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点

2016-05-09王冠宝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契合点人格魅力

王冠宝

摘  要: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他的成就和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盛唐,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以其名家之多、作品之盛,为后世历代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点。盛唐几位著名的大诗人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上亦有许多的契合点。

关键词:精神世界;契合点;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长河中,陶渊明的诗学成就无疑为盛唐诸家大诗人的辉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而陶渊明被盛唐许多大诗人接受乃至推崇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他的诗艺成就,还因为他们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解读,认识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进而发现他们之间在心灵深处,在精神世界有着许多契合点,这才是盛唐诸家推崇和景仰陶渊明的根本原因。

下面就盛唐几位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做简要分析。

一 、王维与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契合点

作为有唐一代山水田园诗第一人的王维,他与陶渊明的相似点体现在:

(一)亲近自然

两位诗人都格外钟情于大自然的山水田园,渴望融入大自然,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诗作是诗人性情的反映,陶诗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样的直抒胸臆之语,也有通过对大自然中的景色、万物饱含深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形容雪景的名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仲作与从弟敬远》),还有“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等等,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万物无不具有自己的神韵。

王维也善于在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山水中,精神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体现在其诗作中,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诗境。

(二)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隐逸第一人”,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这种隐逸情怀得以充分的表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书写自己终于辞官归隐,梦想成真的欣喜之情。而在王维的诗作中,他的隐逸情怀也时有流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的这类诗总给人一种自己在清冷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感,隐逸之情凝注在字里行间。

二、孟浩然与陶渊明精神世界契合点

孟浩然是唐代隐逸诗人的典型,其人品和诗品与陶渊明最为相似,所以他们之间的契合点是非常多的。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

孟浩然终生布衣,秉性孤高狷介,他虽抱有济世之心,但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的人格高尚峻洁,安贫乐道。对陶渊明的人格极为仰慕和推崇:“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可见,他对自己和陶渊明在人格上的契合点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二)都有“真趣”。

孟浩然和陶渊明之间最为突出的契合点就是他们在隐居生活中都会用一种淡泊的心态去体会和赏爱“真趣”。陶渊明自是以“真”著称,亲近自然、淳真自由的人生情趣和精神世界,是陶渊明人格和诗品的底蕴,他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躬耕的辛苦、失去亲人的伤痛……这一切无不是他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孟浩然也写真事、真景、抒发真性情,极尽自然真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这首诗写景自然,流露出高雅脱俗的真性情。感情率真质朴,意境古风浩然。

三、李白和陶渊明精神世界契合点

李白与陶渊明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傲岸的人格。

陶渊明是清高耿介的,他不肯顺应世俗改变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毅然弃官归隐。并流传下千古名言:“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在这一点上,李白最似陶渊明,决不会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委屈自己的人格。他永远保持着纯真的天性,高尚的节操,不为尘俗所玷染,豪迈超拔,兀傲不屈,粪土王侯,蔑视豪门。而他们之所以在这方面有契合点,是由于他们灵魂深处道家哲学“任真”、“存道”和儒家固穷精神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

李白是向往隐逸生活的,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霎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李白一生都向往隐逸生活,当然,他把“功成身退”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即“功成”之后,再把隐逸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归宿:“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以上是我对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点的一点儿认识。正是由于契合点的存在,所以盛唐的几位大诗人在接受陶渊明的时候时时与他产生共鸣,引以为异代知己。由此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所给予的,而他的思想和精神,也无不充满了魅力!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契合点人格魅力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