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同音别字现象初探

2016-05-06王景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谐音方言规范

摘 要:近年来,网络语言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对话不知不觉就被这些新奇的言辞所填充。伴随着越来越多网络新词汇、新文字的出现,网络文字逐渐开始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崭露头角。而在为数众多的网络新词之中,“同音别字”这种类型尤为值得关注。所谓“网络同音别字”就是指在网络用字中,因同音借用以致汉字使用错位而造成的别字。本文具体对“网络同音别字”进行了归类,并详细论述了这一类型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网络新字;同音别字;方言;谐音;幽默效果;规范

作者简介:王景,生于1994年10月,女,安徽省滁州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广义文字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Duang”的一声,2015年就悄然从指间溜走。这一年,在看到美好事物时我们总忍不住说道:“我‘稀饭这样”;这一年在面对负面状况时也会皱起眉头:“‘酱紫真不好”;这一年我们学会表示认同时说:“9494”,这一年我们还会用漂亮“MM”作为自己的标签。这一年,网络语言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对话不知不觉就被这些新奇的言辞所填充。事实上,每一句网络语言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语言文字的符号创意,更代表着一种情绪。伴随着越来越多网络新词汇、新文字的出现,网络文字逐渐开始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崭露头角。

所谓“网络用字”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所使用的汉字,以键盘为输入工具,在网络兴起以后与传统用字并行,并随着网络的普及不断扩大影响。网络新字的种类纷繁复杂,形成的原因也是各自有别,而在为数众多的网络新词之中,“同音别字”这种类型尤为值得关注。别字是在使用上不合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习惯的字,是把甲字当乙字用,从而破坏了字和词之间的规定关系的字。在网络用字中,因同音借用以致汉字使用错位而造成的别字是就网络同音别字。接下来本文将具体对“网络同音别字”进行归类并加以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别”字

网络新字种类多样,而就“网络同音别字”内部而言也可谓是丰富多彩,他们有的与普通话声韵调完全相同,有的声韵调谐音,也有的是受方言谐音而成的新字,甚至有人们根据读音创新使用英文字母表示汉字的缩略别字。因而在探讨网络新字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对这些别字一一进行分类以求探究其内在规律:

(一)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别字

在“网络同音别字”中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同音别字数量不是最多的,但由于新字与本字读音完全相同,往往在表达效果上比别的类型更具幽默效果。具体来看,2011年有一句流行语风靡了整个网络——“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但人生又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具,也可以把它看成洗具。”这里连着用了两个别字“杯具”就是“悲剧”,“洗具”则是“喜剧”。原话本是一句励志话语,告诫人们无论面对生活顺境还是逆境,只要新存美好都能是“喜剧”。而这种别字恰好与前面的“茶几”、“牙缸”相联系,巧妙地运用上了比喻的手法,幽默效果溢于言表。

(二)声韵调有所区别的别字

1.文字谐音

文字谐音在“网络同音别字”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文字谐音就是指声韵完全相同只是声调有所区别的谐音新词取代本字的现象。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压力”和“鸭梨”;用“鸭梨”来表示“压力”,一经出现就引得网络上无数人模仿,出现 “有鸭梨”、“毫无鸭梨”、“鸭梨很大”、“鸭梨山大” 等表达,久而久之,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也更习惯于使用“鸭梨”这个词来表示内心压力。同样的还有“和谐”我们会用“河蟹”来表示。由于表达效果好,许多谐音别字一经创造就被广泛应用,很多时候甚至会取代其本字的使用。

2.数字谐音

与文字谐音不同,这种别字通常是为本字找一个读音类似的数字进行组合进而创造出新字。这种类型比较常用的有:表示认同的时候会说“9494”来表达“就是就是”;在告别的时候会说“886”来表示“拜拜咯”;在表白的时候会说“520”来表达“我爱你”;形式多样的数字谐音以其简洁、生动的优势在网络交流中被广泛使用着。

(三)方言别字

网络化时代造就了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个人化特征较为明显,而这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网民,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网民成为方言别字的创造者。具体来说:闽南地区的方言说“这样”往往会说成“这样子”进而在输入的时候把“这样”合并为“酱”,于是乎“这样子”就演化为“酱紫”。同样的情况还有把“那样”改变成“酿紫”。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无论是“酱紫”还是“酿紫”都带有一种女性的娇媚语气,这也是方言别字能够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由方言导致的同音别字现象还有很多,“童鞋”取代“同学”、“穷银”取代“穷人”、“帅锅”代替“帅哥”等等,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字词规范。

(四)缩略语别字

通过缩略语来表达本字,是一种符号性很强的做法,它根据汉语读音寻找英文字母中的对应读音并进行组合来代替汉语。比如“哥哥”写成“GG”,“妹妹”写作“MM”等等,这种形式较为特殊,但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同音别字”越来越脱离文字本身,仅凭读音朝着主观创造的方向发展了。

二、多种原因的共同塑造

(一)以比喻活跃交流氛围

无论是论坛上的公共交流还是社交软件中的一对一沟通,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语言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氛围通常是以轻松、非正式的形式出现的。因而是否幽默、生动就变成了网络文字能否存活流通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通过上文举的众多实例,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内在规律,那就是大部分新字都是一些实际存在的动物、植物(如“虾米”等)以他们来代替生硬的名词、动词会使得聊天氛围更加活跃。这也成为了广大网友创造网络同音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技术层面的推动力

上述原因是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我们知道网络文字往往是以键盘输入为工具的,所以网络同音别字的出现与拼音输入法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拼音输入的选项往往将同音字、同音词组一起列出来,使用者稍不留神就会选错序号从而产生同音别字。这种情况也往往造就了众多声韵调不尽相同的谐音而成的同音别字。“大侠”和“大虾”、“版主”和“斑竹”都是如此而来的。实际上,按道理来说这些字本来应该属于错字的范畴,但由于网络对此监管并不是十分严格加之其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往往也为大众所认可,因而这些词语一经创造,就迅速广泛流传开来,逐渐取代了其本字的作用。

结语:

总揽上文,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网络同音别字”已经在网络中获得广泛使用,同时在探究其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出了其在表达应用中的诸多优势。但究其本质而言还是非正规的文字,甚至说是一种别字、错字。这是因为,网络同音别字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汉字的字形优势,人为地割裂形义关系,抹杀了词语之间原有的字形区别,造成原本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相区别的语言交际陷入困难,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同音别字”的日益广泛使用,以及在网络上大量取代本字的现象,可以说其对传统汉字系统的冲击不容小觑。如何能在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网友使用的情况下维护汉字系统的正统,引导大众正确区分书面用字与网络新字,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网络同音别字与汉字理据》符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月第44 卷第4 期.

[2]《文字学概要》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 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2013 ISBN978-7-100-09370-5.

[3]《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新探》宋艳欣 《现代语文》2008.11.

[4]文中的“同音别字”举例均来自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猜你喜欢

谐音方言规范
方严的方言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方言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