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游记文的生态观

2016-04-29毛艺桥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生态观苏轼

摘 要:生态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文学的兴起和逐步走向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表现,也是文学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上的必然反映”。[1]本文以生态文学的眼光来看苏轼的游记文,认为他游记文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生态文学的相关特征,初步具有生态文学的性质。

关键词:苏轼;游记散文;生态观

作者简介:毛艺桥(1991-),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苏轼游记文的生态理想

后坦斯利提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应涵盖大自然中所有的现象包括人在内,因为所有的生物都息息相关,互为整体,互为依存。刘青汉主编的《生态文学》一书指出生态文学的特征之一是“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这些考察和表现包括“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2]通过阅读分析苏轼的游记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生态文学的以上特征,本文第一部分将从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论证苏轼游记文的生态文学性质。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有神灵仙人鬼怪的存在,它们和山川、草木、鸟兽,以及人类一起构成这个世界,它们属于自然万物的一部分,是自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轼的游记文学里我们可以看见孤鹤化道,冷然惊寤的描述,也可以看到蝮蛇魑魅。作者在描写这些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表达的是人类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如《桄榔庵铭》描绘自己的草屋,写到:“百柱屃屭,万瓦披敷;上栋下宇,不烦斤鈇。日月旋绕,风雨扫除;海氛瘴雾,吐吞吸呼。”[3]这大自然的造化之工,非仙居何以能此?这无疑给贬谪儋耳且居无屋、处无地的苏轼一个融身自然的天然之所。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谐共生,充满仙气与神思。因此,在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方面,作者鲜明地表现出希望人类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即使这里的万物只涵盖一小部分,且具有唯心的成分,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作者毫无疑问通过这些表现出自己的生态理想。

二、苏轼游记文的生态审美

上文提到,刘青汉主编的《生态文学》一书指出生态文学的特征之一是“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这些考察和表现之中包括“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除此之外,生态文学的第五个特征是“生态文学是进行并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是生态文学进行生态审美的主要原则”。[4]当生态文学家把审美对象放到生态系统中、放在自然整体中考察时,会发现独特的生态之美。苏轼在他的游记文中就表现出他的生态审美,他毫不吝啬地赞美大自然的美景,向我们展示自然本身的美,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也体现了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

如《赤壁赋》和《游白水书付过》,作者分别在文中如下描写自然美景,《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游白水书付过》:“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指。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厓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6]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给读者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在这两段描述中,作者是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审美对象,突出的是审美对象而不是审美者,旨在表现自然本身的美而不是人的思想,因此体现了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正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情歌颂和赞美,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游记文中的生态审美所带来的美感魅力。

三、苏轼游记文中的生态责任

由上文已知,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包括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现代有一些生态文学作家,或向往原始初民的生存状态,或身体力行地隐居于自然山水之中,他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追求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这在现代社会是十分困难十分可贵的。我国古代也如此,苏轼在他的山水游记中便表现了他的生态责任意识。

《超然台记》写了苏轼移守密州时,无往不乐的故事,主人公苏轼因为“凡物皆有可观”而乐之,不断地“治其园圃,洁其庭宇”,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热爱自然是其“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的前提条件,再看村中风俗淳朴,安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7]的简单而贴近自然的生活。通过作者热爱自然的性格以及村中诸人安于隐居生活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求。综上所述,虽然众所周知有宋一代,随着对理性精神的追求成为文人的普遍意识与心态,游记文学也相应呈现出尚理的新的发展方向,但换一个角度,从生态文学的眼光来看苏轼的游记散文,我们会发现其游记文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生态文学的生态理想、生态审美以及生态责任意识,因此,苏轼的游记文初步具有生态文学的性质。

注释:

[1][2][5]《生态文学》,刘青汉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3][4][6][7]《苏轼散文选注》,王水照 王宜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生态观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生态观在时尚首饰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