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不同场所室内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分析

2016-05-12夏秋良张臣飞尹乐斌赵良忠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0豆制品加工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湖南邵阳422000

农产品加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室内真菌危害

夏秋良,张臣飞,尹乐斌,2,赵良忠,2(.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 422000;2.豆制品加工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湖南邵阳 422000)



大学校园不同场所室内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分析

夏秋良1,张臣飞1,*尹乐斌1,2,赵良忠1,2
(1.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湖南邵阳422000;2.豆制品加工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采用撞击采样法,分别对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各场所室内空气中的细菌与真菌总数进行检测,根据我国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对检测场所的空气质量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微生物总含量最高为食堂,其细菌与真菌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9 574 CFU/m3与5 747 CFU/m3,属于中度污染;微生物总含量最低为生化实验楼,其细菌与真菌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 411 CFU/m3与216 CFU/m3,属于清洁;而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生活服务部、办公楼、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室内空气大部分处于微污染和轻度污染的范围。此研究为保护师生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及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提供依据。

关键词: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危害;细菌;真菌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有些空气微生物挟带有很危险的毒素,极端情况下可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死亡。其中,以咳嗽产生的飞沫等液体颗粒物挟带的微生物最多,还包括真菌、酵母、霉菌、细菌、内霉素、病毒、抗原、动物寄生病菌等[1]。

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易与其他颗粒物一起作用,人们可能会忽视空气微生物的毒性,而在大学校园里,师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室内的空气质量与他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相应的微生物方法检测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及其变化,了解邵阳学院校园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现状,对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防止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保护学生及教师等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5],同时也为空气微生物污染与人们的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本的采集

根据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师生活动的主要区域,选取某男生宿舍、某女生宿舍、生化实验楼、生活服务部、办公楼、某教学楼、某食堂、图书馆共8个采样点,分别对各个采样点的空气微生物污染调查分析,每个采样区域进行5个点采样(选取中央位置为1个采样点,中央位置与房间四角的连线中点为其他4个采样点),每个点重复采样3次。

根据撞击采样法,在采样点将撞击器水平放在离地约1 m高的桌上,设置好采样器的流量和采样时间,启动采样。采样完毕后,将培养皿编号(标明采样点、日期、级数),移至培养箱培养。

ETW-6型智能六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江苏金坛市亿通电子有限公司产品;HPX-9272 MBE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产品;EL204型电子天平,METTLER TOLEDO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

1.2养条件与菌落数的测定

细菌培养采用PCA培养基,37℃恒温培养48 h;真菌培养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30℃恒温培养96 h。待培养皿上长有菌落后,可取出培养皿。然后根据《细菌分类基础》与《常见与常用真菌》的方法,观察其菌落生长形态特征,按菌类分别计数各级平皿上的菌落数记录,然后按奥氏公式换算成室内单位体积空气中的各类微生物菌落数[6],见公式(1)。

通过以上几个物理量分析和与实况的对比结果来看,EC细网格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此次台风引发的苍南暴雨大暴雨过程情况,说明EC细网格资料在基层台站中分析该类天气有一定的能力。

式中:N——所有平皿菌落数,个;

Q——采样器设置的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1.3价标准

根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的规定,评价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

室内空气微生物标准见表1。

表1 室内空气微生物标准 / CFU·m3

1.4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园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群落分布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见表2。

表2 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

由表2可知,在这8个采样点中,微生物总含量最大为25 321 CFU/m3,微生物总含量最小为2627 CFU/m3。其中,细菌数、真菌数最多的皆为食堂,其细菌、真菌平均浓度分别为19 574,5 747 CFU/m3,属于中度污染;而图书馆、生活服务部皆属于中度污染,且与其他采样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该地长期阴暗潮湿,且人员流动量较大,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数、真菌数最少的皆为生化实验楼,其细菌、真菌平均浓度分别为2 411,216 CFU/m3,属于清洁,且与其他采样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地卫生条件较好,研究生、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出入均穿着实验服,实验前后会进行消毒、杀菌,且该地较为干燥,不易滋养微生物。而校区其他场所的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程度大部分处于微污染和轻度污染的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园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粒径分布

2.2.1细菌的粒径分布特征

采样器六级的细菌分布特征见图1。

图1 采样器六级的细菌分布特征

由图1可知,撞击采样器在校园各个场所所采集到的细菌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采样器第二级(采集粒径4.7~7 μm)、第三级(采集粒径3.3~4.7 μm)和第五级(采集粒径1.1~2.1 μm)。在女生宿舍,撞击采样器采集到的细菌粒径主要集中分布在采样器第一级(采集粒径>7 μm),这可能是因所选取的女生宿舍靠近公路导致尘埃颗粒、飞尘多,且人员流动量较大所致。而在食堂,采样器各级所采集到的细菌浓度均较大,与其他采样点所采集到的细菌粒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真菌的粒径分布特征

采样器六级的真菌分布特征见图2。

图2 采样器六级的真菌分布特征

由图2可知,撞击采样器在校园各个场所所采集到的真菌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采样器第二级(采集粒径4.7~7 μm)与第三级(采集粒径3.3~4.7 μm)。在生化实验楼,采样器各级所采集到的真菌浓度均小,与其他采样点所采集到的真菌粒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能的原因是该地环境湿度小,不适宜霉菌等真菌的生长;而食堂、生活服务部、图书馆,采样器各级所采集到的真菌浓度相对其他场所均较大,与其他采样点所采集到的真菌粒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是这些场所环境湿度较高,适合真菌的大量繁殖,因此表现真菌量较大的现象。

2.3园室内空气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校园不同采样点的室内微生物分布见图3。

图3 校园不同采样点的室内微生物分布

由图3可知,空气微生物含量由高到低变化如下:食堂、生活服务部、图书馆、教学楼、女生宿舍、办公楼、男生宿舍、生化实验楼。其中,生化实验楼属于清洁,占监测点的12.5%;男生宿舍、办公楼属于微污染,占监测点的25.0%;女生宿舍、教学楼属于轻度污染,占监测点的25.0%;而图书馆、生活服务部、食堂属于中度污染,占监测点的32.5%,与其他采样点的空气微生物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校园室内空气整体水平较差,建议学校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督查工作,教育学生增强环保和健康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可见,校区室内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种类为细菌,其次是真菌等微生物。

3 结论

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师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故室内的空气质量与他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密切。而微生物污染直接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7]。通过对校园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在这8个采样点中,微生物总含量最大为25 321 CFU/m3,微生物总含量最小为2 627 CFU/m3。其中,细菌数、真菌数最多的皆为食堂,其细菌、真菌平均浓度分别为19 574,5 747 CFU/m3,属于中度污染,与其他采样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数、真菌数最少的皆为生化实验楼,其细菌、真菌平均浓度分别为2 411,216 CFU/m3,属于清洁,与其他采样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校区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生活服务部、办公楼、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程度大部分处于微污染和轻度污染的范围。针对学校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可以通过栽培或是放置一些室内绿色植物、喷洒消毒液、打开门窗通风等措施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陈锷,万东,褚可成,等.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及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4(4):171-178.

[2]高红霞,高铁利,高振杰.大气污染对小学生肺通气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02-403.

[3]王廖,王琳,井坤娟,等.某高校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23.

[4]孙会升,王芳.大学生生活场所空气中微生物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39-141.

[5]张韩杰,高嫄,王彦没,等.校园内不同场所空中细菌污染的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255-258.

[6]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1-433.

[7]凌琪,王晏平,王莉,等.合肥城区空气微生物分布特征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40-4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door Microbial Pollution of Different Locations in University Campus

XIA Qiuliang1,ZHANG Chenfei1,*YIN Lebin1,2,ZHAO Liangzhong1,2
(1.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Hu'nan 422000,China;2.Soybea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Basic Research Base in Hu'nan province,Shaoyang,Hu'nan 422000,China)

Abstract:The total number of indoor air bacteria and fungi are separately detected by impacting method at each collection site in Liziyuan campus of Shaoyang university.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 of the indoor air quality standards(GB/T 18883—2002)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conduc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air quality in detected sit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total content of microorganisms is at cafeteria,where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and fungi reached 19 574 CFU/m3and 5 747 CFU/m3,respectively,and is classified as moderate pollution.The total content of microorganisms at biochemical laboratory building is the lowest,where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 and fungi reached 2 411 CFU/m3and 216 CFU/m3,respectively,thus it is classified as clean.While indoor air pollution levels are belong to micro-polluted and slightly-polluted in these places such as male dormitory,female dormitory,living services,office buildings,school buildings and libraries.This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ndoor air pollution and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Key words:indoors;air microbial contamination;har mful;bacteria;fungi

中图分类号:R12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02.049

文章编号:1671-9646(2016)02b-0067-03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5SY003)。

作者简介:夏秋良(1991—),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果蔬清洁加工。*通讯作者:尹乐斌(1982—),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微生物。

猜你喜欢

室内真菌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真菌造房子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酗酒的危害
浅析绿色植物在室内环境中的几重作用
现代室内软装饰的个性化设计分析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浅谈酒店室内植物景观营造构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