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2016-05-01王明昕

求知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道德教育新媒体

王明昕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我国高校的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在尝试利用新媒体进行德育建设,构建创新教育机制和方法,引导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步入新媒体轨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文主要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和建立引导机制,并为此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学术讨论和实践交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道德教育;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4

一、新媒体的特点

1.信息繁杂,多元化

新媒体是以数字化为依托,通过数字电子媒介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生成、传播、反馈信息的新型介质。由于信息传播者较以往传统媒体有了较大变化,导致信息的“把关人”在许多场合变得不再重要,许多内容由读者自发生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我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同时海量的信息被分门别类,形成专业性的知识空间,供不同需求者获取。由于互联网是无国界的,我们可以轻松获得来自不同地区的更加多元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和文化理念对于增加阅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放心态都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2.打破时空阻隔,即时与互动并存

互联网是一张看不见的网,新媒体是它赖以存在和显现的载体。与以往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从此地球村成为共时态、彼此依存的整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了解全球各地刚刚发生的新闻;同时,受众也不再是单向传播的接受者,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可以没有阻碍地实现信息流通和互动沟通。

3.去中心化,个性化与社会属性并存

传统媒体以其信息的主流价值观导向、群体意识为主要特征。新媒体则一改其面貌,去中心化与个性化更加突出:一是互联网的绝大多数信息来自于民间,匿名性为其去中心化和亚文化属性创造了生存空间;二是人们因其兴趣和共同爱好创建虚拟社区,制订规则,形成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私密性与公共性并存的媒介特征。

二、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优势和弊端

1.新媒体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丰富载体,增强了德育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方式,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都可以为高校开展学生道德教育所采用,不仅可以为德育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为先进的理念指导、更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更有利于师生进行私下沟通,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新媒体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互动机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互联网的特点之一是即时性和互动性。我国以往的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具有滞后性,原因就在于机制的不健全,发现问题不及时,对策跟不上新问题出现的速度,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以往的教育由于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反馈—改进机制,导致教育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3.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

新媒体虽然已经出现多时,但将其资源应用于高校开展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不多,针对每个学校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引导机制也还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将新媒体应用于德育工作中是一项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博采众长,吸纳有益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机制,否则教育工作就会只流于形式而终将失去其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正确的高校德育引导机制

1.更新观念,树立“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指导理念

“一元主导”指的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采纳包容多样的新媒体手段和多元化的合理思想进行德育阵地的延伸,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道德。

2.O2O双空间教育相结合

将虚拟和现实、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既实现了面对面、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教师可以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捷性和隐匿性实现德育的高效率。

3.“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这四个参与主体的积极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寄托,使学生在新媒体空间中充分实现其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选择方面的自觉自律,逐步形成“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道德教育新媒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