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四个结合”

2016-04-17黄翠琳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上杭3642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个结合习作生活化

黄翠琳(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上杭 364200)



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四个结合”

黄翠琳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上杭364200)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系起来,将习作内容生活化,才能写出精彩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生活化习作教学的视野,将习作教学与课处活动、其它学科教学、阅读教学、社会生活等结合起来,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化习作水平,构建习作教学新态势。

生活化习作;指导策略;小学语文

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活水源头。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习作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系起来。但是当前小学生生活化习作却是不令人满意:

1.家庭“失业”,导致儿童生活化习作体验缺失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份调查表明:70%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几乎不让孩子做家务,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生活技能、劳动习惯、人际关系的弱化,减少了儿童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真实感受,儿童对生活化习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传媒“主宰”,导致儿童生活化习作来源单一

电脑、手机、电视等现代传媒载体,对儿童产生很大影响。据调查,小学生看电脑、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占他们课余时间的50%以上,造成儿童活动空间小,自控能力差,语言表达迟缓,对周围事情也漠不关心,大大弱化儿童的生活化习作来源。

3.实践“窄小”,导致儿童生活化习作时空狭隘

儿童生活应是贴近现实社会、大自然的,上山采果、下溪摸鱼、公园嬉戏、朋友串门等,能让儿童在欢声笑语中获取丰富的实践体会。可是当前不少儿童爱呆在隘小的家里,变成“宅孩”,不亲历走入社区、社会,亲近自然,儿童生活经验缺乏活水源头。

4.理念“偏颇”,导致儿童生活化习作评价滞后

当今的作文评价许多老师走入“假、大、空”的误区,如注重好词好句、讲究一波三折、欣赏虚假抒情。受这样习作教学价值观的误导,学生觉得自己熟悉喜欢的儿童生活不够刺激,是不该进入作文的,甚至要被教师冷落的,于是习作远离真实,不接地气,丧失生活的原味。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生的生活化习作教学遇到不少的尴尬,如何破解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困境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课程观,蹲下身子,用学生的生活眼光思考、改作习作教学,优化生活化习作教学。

一、与课外活动结合,激发生活化习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表达自己亲历的、有趣的活动见闻,是他们习作的快乐所在。生活化习作指导,不是教师凭空讲授而成的,而是学生亲历体验而作的。习作教学要善于运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赛事、实践等课外活动平台,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手”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的源泉和灵感,唤发写作的兴趣[1]。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特点,设计、组织小学生开展喜欢的课外小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进而巧妙借助情感迁移,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生活习作的动力。

例如,何捷老师的活动游戏“成语对对碰”[2]:教师把一个成语拆成若干个“零部件”,每个人拿着其中的一张去寻找同伴,拼凑成一个成语。活动现场,同学们拿到卡片四处找朋友,争取将卡片中的字凑成一个完整的成语。在活动过后,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活动过程:记录用眼睛看到比赛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如大家紧张凑字的各种表现情况;记录用耳朵听听同学们说了什么话,自己讲了什么;回忆自己用心想到什么。最后,请大家再将这些凑成的成语读一读,把拼凑成语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样,借助课外游戏活动,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感,移植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就能表达,乐于表达,提高生活化习作的兴趣。

二、与其它学科结合,丰富生活化习作的素材

在生活化习作中,不少学生自叹“或没有生活材料可写”、“即使有生活素材,也不知怎样才写得真实、具体”。事实上,小学生并不缺乏生活化习作的素材,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习作素材的眼光。小学各门课程尽管是独立的,但仍是相互交融、关联的。相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其它课程的教学,可以为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打开了另一扇天窗。因此,在生活化习作指导中,教师要跳出语文教作文,引导学生结合其它课程教学寻求生活化习作素材,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生活化习作的资源。

例如结合科学课,可以让孩子写豆子的发芽、胖大海膨胀、科技小制作;结合美术课中的“画脸谱”,可以写观察到的脸谱的形状、颜色、感受;结合信息技术,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写家乡的小吃、风景等等。再如笔者结合体育课开展的“比手劲”活动,通过适当引导,以“三次停”引发学生对生活化习作素材的捕捉:第一次比赛中喊出“停”,突然中止比赛,要求学生回忆对手的动作、神态、表情。第二次比赛中突然喊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双手怎么样?两脚怎么站?身子是否弯曲?心里会怎样想?第三次比赛中喊停,要求学生说一说当时的比赛气氛如何?这样从体育课程切入,通过三次“折腾”,对习作的观察点进行了分解,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生活实践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更有层次感,立体感。

三、与阅读教学结合,启发生活化习作的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生活的反应,不少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似之处。生活化习作要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启发学生写作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课中的生活化内容为触发点,积极挖掘习作资源,启发学生生活化习作的语用思维,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共鸣,让学生学会表达,善于表达,积累成功习作体验。

例如《山中访友》中,作者到大自然访问一个个“朋友”,写法新颖,读后趣味横生、心旷神怡。我们可以让孩子仿照作者的写法,写“校园访友”“家中访友”“公园访友”。在孩子的笔下,眼中的一切都是熟悉的朋友,感情融洽,情深意长,生活变得美了,作文变得有情趣了。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后,教师问:“同学们想送什么东西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呢?”学生大多说:鞋子、烤鸭、火炉……这位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同学们,现在科技发展了,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些现代科技产品送给卖火柴小女孩呢?”同学们茅塞顿开:送MP3、手机、电脑……教师顺势说道:“同学们,你就仿照刘倩倩的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表达你的爱心吧。”很快,学生把诗写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买了一个mp3,偷偷放在床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教师挖掘阅读素材,启发学生语用表达,设计生活化的小练笔,唤起了学生关注自己的身边生活,主动观察思考生活,使练笔有形、生动、有趣,体验到了习作的快乐与成功。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增强生活化习作的体验

邓拓指出:“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生活化习作的眼光,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凡无奇、熟视无睹的生活情景中,开展多层次的生活化“审美”体验,进而写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章。

特级教师王崧舟亲情测试写作案例[3]: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然后让学生拿起笔,在最爱的五个人中依次“划掉”一个,每划去一个人表示失去一位亲人。然后写一写内心的感受。学生纷纷动笔,写下了不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生:把五个最爱的人划去是何等的艰难,我好像把我全部的爱遗失了。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自己仿佛从天堂一下子被抛到地狱!我该怎么办?原本已经遗忘了的往事就像打开的大闸门,眼前不停涌出了一幅幅图面……

在习作中,假如直接让学生写奶奶、爸爸、表妹……很多同学会觉得没有内容写。但王崧舟亲情测试写作案例中,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死抉择”中,让学生“不停地想”,想生活场景、画面、细节、事件;“不停地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他们带着一种新颖的、看似残忍的方法来重新回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亲情意识,增强了生活化习作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总之,在生活化习作中,教师要树立生活的眼光,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特点,抓好上述四个结合,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启发习作素材,增强习作体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习作素养。

[1]李白坚.作文游戏活动教学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8).

[2]何捷.游戏作文风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3]王崧舟.作文课《亲情测试》教学实录[EB/OL].[2013-6-11]. http://www.jxteacher.com/ydfj26/.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四个结合习作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坚持“四个结合”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建立“三会一课”长效机制亟待厘清几大问题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