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教诗歌

2016-04-27孟庆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名句辛弃疾

孟庆焕

教学策略服务于实际教学,目的是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因而教学策略的选择不能主观随意,而要指向一定的目标。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情况,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有必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做出再选择,直至达成目标。因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诗歌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注重形式美。这些特点,决定了诗歌应具有相对独特的教学策略。

“知人论世”的观点是孟子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目的是尽量多地了解、把握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及其生活的环境、时代及创作背景,以更好地理解、感悟、鉴赏其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教学策略,教师在运用时既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又要掌握好运用时机,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于感悟鉴赏之初

有些诗词,由于学生不熟悉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因而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情感。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之初简介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中的《辛弃疾词两首》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已掌握的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辛弃疾是一个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如果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比如,用辛弃疾与杜甫、柳永这样的落魄书生比,与陶渊明、白居易这些官场失意之人比,与苏轼这样的有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的诗人兼哲学家比,并得出结论——柳永等是一介书生,辛弃疾却不是,他在尚未凭借词作出名之前,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学生的兴趣之火被点燃了,教师继续介绍:据史书记载,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长得身材魁梧,红颊青眼,目光有棱,壮健如虎。当时,朝廷偏安江南,山东已被金人占领,用今天的话来讲,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且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辛弃疾对于国家、国土,会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简要地回答后,教师推进一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知道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一件事吗?如果学生知道,就由学生讲述这件事;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亲自讲述辛弃疾带领50名骑兵冲入屯兵5万的金人营地,生擒叛徒张安国的故事。讲完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辛弃疾一生坎坷的原因:南宋皇帝胸无大志,不图收复河山。辛弃疾虽才华横溢,有胆有识,却无法施展,报国无门。于是,他只能借词来遣散心情,抒发胸怀,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辛弃疾的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有豪放疏狂的味道,意境深远,气蕴深沉。

经过这样一番“知人论世”,学生既掌握了必需的文学常识,又饶有兴味地听了故事,还对辛弃疾的词风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由此进入感悟鉴赏阶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两首词中所表达的忧愤深广的爱国深情。

二、运用于鉴赏理解之际

鉴赏诗歌需要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握诗歌的主旨,二是进行名句赏析。教师在合适之时、适宜之处恰当地运用“知人论世”的策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联系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等,给学生介绍陶渊明生活的那段历史的社会特点及其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陶渊明既不是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也不是遭遇贬谪后灰心丧志而遁迹江湖,更不是心怀朝阙而隐居田园,而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的。讲述至此,教师趁机向学生讲一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教学,学生就能透过诗歌认识诗人尊贵而高洁的灵魂,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选入教材中的诗歌大多是名篇。名篇中必有名句。名句耐人寻味,需要细心咀嚼赏鉴。在赏析名句时,教师适时讲述诗人的人生际遇、追求、理想、人格等,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杜甫的《蜀相》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这首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引导学生赏析这个名句时,教师可以预设这样三个问题:①这里的“英雄”是怎样的英雄?是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壮志未酬的英雄?②这里的“英雄”包括杜甫吗?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诗句中直接看出,这里的“英雄”指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失败英雄。这样的“英雄”是否包括杜甫呢?由于学生对杜甫的人生际遇不太了解,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引导他们梳理一下诗圣一生的遭际和理想追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杜甫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施展的机会。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非常苦痛。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难以弥合的伤口。创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目睹国势危艰,生灵涂炭,而自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在拜谒成都武侯祠时,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就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了这一千古名句,以寄托自己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当然,这种梳理不一定都由教师来讲述,学生知道的,要鼓励学生说出来,学生了解的不全面、不具体的,教师适时帮忙补充。经过师生共同的梳理,学生就能想象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理解杜甫写作此诗不仅仅是缅怀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是寄予着他自己现实的政治目的,那就是他说的“安危须仗出群才”“早据要路思捐躯”。理解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诗句中所蕴含的深沉、叹惋、感伤之情,第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运用于绾结讲授之时

鉴赏接近尾声时,教师结合诗人的多首作品,采用线条式的方法梳理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诗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不同时期的诗句,概括诗人浪漫洒脱、高傲伟岸的一生。“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天才少年,崭露头角,豪侠任性,曾因打抱不平,“手刃数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怀揣理想,仗剑出川,漫游天下,企望一飞冲天,施展抱负)→“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任“供奉翰林”闲职,与其理想相距甚远,于是嗜酒豪饮。一次,皇上让其草拟诏书,他趁醉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因豪放不羁,李白被“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走出樊笼,脱离禁锢,再次漫游名山大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获得了人身和心灵的自由,坚信定有实现抱负的一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因急于施展抱负,误入叛王李璘幕府,被判流放夜郎,后遇大赦)→“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晚年寄寓族叔李阳冰之处,豪情未变,酒兴未减。一次,因醉酒后追逐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而殁。一代诗仙,浪漫谢幕)。

这样的归纳,既能让学生了解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历程,又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内涵。同时,用诗句串连诗仙浪漫而多舛的一生,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其诗作、诗风的理解,激发其诵读李白其他诗作的浓厚兴趣。

教学的关键是“授人以渔”。诗歌教学中,教师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遭际、性格特点、环境时代、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触摸诗人的灵魂。如此“知人论世”,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保康一中)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名句辛弃疾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