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数字型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研究

2016-05-09易如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概念整合

易如

摘  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网络语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数字型词语大量涌现。本文拟从概念整合视角出发,证明该理论对中国网络数字型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首先,根据2012年出版的《新华网络语言词典》中每一个数字型词语的数字意义,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再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具体探讨每一类数字型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

关键词:概念整合;数字型词语;意义构建过程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3

网络流行语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不仅百度、腾讯等知名网站每年会邀请网民投票,选出该年最热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商务印书馆更早在2012年出版了《新华网络语言词典》,收纳了3000多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这其中,除了常见的汉语字词外,也包括482个数字型词语。

从近几年出现的“438”“1314” “520”等网络流行词语,不难发现除传统的汉字外,数字不再只代表一种数量化的概念,而是成为新式词语大量涌现。本文将以《新华网络语言词典》中收集的数字型词语为语料,探讨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对传统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具有较强解释力,也能解释这些数字型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

1.概念整合理论

1985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 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这一概念,它是人们阅读、思考、写作时建构的概念包,心智空间是由框架和认知模型建构起来的、包括成员在内的聚合体。

而后,Fauconnier 在“心智空间”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进行的。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进行的场所,而两个域或多个域的信息输入空间、整合网络、所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类属空间以及来自输入空间结构的选择性的整合空间构成了人的概念整合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空间认知模式间的部分映射吸纳与悬着的整合产生了新创结构。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四空间论,并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四个基本空间包含: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整合空间。这四空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有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部分地投入到整合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空间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创结构,在新创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

2.词语的分类

根据数字型词语的数字意义,将其分为整数型,小数型,数字符号型,其中,汉字中对数字或数字符号的表达,如“一”“二”“三”“根号”等均视为数字型词语。例如:

整数型:1314、9108、292

小数型:  13.38、3.14

数字符号型:  根号2

3.概念整合下的网络新式词语的认知机制

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支撑,对每一类的中国网络数字型词语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3.1整数型:1314

根据汉语的发音,“1314”的读音与“一生一世”相似,而由于网络语言独特的经济型,所以网民们利用数字“1314”的谐音,含蓄而幽默地表达汉语中“一生一世”意思。

输入空间I是一个数字符号集,“1314”只是个数量化概念,和输入空间II “一生一世”这个意义潜式集不能直接对应。这两个不同的框架之所以可以跨空间映射,是因为它们类属空间中读音的相似性。“1314”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输入空间共有的结构,是两个不同词语间的组成部分,词形与概念。组合是将输入空间的投射物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中包含的数字、汉字、对应的词形、概念组合在一起。这是对事物初步的印象,将表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完善是认知和文化模型背景框架知识使构造结构投射于输入整合,这里输入是整合中较大的自身包括的结构,继发结构激活了整合模式。因此,对 “1,3,4”和 “一生一世”的认知,使得我们在知识框架中将获得的初步材料完善,这是组合的继续。“完善”后进入较大的新创结构。“精致”是种连续整合,所以这时根据其自身新创逻辑,通过选择性投射选择出来的“1,3,4”和“一生一世”不再是过去的概念,“1314”在整合空间中产生的新创意义是被赋予“一生一世”含义的数字网络语言。

3.2小数型:13.38

“13.38”表示无知傻气、多嘴多舌的女人。“13.”即“十三点”,是上海话中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而“38”即“三八”,是粤语中指那些喜欢搬弄是非、说三道四的女人。

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不同的框架之所以可以跨空间映射,是因为它们类属空间中读音的相似性。“13.38”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结构,和数字网络语言“1314”不同的是,在输入空间II中,“十三点”、“三八”不是我们常用的普通话,而是地区方言,所以在组合时首先要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明白“十三点”、“三八”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将“13.38”的一些特征和“十三点”“三八”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组合”后的投射形成之前两个输入空间钟不存在的新关系。

整合空间中提取的之前输入空间中的结构激活并不断完善,形成一个新创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读音相似性这一特征被凸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13.38”和“十三点”“三八”投射到整合空间。经“组合”“完善”后的数字符号“13.38”和方言“十三点”“三八”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产生新创意义的“13.38就被赋予“无知傻气、多嘴多舌的女人”的含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化概念。

3.3数字符号型:根号2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在表达时对速度的要求更高,而数学符号√2的表达形式在打字时比较费时费力,因此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根号2替之。

数字网络语言“根号2”的意义构建过程较为复杂,它不能直接与“一点意思”进行跨空间映射,而是由“一点四一四”先与“一点意思”跨空间映射,整合产生的新创结构,再与“根号2”整合。“一点四一四”能与“一点意思”跨空间映射,是因为读音的相似性被凸显,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一点四一四的一些特征和“一点意思”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整合生成的新创结构是赋予“一点意思”概念的“一点四一四”,然后再与“根号2”整合,因为“根号2”与“一点四一四”数值相似,所以进行跨空间映射、组合。凸显并被选择出来的“根号2”和“一点四一四”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新创结构的数字网络语言“根号2”,这样得到的根号2是具有 “一点意思”的新创意义网络语言。

4.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巨大贡献不仅对于传统语言,对于新兴的网络语言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对语言概念、认知机制的揭示,更在于一种创新思维所带来的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创造力。对于近几年流行的数字网络语言的理解与解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2001).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Fauconnier, G. (1995).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Fauconnier, G,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3-187.

[6]Fauconnier, G &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7]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8]安志伟.(2012). 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9]程琪龙.(2006). 概念框架和认知.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刘海燕.(2002). 网络语言.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1]苏晓军,张爱玲.(2001).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 外国语, 3, 31-36.

[12]王寅.(2005). 认知语言学探索. 重庆:重庆出版社.

[13]王正元.(2006). 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6, 65-70.

猜你喜欢

概念整合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中的隐喻概念整合及翻译策略
汉语名名式饮食词语的语义合成分析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广告语解读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阐释
有关《语法六讲》方法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