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

2016-05-06贾晶雯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宿命

贾晶雯

摘 要:中国传统小说总带有一种宿命意识,即从小说一开始,就注定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本文着重分析其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体现。这种宿命感又与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命运不同,它带有世俗的民间性,也具有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因果论色彩,使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具有完整性、解释性特征。

关键词:明清小说;宿命;民间性;因果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宿命一词,源出于佛教,佛教宿命之说认为世人过去之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而这里所说的宿命意识,是指为生来注定的命运,世事变迁、人生际遇都是命运或“天”注定的,这种意识在传统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中都有展现。

一、宿命意识在明清小说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小说通常带有宿命色彩,这在代表传统小说高峰的明清白话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品在一开始就会出现对故事走向和人物结局的暗示,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之前的暗示靠拢,一步步走向必然的结局。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虽受“七分事实”的限制,但也有毛纶、毛宗纲父子加入的总述:“话说天下大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一回)三分势必归一。诸葛亮初登场就有后人诗叹“星落秋风五丈原”的谶语(第三十八回),也预示了后文诸葛禳星失败的必然。似诸葛亮这般“多智而近妖”亦难违天命,何况他人。《水浒传》中开篇写石碑“遇洪而开”误走妖魔,致使天罡地煞闹遍赵家社稷,而一百单八将既是星宿,必将归位,也预示着他们的死亡。《封神演义》中周武伐商也是因为商纣无德,亵渎女娲,女娲看出商气数将尽,周出祥瑞,妲己则是受女娲之命蛊惑纣王。《西游记》中西天取经九九归真,八十一难自有定数,四人取经更是等待已久的赎罪之旅。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要算古典小说之大成《红楼梦》了,无论是前文顽石化身通灵宝玉下界,木石前缘,亦或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五回)的爱情故事走向,太虚幻境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十二钗判词,都预示着大观园中人物命运的悲剧走向。

二、宿命意识的民间性

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宿命意识与西方的命运观不同,它起于民间,自然带有民间文化的色彩。

西方传统中人的命运最先由神的预言展现,预言明确而不容置疑,人会因不甘屈服而反抗,在反抗与躲避中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指向,比如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命运。

而中国小说中的宿命只有神或“异士”知晓,他们偶尔会给人以暗示,但往往不会明确预言,天机不可泄露只可意会。大多数人物对于自身命运毫不知情,极少数人物,比如贾宝玉、诸葛亮,他们对于命运也只是略窥一二。宝玉游太虚幻境,看到了朦胧暗示的判词,警幻仙子犹恐泄露天机,不肯让他多看;一面又“醉以美酒,沁以芳茗,警以妙曲”(第五回),只恨宝玉不能领悟。

民间文化中对于命运和神的信仰很世俗化和功利化,人们的信仰都是为眼前之事服务,黛玉幼时看病,宝玉的疯癫之症,都是由跛足道人、疯癫和尚出面告诫,眼下无事时黛玉家人及贾府众人对“医嘱”的态度,也只是当做奇闻听一听罢了,没有人当真去遵守,黛玉依旧进了贾府;而宝玉因赵姨娘陷害而疯以及失玉而傻时,贾府众人又表现出惊异、怀疑、感激等复杂情感,可见人们对于神或异士的态度,往往处于宁信其有和不可尽信之间。

另外,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服从命运的安排,《红楼梦》中的女子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知,宝玉在领悟她们命运后,也只有冷语旁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马面对取经“事业”都是在等待,他们在惩罚中等到了观音寻找取经人,而徒弟们又在已知取经命运后一心等候取经人的到来。可见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中的被动与顺从,这是民间对于“天”的敬畏,从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到民间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天”都是不可违逆的,由天而定的命运自然也不可改变,所谓“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水浒传》第一百三回),至少今生的命运个人无法改变,展现出民间文化中人面对宿命和“天”时的渺小和无力。

三、宿命意识与因果论

西方文学在面对人物命运时,往往追问“怎么办”,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往往追问“为什么”,也就是为不公的命运寻求原因和解释。

小说中宿命有其因缘,命运的走向都有其原因,宝黛姻缘是还泪以报汲水救命之恩,妲己奉命下界迷惑纣王是因其亵渎神灵,唐僧一行五人都因犯错而受罚取经,这种冥冥中的注定都有完整而合理的前因后果,这便是民间对于宿命的解释。

这种对于宿命的解释显然与佛教的因果思想影响有关,佛教以因果论警醒世人,达到劝人为善,使人内省的目的,而小说则把宿命本身的不可改变与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论相融合,善恶有报,虽然此生宿命已定,但也是前世业报,那么,此生的行为就会影响来世的福祸。

从效果上看,这种对宿命解释的合理性无形中减少了悲剧带来的愤慨,使人物悲剧的命运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另外,这种解释也体现了小说完满性的要求,从最初的缘起,到历经波折达到最高潮,再到衰落收尾,再点开篇提出的宿命主题,从《三国演义》天下由一统而三分再归一,《水浒传》从灾星降世到归位,《西游记》由受罚到五圣成佛,《红楼梦》从情之诞生到“有情世界之毁灭”,各归其位,前后呼应,达到故事结构的完整。

总结:

这种根植于民间文化,融合了佛教因果论的宿命意识,逐渐成为了明清白话小说潜在的思维模式,形成了白话小说完整的故事发展体系,也使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M].中华书局,2005.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宿命
唱一首康定情歌,跟着领克02 Hatchback 解锁钢炮宿命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总是见证时代的魔幻,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
宿命
摩拜的宿命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辛巴历险记(宿命)
那一箭,沉寂了宿命的跫音
星河流转,宿命难逃
刘中民:成就“东方”是我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