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L.多克托罗小说作品主题研究

2016-05-09宋翠萍闫晓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小说作品主题

宋翠萍 闫晓雅

课题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基本科研项目资助(编号2015JBK165)。

摘 要:多克托罗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世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是最著名的当代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先后发表12部小说和三卷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为一体,曾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作品风格独具,主题鲜明,是美国历史及当代现实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重点研究多克托罗小说作品主题特色和文化寓意,突出了其作品的历史性、叙事性、犹太性、艺术性等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地剖析美国社会不同群体、阶层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困境,过去和现在,困惑和迷茫,真实和虚幻,集中反映文学大师的思想境界和文学主张。

关键词:多克托罗;小说作品;主题

作者简介:宋翠萍,女,籍贯宁夏,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闫晓雅,女,籍贯宁夏,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为本文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 L. Doctorow),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不多,但是堪称部部精品,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两度获得国家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伊迪丝·沃顿小说奖, 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威廉·迪恩·豪斯奖等,并作为和索尔·贝娄、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托妮·莫里森等大作家并肩的美国文坛人物,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还荣膺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科学奖章。在他离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向他致敬,称“多克托罗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书教会了我很多,世人将永远怀念他”。

多克托罗小说作品所显现的主题,包括历史回归主题,叙事主题,犹太宗教主题,文艺主题和媒介生态主题等。其中, 《丹尼尔之书》、《比利·巴思盖特》等几部以美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中反映了历史回归性,《但以理书》、《世界博览会》反映了叙事性,《进军》、《上帝之城》反映了犹太宗教性,《拉格泰姆时代》反映了艺术性,新作《霍默与兰利》反映了麦克卢汉媒体生态学理论。

一.历史性

通过对多克托罗著作的研读不难发现,他的作品无一不是美国题材。如果将其最负盛名的几部作品按照书中背景时间排个序,就会发现它们涵盖了美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南北战争时期的《进军》,20世纪初的《拉格泰姆时代》,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世界博览会》、《比利·巴斯格特》、《鱼鹰湖》,六七十年代的《但以理书》。2009年问世的《纽约兄弟》,全书容纳了40年的历史,贯穿一战、大萧条时期、二战,直到越战。

《纽约客》的文学编辑特莱斯曼说,“他是世界级的文艺历史学家。”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布鲁斯·韦伯采访时,多克托罗说过,“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历史小说家,我说不是。是不是政治小说家?不是。是不是种族小说家?不是。我就是一个小说家。”2005年出版的《进军》是多克托罗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多克托罗为读者还原了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生存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占据着批评界主流的思潮,被称作“想象性复制”的战争。多克托罗通过重塑一场战争,表达了他对美国过去的理解与现在的洞察。《伦敦书评》评价道:“《进军》精彩地改写了谢尔曼将军的一贯形象。”这是一种文学文本与历史的恰当关系。多克托罗说,“如果你是小说家,你就能为历史学家之不能为。如果干得好,就能重整历史,让它恢复鲜活的生命。”由此可见,多克托罗是一位典型的“文以载道”作家。

二.叙事性

多克托罗反对否定欧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坚持文学创作不能离开社会生活。他谦虚地说,“我从来都认为我的小说继承了狄更斯、雨果、德莱塞、杰克·伦敦等大师的社会小说传统。这个传统深入外部世界,并不局限于反映个人生活,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力图表现一个社会。近年来,小说进入家庭,关在门内,仿佛户外没有街道、公路和城镇。我则一直留在门外。”

在帮助确立多克托罗文坛地位的小说《但以理书》中,叙事性特征体现的非常突出。《卫报》将这部小说称为“杰作”,他本人也因此被《纽约时报》评为“一流的美国作家”。这部小说中,罗森堡夫妇“出卖原子弹机密”一案是历史真事,而主人公但以理是虚构人物。作品描述了美国麦卡锡主义制造白色恐怖背景下,犹太夫妇含冤而死,儿子但以理为父申冤的故事。它仿佛是19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巧妙地展示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后,民众所承受的生活。另一部代表作《世界博览会》,也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记述了男孩艾德加1930年代在纽约市的生活故事,如同一部真实的回忆录,充满了丰富生动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其亲历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1940)的过程,将纽约的街道、广场、公园、世博会的空前盛况,都真实地反映了出来。1989年出版的《比利·巴斯盖特》,通过讲述主人公的遭遇,揭露了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黑社会头目与官场的勾结和冲突、黑社会内部的相互残杀与对老百姓的掠夺。对于随后出版的《活着的诗人们》,他说:“实际上在最后两部书里,我把自己的记忆用作背景。但这不意味着我写了一部自传。” 有人曾经问他:“在《拉格泰姆》中所有那些非凡的历史回忆和事件,实际上是对真相的延伸?”多克托罗回答:“噢,不是,不是延伸:合适的词是“发现”或者“揭示”。这本书涉及到的(历史)全都是真实的。”“历史是一个战场。战斗经常性发生,因为过去控制着现在。历史就是当代。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代都会写出新的来。”“当我说所有事在《拉格泰姆》中都是真的,我就是指这个。它们的真实就是我能造成的真实。”由此可见,多克托罗十分关注细节的真实,同时大量运用想象和虚构。这种艺术上的真实,是叙事手法产生的结果,也是多克托罗留给世界文学宝库的最好遗产。

三.犹太性

有人称多克托罗是个“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者”,他以此为荣,并曾对一位访问者说,“如果我不属于这个传统,我一定要申请加入它。”

多克托罗成长于东欧犹太移民家庭, 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 犹太性是其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但以理书》、《世界博览会》和《上帝之城》等小说中犹太主题的研究发现, 多克托罗的犹太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保存美国犹太种族及犹太文化的关注和探讨。三部小说分别探讨了犹太人的对基本生存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诉求、犹太人的文化生存和犹太身份的延续以及犹太教在当代社会的存续。发表于不同时期的几部小说,表现出多克托罗对于犹太问题的关注越来越深入。《但以理书》中表达了犹太移民的生活状况及对犹太人命运的关注, 《世界博览会》是对犹太文化和犹太身份选择的展现, 而《上帝之城》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的描写,不仅构建了犹太民族的文化,也反映了大屠杀后犹太人的历史困境,对是对宗教问题的探讨。随着作品主题的深入,其犹太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充分说明多克托罗对其犹太裔身份认同的寻求和反思。他的作品,以犹太人的历史遭遇,投影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以犹太性象征了全人类的普遍性,犹太人的抗争和诉求,也是全人类的抗争和诉求。

四.艺术性

多克托罗代表作《拉格泰姆时代》获得了第一枚“全国图书评论奖”和美国高校学术界所颁发的“文科和文学奖”。《纽约人》杂志曾评价该小说是“一部以流畅的、令人愉悦的音乐自然演奏方式、……内涵丰富且能抓住这个国家灵魂的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多克托罗巧妙地将拉格泰姆乐曲节奏明快、切分、断奏、对位、赋格等特点融入小说中,实现了小说的音乐化。多克托罗从词语层面上模仿音乐效果达到小说语言的话语形态音乐化,从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模仿达到小说故事层的结构音乐化,从小说叙述层面上的变幻达到了音乐意境美,凸显了该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叙述中,多克托罗运用了非线性叙述方法把三个虚构的家庭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的节奏和拉格泰姆音乐的明快节奏相吻合。多克托罗不仅以音乐化的思维建构小说的结构,而且通过对拉格泰姆乐曲片断的描绘、音乐欣赏体验的抒写,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环境气氛,使音乐成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种将小说音乐化内、外部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容地表达出复杂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手法,使得该小说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同时,小说题目“ragtime”隐含了音乐拉格泰姆和“穷人的时代”两层含义,通过对“ragtime”一词非音乐含义在小说中的多次运用,多克托罗巧妙地对“ragtime”采用了双关用法。既有音乐的含义又有非音乐含义,拉格泰姆乐曲伴随着读者感受文本字里行间中的“rag”。

五.媒介生态思想

新作《霍默与兰利》出版后,好评如潮。《华盛顿邮报》指出,这部小说以简要的方式,对二十世纪的美国生活进行了比较理想化的回顾;《今日美国》指出,多克托罗非常温文尔雅地把两个隐士变成了历史的见证人;《波士顿环球报》指出,我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的桂冠诗人多克托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美国拜金主义的高雅比喻;《旧金山新闻》指出,“这部作品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它把失明与洞见、感官世界与智力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方式(既质朴又可爱),述说着现代美国生活的变迁”。《华盛顿时报》则指出,多克托罗的诀窍在于通过想象把美国消逝的过去与当代社会动向结合起来,而且赋予主要人物得体的尊严。作品以报纸隐喻外部世界的多彩和媒体的虚幻,以霍默与兰利的隔绝生活的房子隐喻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以及小人物的无助,绝望和悲哀。故事取材于现实,又结合了作者的虚构,让现代社会外部世界的激烈竞争与兄弟俩的隐居生活,两个主人公的外在感知和内心世界,历史和现实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盲人的感知,来“看待”世界,以媒体的无声传介,实现了信息的传达和延伸。这是多克托罗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也是融入媒介传播思想的成功力作。

结语:

优秀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向世人展示了包括历史,宗教,艺术,传媒等特色鲜明的文学巨著,正如他曾经说过的:“我认为这应该认作是上帝用红包奖励我的书。” “我从来都认为我的小说继承了狄更斯、雨果、德莱塞、杰克·伦敦等大师的社会小说传统。”“眼睛向外,灵魂向内”,似乎是这位杰出作家作品的总体特。上帝天才的儿子多克托罗,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留给世界的经典巨著,将如亘古星宿,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坛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满素.1985.美国当代小说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钟志清.2008.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幸存者作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4):48-55.

[3]李顺春.2013.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与犹太性[J].当代外语研究(6):56-59.

[4]李俊丽.2011.论E.L.多克托罗小说的创作模式[J].作家杂志(3):49-50.

[5]王玉括.2010.小人物与大历史--评多克托罗的新作《霍默与兰利》[J].外国文学动态.

猜你喜欢

小说作品主题
谈东野圭吾小说的救赎
论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
论述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问题
《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探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