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2016-05-06杜若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现代论语礼仪

摘 要:礼仪,是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不可缺少的准则规范。《论语》中阐释了礼,涉及到该如何侍奉父母的礼仪,就是孝礼。这些礼仪值得现代人学习,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古老的礼仪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关键词:礼仪;论语;孝礼;传统;现代

作者简介:杜若菲(1992-),女,汉,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礼“,在现代社会,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与人相处的规章典范。字典中对”礼“的解释有:一.我国古代社会中称等级制度以及和它相联系的礼节仪式;二.泛指一定时代由一定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节。如婚礼;三.表示尊敬的动作,比如敬礼;四.呈上或赠送的物品。“礼”最初的引申意是指和祭祀相关的仪式,后扩大为一般的礼节和仪式。《论语》中的“孝礼”的“礼”,就是一定时代由一定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礼节或者仪式,就是对人在特定场合的行为方式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历朝历代注重“礼”,尤其注重孔子的“礼”,儒家《论语》所提倡的“礼”,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完善都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一、《论语》中对礼的理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运用,应当是以和谐为贵的,古代的君王他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其中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依礼行事,不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不灵活的按照折中的办法来做的话,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而不是依照礼治来节制,这样是不可行的。“礼”通过人们的真心来得到时间的应用,这样“礼”的本质才可以得到真的体现。李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尊敬,友善,关爱定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赞许。昭示着和谐的珍贵与美好。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很有意义呀!就一般而言,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不如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哀悼。”那么礼的根本是什么呢?孔子是这样回答的: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于形式上而在内心里。所以,礼的根本意义在于人内心的真情。孔子强调守丧三年之礼,他认为这是人性道德情感的必然表现之一。

二、《论语》中的孝礼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人伦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如何侍奉父母的孝道也做了深入探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旁而不怨。”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做错的地方,就要和颜悦色,慢声细语的劝说。如果他们不愿意听从你的劝解,还是要恭恭敬敬的,但也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的时候,也不要有所怨恨才可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就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就是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道:“父母活着的时候,就依规定的礼节去侍奉他们;去世了的话,就依规定的礼节去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道,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可以了。那么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真心严肃地孝敬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么样去分别呢?做到“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长期能够做到“孝”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孝”不仅仅是是要让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慰藉,让父母从内心真正地感到满足,这才是真正地做到“孝”了。

宰我问:“三年之丧,斯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对于君子来说,有丧在身时,吃美味不觉得美味,听音乐不觉得高兴,闲居也并不觉得安逸,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从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悲伤,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服丧期间对于任何美好的东西也不再觉得喜爱了,父母在自己不能食不能语时尽心的照顾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失去亲人的巨大的悲痛,做到了真正的发乎情,这才是真正的孝礼。

《论语》中的孝可以总结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孝敬父母的态度。

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四十条中: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皆然。君薨,百官总以听于冢宰三年。”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居丧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问政事。为何这样呢?”孔子说:“不仅高宗是这样的,古人都是这样的。君主死了,文武百官管理各自的职务都要听命于盅宰三年之久。武丁的父王去世后,武丁就亲自守孝三年,国家的大事全由宰相管理,国君自己是不参与政事的,他也不谈政事,以此来表示对父王的沉痛哀悼,表示的就是“祭之以礼”。在汉文化中,有披麻戴孝之说,孝服的不同,体现着与死者的亲疏以及辈分关系。中国古代,在朝廷里当官的人,要请假回家服丧,这就是“丁忧”。“丁忧”期间,除了不能做官,更不能应酬,只能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守墓,素衣粗茶,不能洗澡,剃头,刮胡子。而朝廷如果有特殊原因强行要求官员继续做官的,叫做“夺情”。明代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但他在丁忧期间担心朝廷被政敌控制,指使亲信给自己开出了“夺情”的圣旨,遭受朝野抨击。这就说明,在中国传统中,对父母去世后的儿女所行的丧葬之礼也是十分重视的。

在现代,三年守孝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但是祭祀过世的亲人的礼节却还是一直流传了下来。每年的清明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孝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献先人;重阳节,与父老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期盼父母长寿。

在民间,东向而坐,一般为最尊贵的。在堂中,面南而坐最为尊贵。父母坐在堂中,背部向背面朝南,而且,古代吃饭时,父子是不能同席的。吃饭时,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小辈是不能先行夹菜的。在古代的礼仪中,有一个“晨省昏定”。“省”就是探望,“定”就是要休息。《论语》中所提倡的“孝”,所认同的“礼”,就是不仅要赡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最重要的就是当儿女的要心甘情愿的孝顺父母,让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慰藉,让父母的内心感受到儿女的真心真情,感受到儿女所尽的孝是出自真心的,这样才做到了《论语》中所提倡的“孝”。

礼仪,是被用来引导人们向善自律的。一个懂礼的人,必然是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如何要求约束自己的。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礼仪经过丰富,嬗变,形成了各个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诗经.鄘风.相鼠》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句话是说,瞧瞧老鼠还有皮呢,你作为人却没有容仪,为人而毫无容仪,不死还有什么意思。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礼仪的亲身实践,才能够增强自己内心的文明意识。才能够养成自觉的文明行为。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儒家就是通过礼的行为和秩序规范,以此来培养人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自律性,让尊崇礼仪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孔子的礼仪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最重要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确立自身地位的重要支撑。在礼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古代礼仪的精华和现代的礼仪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礼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并能更好的继承并创新古老的礼仪,使其得到更多现代人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刘殿爵:中英文对照《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

[3]孙亚丽.《论语》中的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

[4]高飞卫.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

猜你喜欢

现代论语礼仪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礼仪篇(下)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