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2016-05-14丁玉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丁玉华

摘要:高剑父提出中国画的创新方式“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体现出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的交响,并在作品《东战场的烈焰》中进行尝试,用渴笔、秃笔,分披纵横,苍莽郁勃,自成家法。创造出一种奔放雄劲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思路,绘画思想、艺术主张及变革道路,无不表现了中国画的革命性与现实主义,在近代中国画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剑父;绘画思想源流;艺术内质主张;表现形式;观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8

被誉为双料“革命家”的高剑父早年在日本留学,他从近代日本绘画的变革中得到启发,想尝试通过“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创新方式和实践,来创造一种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展现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以绘画作品构筑出艺术与社会现实的桥梁。借鉴西方绘画的内涵来拓展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在艺术革命中亦为先锋的高剑父,他的整个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社会革命的产物,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更形成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传统。倡导绘画艺术应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绘画仅局限于表现山水花鸟、才子佳人以及“藏之名山,传于其人”的超脱世俗的思想牢笼,于是强调“绘画要代表时代,应随时代而进展,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了。”为此,他引进西方的绘画,以改进、改良、革命、折衷中国绘画:它不仅是反对封建文化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此画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摒弃了旧式文人隐逸山林的消极避世态度,积极入世,倡导要为国家和人类而艺术,通过绘画去表现社会现实。表现出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殷切的现实关怀情。高剑父的一篇名为《我的现代画(新国画)观》的手稿曾经说过,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长的、真美合一的、理趣兼到的,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的科学技法。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似乎一直是极力贯彻这种理论。

高剑父主张以新的科学观点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改造一番。他大胆、很好地融合了中国古老传统和西洋的画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而传统绘画不仅缺乏应有的思想资源,也缺乏急待引进的技术资源。因此,新中国画必须进行变革,吸引国外绘画的先进技法和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当代题材;提出汲取西方写实绘画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并保留中国画古典画风。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他便创作出了1932年的《东战场的烈焰》,画面勾勒出的是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乱的情景,这个“乱”具体是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画家的一种悲愤的心境。它是揭露日寇暴行的优秀作品,这幅革命美术宣传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反对封建专制,鼓吹和支持革命斗争。具有时代感的文艺思潮,是新的题材,美的构图,颇具有神韵的笔墨和诗的意境,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效果,雅俗共赏。对于中国画来说,高剑父的影响就是大大拓宽了表现题材,使绘画成为一种为大众的艺术,为革命的艺术,这一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东战场的烈焰》力求再现被炸毁楼房、道路等城市设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顺势而生。残垣断壁,硝烟弥漫,整幅画面表现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作品的构图、空间、笔法、形、色彩等方面在近现代绘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所表现的独特风格有:

布局重视空白:画面布局重视空白,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表现空间、结构概念及透视原理与中国传统的笔墨形式融为一体。达到了所谓的虚实相生、用心在无笔墨处的效果,使画面衬托得更美妙。

用笔注重骨法:采用各种不同笔法,包括中锋、侧锋、推笔、拖笔、逆笔等,变化繁复,于画面上造成反传统的效果,以期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画中线条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大气磅礴。

超凡的笔墨造型能力:作画时显然是达到了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境界。画面整体上何止勾勒出物象 , 并且质感、色感、空气感都出来了。迷蒙的空间意趣与准确的造型技巧的有机结合,并贴切的刻画对“形”的准确把握;由大笔揉擦渲染而呈现出的苍莽淋漓、迷蒙的效果;使画面在意境上是单纯的、孤寂的、高迈的。

画面赋色:用笔墨敷彩钩染,使画面错落有致,大胆与细心相辅相成。这与强调萧条则会笔墨之趣、淡漠则得笔墨之神。

背景渲染:注意物象的明暗与色彩效果,可说是对水墨画的一种革新。入法脱法,推陈出新,使中国的绘画因此更推进一步。

可以说高剑父在作品中使用了不少类似于西洋画法的技巧:有形象,有光影,认为在当时是非常新的流派,是新派中国画,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索性的绘画。他也还保持了中国画的构图和气息的特点。可是他没有舍弃中国画用线造型的根本法则,也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方法,而是强调了用色彩和水墨作大量渲染的特点及主观感受的绘画表现手法,表现出形式与内容并重创作方式。

虽说中国画以线条和笔势见长,但常常忽略远近距离的透视;而西洋画设色大胆,重视透视和实物的立体感,但在表现上常以颜色的堆积为主,不太讲究线条与用笔,气韵较弱。在这作品中看到了画家是以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为主,还以吸引外国绘画的优秀技法为辅;取得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得这幅国画的思想性、特色性、艺术性与众不同。其实这些与高剑父赞赏徐渭、八大山人及法国画家毕加索等是离不开的,他认为他们都能用简洁明快的笔墨,把事物形象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以及印象派对光色关系的表现对他产生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不难看出,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文人画的特点是有区别的。

首先,高剑父当时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担负着革命的使命,其作品更多的是注重表现画面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和爱国的精神;又由于他目睹辛亥革命后内忧外患,变乱频繁,在创作中实实在在的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感。他不像文人画那样以绘画的形式进行抒情活动,注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寄兴,强调主观的、个性的自我表现,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节和意趣,绘画文学化;诗歌入画,更强调诗的意境和用诗来题画;书法入画,主张书画相通、强调笔法的特性,而是画面生活,直奔主题的现实关照方式。

其次,《东战场的烈焰》画面用了钩、染色、背景的渲染等艺术效果;先是力求形似,而后要作到既似又非似;从技法上来说,就是从工笔到写意。与文人画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等形成了鲜明的效果。高剑父笔法上学习马远、夏圭二人,但还是与马、夏不尽相同;尽管也用了“没骨法”作画,他横砍竖劈,变化不一,有时一片浑溶,有时轮笔飞白,笔势纵横,气象苍茫。既表现出了物体的体积感,又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最后,该画是画家从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选用建筑写实的社会景物,面向生活,尤为注重气氛的应用,代表了其现代化题材的作风,揭示了日本军国对我国的侵略行径,急于以“艺术”来“救国”的思想,使他的艺术革新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他所选取这些建筑的教材,都灌注了新的方法来描写新的事物与情景,从而使人从这些现代景物中寻腻到新的诗意。而文人画是人格化地表现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石等,以此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成为画面的重要题材。

这表明,高剑父至此已消除以往作品中过多模仿日本画风的痕迹,形成了自己独立自存的风格力量。这种艺术效应向世人昭示:只要有改革艺术思想的意识便可翻出崭新的天地!可以说,此画是高氏的巅峰之作,也是岭南画派标志性的经典之一。以新颖的艺术构成令人视觉兴奋;以写实技法刻画真实的物象;以比较深刻的世界观诉诸作品。不绝对排斥古画那种“幽雅”,但画家刻画的重点应是当下的现实生活。显示了按各种对象去寻找不同的表现方法,表达现实现状;深入观察对象的结构,更多地在观察中认识其不同之处,故得心摩手追,深入其理。总之,欲达到这种地步,要对写生的对象有深刻的观察与体会。

总之,《东战场的烈焰》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但并不是绘画今后发展的主要手段,也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发展方向。大多数提倡中国画“中西融合”的画家,主观上都是为了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同时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承江.岭南画派——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者(第1版)[M].沈阳:宁美术出版社,2003.

[2] 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第1版)[M].上海:海书画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云周中学 325200)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儿童绘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