商素质更重要。然而现在一些研究生性格孤僻内向、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坚韧独立精神,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个别研究生沉迷于上网,甚至深陷交友、网恋而不可自拔。长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漫游,容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他们不愿意参加文体活动,班级也越来越缺乏凝聚力。有些研究生心理成熟程度往往跟不上生理的成熟程度,更达不到作为专业人才的高层次心理素质要求。部分研究生的心理相当脆弱,心情浮躁,自卑心理较重,社会协调能力差,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胸怀和涵养,为一些小事和人发生摩擦甚至针锋相对。

二、高校研究生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前,导致研究生素质现状的原因既有研究生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还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1.研究生个体原因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在家庭中是中心,得到众多长辈呵护,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竞争互动和分享分担,家庭对其成长期望值高,注重其读书考试和成功成才的要求,轻视其分担困难、分担责任的要求和磨炼。有些农村出身的研究生由于生活所迫与父母分离,其成长过程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对于如何对待学习上的成功,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立足社会以及追求何种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

2.社会环境的误导

市场经济要求尊重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要求公平互利,既调节了人们的利益关系,但也侵入道德伦理、人生价值等精神领域,使非市场领域的规则市场化,导致拜金主义、腐败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也给研究生思想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扭曲事件真相。有些网站为了赚取高点击率牟取暴利,充斥着大量的低俗文化,这些负面信息通过高科技手段恶性蔓延,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部分研究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疏离于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少数研究生精神萎靡而走向极端。

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性解放思潮等,为我国研究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不足

高校在教育体制上重学科发展,重业务拔尖人才,重学术研究,而忽略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重视书本教学,注重理论灌输,形成了以“教学——考试”为核心内容的应试教育模式,轻视学生的接受理解和道德实践养成。目前许多高校对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缺乏明确的规定,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设计,这些问题反映了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滞后。部分教师教书观念根深蒂固,育人观念不强,课堂上注重单向讲授,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以至于忽视了研究生思想变化和情感的发展。“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5]有些研究生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忽视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没有时间去和研究生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6]研究生导师不清楚自己学生每天的行踪,也不知道学生在离开实验室之后具体做什么,只注重所带的学生项目论文如何完成,什么时间完成。

三、高校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对策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培养方式,加强研究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1.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

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并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研究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研究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起着政治导向和业务导向的作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高校应注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固有内容,理顺各种素质之间的关系,应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展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促进研究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心理素质、锻炼健康体魄。高校应不断改革、丰富和充实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解决研究生面对的困惑和一些实际问题,把相关理论内化到研究生的精神世界中。

2.重视导师的引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治学、科研的指路人,其一言一行影响着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导师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各阶段的思想特点,在入学教育、培养方案设计、奖助学金评定、中期考核、论文选题、毕业就业等重要环节,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7]导师应在布置学习任务、安排科研计划以及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任务分配、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他们强化意识,调整状态,让研究生贮存在头脑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外化为自身的素养。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功利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培养研究生对知识的认真和执着态度,培养他们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

3.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以社会所需求的社会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鼓励研究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与把握方式,“生命只有在具体的体验中才有意义,生命是通过每一个体的体验而被证明存在的”[8]。研究生面对学习、就业等诸多现实问题,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面引导其形成正确认识,也要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实践路径。引导研究生开展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邀请社会各行业专家到学校做学术报告及讲座,组织研究生专题讨论,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研究生素质教育中,高校应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提升素质教育的目的。

4.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科学每一次大的飞跃与科学家在科技探索中始终保持自由的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现代科技要想迅速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要想利用科技大力发展生产,必须激发人的想象力,顺应人的思维规律[9]。不少高校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能否参加毕业答辩的基本条件。这种机械的做法容易走向极端,使研究生无法按照科研、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和学习,损害其自由探索的兴趣,也会使一些研究生急功近利,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造,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创新,要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创造性思维。要引导研究生既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将不端正的学术道德和观念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5.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互联网在推进研究生道德素质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方便快捷的学术交流。高校可以开发道德教育的网络信息平台,重视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将黄色网页、网络黑客等不文明现象排斥在校园网外。充分利用校园网正面引导作用,加强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这种网络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联系起来,调动研究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

校园文化生活能促使研究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联想、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领悟、从而实现人格的发展,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回归健康、崇高与完善”[10]。高校应组织研究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可以举办人文科技知识讲座、技术发明大赛等活动,使研究生在高雅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12]校园文化生活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重视其心灵的塑造,高校应把德育、智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文化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有机结合。

6.构建研究生心理辅导模式

身心健康是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既包括健康的体魄,也包括健全的心智与和谐的心理状态。研究生的心理辅导应根据其心理特点需要,以引导为主、咨询为辅。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心理咨询与德育教育都是为了塑造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通过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沟通氛围,帮助研究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和正直做人。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培训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普查应从新生阶段抓起,定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以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这样,研究生的基本心理素质才会持续处于一个良好、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深圳新闻网.数据显示精神病患者增多 基层防治现状堪忧[EB/OL].(2011-06-16)[2015-06-08].http://www.sznews.com/rollnews/2011-06/16/content_3047828573.htm.

[2]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0.

[3]刘文,王建荣.研究生素质现状与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54.

[4]黄玉清.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51.

[5][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

[7]郑卫荣.“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47.

[8][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8-30.

[9]曾翠.科技时代人性的自我调适[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4):66.

[10]张兵,王玉梅.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6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