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的误区六题

2016-05-14蒋笃家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

蒋笃家

【摘要】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许多教师在爱学生上存在种种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我们才能“不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师德;师爱误区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但在当前,由于社会、教育及个人的原因,出现了师爱的误区:教师自以为是地、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付出了巨大的爱,而学生却感觉不到师爱,有的甚至被所谓的爱伤害。陷入误区的师爱有那些呢?

一、虚假的爱。有的老师将师爱作为一种奖赏,作为“牵制”学生的一种手段,当学生表现好时,便“爱”他们;表现不好时,便不“爱”。师爱只是为了使孩子们听话,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又比如,上课时学生向教师问好后,有的教师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不是充满真挚情感的鞠躬还礼。学生生了病也只是随便问问,以示关心,却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一部分教师对某些学生、特别后进生的爱,往往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态的“平易近人”。在这里,师爱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这些爱实质上就是只保留了爱的外壳而丧失了爱的内核。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所以,真正的师爱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假的爱。

二、过分的爱。这种过分的爱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分宽,即偏袒、消极、无原则的爱——溺爱。一是过分严——苛爱。溺爱学生的老师,最喜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值日到班会安排,从督查作业到与家长沟通,从同学相处到同学的爱好,他时时观察、处处过问,主动出击。结果是:班主任疲惫不堪、满脸倦态,学生松散木讷、时刻待命。为什么如此?因为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任性;包办替代,消解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和自主自立的能力。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丧失独立思考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他们人格、心理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苛爱,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用完美心态去要求尚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学生稍有错误就严加责罚,比如有的班主任,学生写错一个字,罚抄100遍,其出发点也许是想让学生记住教训,养成良好习惯,但“过犹不及”,在严厉训斥下,学生要么麻木漠然,要么逆反叛逆;简单重复的罚抄,磨耗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结果导致的可能是学生的厌学,甚至弃学。学生是在不断“犯错、改错”当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不能不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学生犯错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强制的爱。有一位重点高中的学生对来访者说:我真不明白,中国造那么多监狱干什么,多办点我们这样的重点高中就可以了,我们这里比监狱管得还严得多;犯人还可以通信,我们这里谁敢传纸条,特别是男女同学。我们有的老师不会这么理解,他们会对学生说:“师者父母心,我们这么严格要求你们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为了你们好。”这种“为了你们好的”关爱,以爱的外衣掩盖了专制的色彩,以爱名义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我们常听到学生呐喊:作业最多的人是我,睡眠最少的人是我;受批评训斥最多的人是我,最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弗洛姆说得好,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这种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替代学生的价值、以自己感知的世界强行占领学生的世界、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强制的爱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而“爆发”和“消亡”都不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四、施舍的爱。班里有一位贫困学生,我们班主任会如何去处理?一般的班主任会在班上对这位同学的家境大肆渲染,然后要同学们为之捐款,捐班费、献爱心等也不会要这位同学交。班主任可谓关爱备至,然而往往令班主任无法想明白的是:有的贫困生拒收同学的捐款,甚而至于有的贫困生在班上根本就不说家里的困难。为什么?因为在班主任认为是帮助学生的爱中,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同学的自尊,让他心中总有一种抹不掉的自卑感!马卡连柯就这样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赞科夫也曾说过:“当教师把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能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五、偏心的爱。哪些学生会被老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他们上课发言多,受表扬与鼓励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多——他们占有较多的教育资源。但是,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发牢骚:唉,辛辛苦苦教了几年,毕业后都没良心了!事实证明:越是这些被偏爱的学生,毕业后回母校来看望老师的越少;倒是哪些常被批评的潜能学生毕业后对老师特亲。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偏爱中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超越感,“高人一等”,既不能平视自己的伙伴,也很难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人,包括老师。在这一点上,学生是没有过错的,问题是我们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在不公正公平的情感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让他们如何感受爱的阳光,如何学会爱的传递?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师爱就要有广泛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还有一种偏爱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常听有的班主任对“贴己”的家长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那可是个不听话“主”,你的小孩子千万莫要同这样的人在一起了,否则变坏了,快得很。这其实也是一种偏爱。它的直接危害是:班主任“言传身教”地在班级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制造不团结氛围。我们也会发现,只要是这么说的班主任,他的班级凝聚力绝不会很强。这样的班主任还会浑然不知:破坏班级团结的,其实就是他自己!

六、燃尽自身的爱。最传统也是最流行的观点是:教师是蜡炬,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甚至不仅自己,还有孩子、亲人。一说师德标兵,就是为了工作,有病不看,拖到后来成了重症;把生病的孩子留在家中,拖延治病,甚至死亡;为了学生中考,无暇照顾生病的母亲,直至临终都没有看到最后一眼。这种以自己和亲人的惨痛的代价和个人悲壮的生活状态成就学生或成就自己的奉献与成功,扭曲了师爱的内涵,很高尚,但也很可怕。真正的爱应该建立在对人的价值的弘扬、对人性的理解、对作为人的个体的尊重之上,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以她的健康损耗、生命枯竭、生活艰辛、亲人离世为代价的“惨爱”,更不应以此为成本换取“高尚师德”耀眼的光环。说白了,教师也是人,學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要茁壮成长!

高尔基说:“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也会,关键在于教育,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知识。”学生是需要爱的,因为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结冰。但那绝不是虚假的、过分的、强制的、施舍的、偏心的、燃尽自己的爱。真的师爱,应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有度,慈严相济;师生是“成长共同体”,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爱在字里行间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