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英语应试教育存在的经济学解析

2016-04-19马凤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博弈分析英语

马凤娟

摘 要 本文根据对我国小学英语应试教育及体制存在的原因分析,提出要促进英语应试教育体制改革就要改变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弱化考试在教育升学选拔中的作用,缩小英语应试教育带来的个人收益率差异;改革小学英语教材及内容以改变应试策略的得益等,从而对症下药,为中国小学阶段的英语应试教育改革提供教材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英语 英语应试教育 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腾飞在耗竭了稀缺的自然资源之后,开始转向依赖于知识与技术,以克服传统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然而,技术和知识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培养,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终源头,因此教育成为关乎国家兴旺、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教育以其“应试”而闻名,英语应试教育因其众多弊端被整个社会所抨击。尽管从上到下都说要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教育制度改革现状不尽如人意,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仍未触动,被称为“制度的死角”。从1993年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英语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3年过去了,英语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让我们倍感尴尬和难堪的同时仍不解其因。以往也有众多关于英语应试教育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其弊端分析方面,所采用的研究理论主要涉及教育学和社会学,本文将经济学的触角伸入到教育领域,运用多种经济学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从不同的视角剖析英语应试教育及体制存在的原因。在原因分析过程中,不断放宽假设前提,以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制度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英语应试教育及体制的存在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

1研究现状及综述

关于小学英语应试教育存在原因的分析,徐琼(1999)认为,英语应试教育的存在是因为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师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社会过分强调分数标准。黄国勋、唐佐明(1999)认为导致英语应试教育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与强盛需求的矛盾,人事制度、教育评估及教师考核与奖惩办法存在政策导向偏差,教育个体受利益驱动;高考命题标准化及内容选取的规律性等。顾海兵(2002)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乃至高校招生制度过分依赖分数,人事职称制度也对应试有很强的导向。崔到陵(2005)将英语应试教育分为英语应试教育制度和英语应试教育行为两种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的教育问题就出在具有功利性的英语应试教育制度上,而英语应试教育行为是无辜的。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表示,目前英语应试教育倾向仍未从整体上得到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扭转,并分析了英语应试教育体制得不到改观的原因:对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而言,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就教育内部而言,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课程改革的力度大,但与之配套的考试评价机制和教师培训还未跟上,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等措施还不尽完善。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小学英语应试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应试教育的弊端方面,且关于对英语应试教育的界定、弊端以及存因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教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和经济学相联系的甚少。而国外学者对中国特有的极端教育现象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也限于对中国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方面,但未将此和英语应试教育现象联系起来。

2英语应试教育存在的经济学分析

影响制度变革的因素很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纵观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同时鉴于本文的需要,可将影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如下几点。

2.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社会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它是否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制度中摆脱出来。之所以存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是由于包括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自我增强机制在起作用,使当前的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报酬递增特征,从而增强了其与后发优势制度的抗衡力,成为制度变迁的阻力。

路径依赖的特性可能会导致低效制度均衡的长期存在,因为即使均衡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但是放弃它的成本却非常高昂。沿着路径依赖的每一阶段都有政治和经济上的选择,只是由于路径依赖的特性,它会使选择集合变窄,在没有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时,变革它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

2.2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指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的“普通”知识,包括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它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对现行制度的合理性提供解释,为正式规则的改变提供强化机制,对制度的稳定和变迁的成败有至关影响。人们对制度公平与否的评判是每个人意识形态的固有部分,对制度结构的公平、合理及正当与否的判断也由意识形态来决定。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功能具有双重特性,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强化现有的制度安排或推进更有效率的制度改革,相反,滞后的意识形态则成为制度变迁的绊脚石。一定的意识形态是附在一定的制度结构之上的观念、价值符号,是制度结构的产物。若意识形态与现实制度相背离,则会推进制度的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却会阻碍制度的演化——一旦一种意识形态的变迁跟不上现实的发展,不能对已经变化了的事实给出更合理的适应性解释,意识形态就表现出滞后性,从而沦为一种保守力量,公众对新制度的抗拒会增加社会的交易费用,阻碍制度的变革。同时,由于文化的惯性与惰性,对所辖人群的影响是深远和长期的,要进行一项于当前人们意识形态和所接受的文化相悖的制度变革难度就很大。

2.3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由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团体或阶层,其目的在于力求通过对国家立法或政府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施加于己有利的影响,以期谋求个人不能通过纯粹个人行动来实现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制度的选择和变迁是不同人和不同集团合力的产物,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取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以及他们之间的博弈。奥尔森在研究制度变迁时,指出了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从改革的动力结构来看,利益集团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又是制度变迁的阻力。现行的制度安排必定培养出与国家力量结合在一起的独占型利益集团,国家的运转有赖于他们垄断利润的分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当前制度的收益渐次递减,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必然使其他的利益集团受益。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一些创新利益集团会异军突起,随着他们力量的增大,势必要求利益的重新分配,要求新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当然,这个过程中,创新集团会拿出部分利益交给政府,以期受到保护。与此同时,独占型利益集团的衰退也使得政府为获取更多的收益而开始保护创新集团,即开始实施制度安排的变革。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贯穿着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说制度的变迁就是由各个利益集团以及政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推动的。

2.4技术支持能力

技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技术进步会影响产权制度的存在状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状态与技术状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技术变化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反之,制度也可以制约技术的进步。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无效或者低效的制度安排发生有效功用。另一方面,对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划分和考核的过程中,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当一种绩效或责任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其进行明晰界定或评价时,它就会无奈地停留在当前“无效”的制度安排中而难以实现帕累托改善。只有随着对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划分和考核评定标准的技术的进步,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才有可能实施。

实际上,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是相互推进的有机体。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另一方面,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由于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往往是实践中技术创新对制度提出新要求,从而导致制度的变革。市场的竞争、需求拉动以及当前科学技术的推动成就了技术的进步,对技术进步的需求又拉动了制度的变迁。总的来说,技术进步是制度变迁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制度变迁的前提,而制度变迁又是技术再次进步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 黄国勋,唐佐明.应试教育成因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1999(5).

[2] 崔到陵.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3] 陈书静.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J].社会科学,2006(3).

猜你喜欢

博弈分析英语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