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与他的竹画艺术欣赏

2016-05-09朱小平

工会博览 2016年20期
关键词:画竹郑板桥艺术创作

□朱小平

郑板桥与他的竹画艺术欣赏

□朱小平

【作者简历】朱小平,书画收藏鉴赏家、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出版了《鬼才范曾》《张大千》《蒋氏家族全传》《文化名人大写意》《听雨楼随笔》《朱小平诗词集》等著作,现供职于全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是当时极负名气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诗、书号称“三绝”。他的画竹,更是名传天下,据记载当时“一缣一褚,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他画竹的功力很深,“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在他的笔下,无论新竹、老竹、雨竹、晴竹,无不挥洒自如,各臻其妙。他将中国画墨分五色之说(焦、浓、淡、干、湿),运用的左右咸宜,得心应手。他在69岁时曾画过一幅竹图(题诗“一枝潇湘出太行”),其笔墨之简练,气韵之生动,令人赞叹不已。那竹枝的弹性、竿茎的凸凹和竹叶的活力,栩栩如生、生趣无穷,令人觉得有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从纸上迎面扑来。从这幅竹图来看,他先以饱吸水润之笔画出枝、茎、叶的青翠和湿润;再以淡墨轻轻几笔,拂出后边的竹子,使衬托有了层次分明的远近质感;再饱蘸焦墨在一两处轻轻一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寓以匠心,全幅画由于这画龙点睛的几笔,刹时飞来神韵。最后用干墨和断笔画出山石,使之神似,因而更加陪衬出潇湘修竹的逼真之态。

郑板桥画竹神笔奇纵,引人入胜,首先是和他个人的遭遇与思想感情分不开的。郑板桥曾应过科举,清乾隆五年任山东范县知县,十一年又调为潍县知县。因他为灾民积极筹赈,得罪了官僚豪绅,被诬陷“贪污舞弊”。他一怒之下愤然辞官而去。以后流落扬州,靠卖画为生。但他尽管落魄,却关心民苦,而且很有骨气,从不肯依附权贵。他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到竹画上去。他的不少题画诗都清楚的表明了自己这种意趣。例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少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须早脱,好来高枕卧其间”,等等。他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他自己说过:“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为仔细观察竹子,他种竹成癖,一年四季都在揣摩、熟悉竹子的形态和特点。“雷停雨止斜阳来,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这首诗说明他观察生活是多么细致入微。他曾在一幅竹画上题记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最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段题记,道出了郑板桥画竹的秘诀,这就是: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其实他谈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也就是生活中得来的感受,“胸中之竹”好比是经过概括、提炼和酝酿后的生活原型,而“手中之竹”就好比是作者本人反映生活的绘画功力和表现技巧了。这三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互为替代。这是观察生活、艺术酝酿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另外,郑板桥画竹的巨大成就,与他在学习、继承传统绘画技巧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因素。虽然他并没有专师古人,但他却善采诸家之大成,而独自成一家锦绣。这是和他在艺术创作思想上的一贯主张分不开的。例如,他作诗文主张“凡作文者,当做主子文章。”他曾对清初文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倾向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反对诗文“扯东补西,拖张曳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主张“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古哉!”他还大胆的提出了“学者当自树旗帜”的口号,他在一枚专为写诗作画用的图章上专门刻了“郑为东道主”五个字。他的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人称“板桥体”。他画竹也同样囿于古法,敢于独树一帜。他的一首题画诗就深刻的反映了这种思想:“幽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裁。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郑板桥对一些有成就的前人,不可谓不推崇,但也并非学步步邯郸,拾人牙慧;而是广采诸长,为己所用。例如,宋代第一个善画墨竹的大家文同,号称“初祖”,被誉为“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苏东坡称为“胸有成竹”。但郑板桥却不拘古法,主张“胸无成竹”,“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另外,他对师法文同的苏东坡也不盲从。东坡画竹喜作枯木竹石,后人画竹无不模仿,号称“正统”。郑板桥则不然,虽然学习却不落欲套,画竹时以竹为主,以石为衬;甚至有时石大于竹、多于竹。他曾有段题款说的很精辟:“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失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者石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宋人黄庭坚本不画竹,却自拜为师,研究书法。因为清人王世贞曾称赞黄庭坚以画竹法作书。所以郑板桥才从黄庭坚的书法中借鉴画竹的奥妙,郑板桥还有一个脾气,即你是画竹的我未必学习,不是画竹的哪怕有一点可取之处也要认真学习。例如郑所南、陈古白这两位明清著名的画竹大家,郑板桥未曾亦步亦趋;和他同时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最工兰竹,他也未曾亦步亦趋。相反,明清之际的大画家徐渭、高其佩两位大师,虽不善画竹,然而板桥却能够虚心的学习他们的笔墨技巧,难怪李鳝称赞他是“能自立门户者”。这说明,郑板桥的艺术创作态度不仅严肃认真,而且富有继承传统的精神;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敢于创新。所以郑板桥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独创一格。

郑板桥曾写过一首题竹诗:“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墨淋漓。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样的气魄今人恐怕很难比肩吧?

猜你喜欢

画竹郑板桥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画竹题诗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板桥画竹解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