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2016-12-07戚宇柯陈思佳刘希媛黄传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人才需求互联网

戚宇柯 陈思佳 刘希媛 黄传峰

[提要] 当前,“互联网+”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业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信息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人才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本文针对人才因素,梳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现状,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以说,当前“互联网+”正逐渐影响到各行各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升级中,各领域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探索自己的微蓝海,而企业的升级也必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社会经济的变动。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处的变动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这也必然会是互联网相关领域人才市场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其中不仅有对人才需求量的攀升,而且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此,在新形势下,针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的描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文晶等认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基本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杨善林主要提出注重实践和创新,拓宽专业范围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学计划也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及时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后也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岗位需求。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通识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各企业用人需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产生重要影响,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基本可以满足各类型的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赵静杰等认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让学生兼修这三大模块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上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战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即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而且专家们只从模式等方面进行说明,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本文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进行创新思考,通过对当前培养模式的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从而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引导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

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主体为适应新形势必将进行转型升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下面将从人才需求中的“量”与“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从需求数量来看,“互联网+”将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巨大的人才市场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理念的推行使得传统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将对信息管理人才有更大的需求。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务、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虽信息化进程加快,然而信息管理人才不足4%,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诸如搜索引擎、综合门户、即时通讯、网络商务、软件开发等本身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而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处于剧增状态。根据2015年底的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上网服务企业总量已达到14.6万家,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就目前看来,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计算机、管理、信息服务。计算机方向,包括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管理方向,特别对口的是信息系统集成相关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之类的岗位;信息服务方向,如经济信息服务、咨询、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企业经济金融咨询及管理部门。

(二)从需求质量来看,市场对信息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质量方面的需求又具体可以体现在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上。在传统信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图书馆专业和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理论方法与工作组织问题;在技术管理阶段,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着重于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信息活动的管理和系统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当前,随着信息管理的继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大趋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融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于一体。高校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规格,集中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关于专业能力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基本信息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数据信息的检索采集存储与处理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的管理与应用、网站平台的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较为注重;专业知识上,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人才在以经济、计算机为主的综合知识方面要求较高,高校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注重经济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管理系统应用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文素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表达、创新意识、IT行业及相关领域敏感意识的提高上,而且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信息管理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三、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在全国150多所高校又陆续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等专业。为满足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时,将这些专业合并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硕士、博士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而对信息管理人才,则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由于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对掌握管理学知识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就业对口情况并不乐观。据网络调查统计,当前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及相关的占57.47%,而剩下的42.53%工作与专业无关,也就是说明存在相当一部分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专业与工作对口。与此同时,供不应求的情况仍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2名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存量要在200万以上,而我国大专院校每年却只有约4万名专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学生毕业,因此需求缺口仍很大。但这其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就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

(二)专业方向模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几乎可在所有领域找到相关联的工作,这就容易产生方向模糊感,而且各高校的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该专业的理解也不同。各校所开的课程不同,有的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有的则偏重于管理课程。致使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把该专业当作计算机专业或是管理专业来学,结果使很多学生到大三、大四、甚至到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白自己走向社会后究竟应该扮演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还是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角色等。

(三)培养方案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且具有一定滞后性。据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用到大学所学综合知识的占35.63%,来源于非大学中所获得知识的占31.03%,而运用到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占12.64%。除去学生个人能力等自身因素,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而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各大高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重视程度较低及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性造成资源的匮乏,致使学生在实践练习这一方面的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据调查显示,有56.32%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偏少,更有24.1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太少。而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可以说专业教学虽提倡干中学,能力重于知识,但学生良莠不齐,如果专业设置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力与知识结合,可能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收获并不理想。

(四)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及管理创新方面的要求较高,但因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各高校逐渐放开了招生门槛,开始文理兼收。而文科生在应用技能方面普遍不如理科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文理兼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成为了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之一。

四、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由于IT产业发展极其迅速,IT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如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网络市场营销、云计算等不断出现,使得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经过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就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对策:

(一)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完善性,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项目设计的开展。针对性开设新兴的社会需求领域专业课程,完善信息管理专业当前四大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化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由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向学生动手实践和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转变;微课、虚拟教学环境、团队式学习等新型教学平台有待于丰富和完善,以考代评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一步有待于向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过渡。

(二)引导学生生涯规划,准确定位。由于信息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与其他专业存在交叉较多,专业自身特色并不明显,因此应在大一开设专业导论课,引导个人尽早了解专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明确学习重点方向。同时,要注重如英语、管理、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对人才要求逐渐提高的现状。

(三)因材施教,拓宽培养方向,体现学校特色。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人才需求、文理兼收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未来职业方向,鼓励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四大主要培养方向,即信息管理与应用、网络商务、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不同方向专业基础相同,但核心课程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尽可能为本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偏好与特长,提供丰富的职业选择方向,也为他们在大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依据,减少专业口径过宽带来的学习与职业选择困惑。

(四)定期调整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强化核心课程,删除无用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地位。尤其在实践环节,尝试通过综合素质学分来鼓励引导专业学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网络营销策划方案、信息系统开发、IT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方面展开更多的专业实践。

(五)关注社会前沿的研究,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源,努力保持与社会IT行业变化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互联网+”,进一步探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IT产业的高速发展现状及IT产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文晶,谢海英,王彩荣.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

[2]杨善林.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6.

[3]管媛辉,肖月.如何培养现代信息人才[N].现代情报,2006.12.

[4]丁献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N].图书馆学研究,2011.21.

[5]赵静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9.7.

[6]王顺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需求和制约因素分析[J].物流科技,2015.5.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人才需求互联网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关于3D打印技术与技能人才需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