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视野下课堂“精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6-04-17练至高武平第一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课标精准

练至高(武平第一中学,福建 武平 364300)



教学设计视野下课堂“精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练至高
(武平第一中学,福建 武平364300)

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相脱离的“三张皮”现象。构建“精准课堂教学”,必须制定基于课标(或考纲)与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规划基于目标落实的教学过程,设计基于目标实现的教学评价。以目标为导向,实现“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是实现“精准”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目标导向;精准教学;教学评价

在新一轮课改的十几个年头里,众多学者和教学一线工作者对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不少学者还著书立说,从不同的视角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与讨论。但是在“目标—教学—评价”为主要形式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对教学目标在实现“精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还非常不够,没有把教学目标当成限制自身教学行为的工具,教学目标对教学没有起定向与评价的作用。缺乏目标定向与评价的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值得怀疑。“目标是灵魂,它既是课程逻辑的起点,也是课程逻辑的终点”[1]。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三者相脱离的“三张皮”现象,即多数教师不清楚整个教学设计中这三者的关系,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没有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没有制定针对目标的评价。如何制定精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如何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落实目标?如何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评价?回答上述问题,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是构建“精准”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一、前提:制定基于课标(或考纲)与学生实际的精准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可以简单地划为三个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去哪儿?如何引导学生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对“引导学生去哪儿”思考不深。首先,“教什么”的起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这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事,但在实践中,教师们对“学生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缺乏思考,也即对这节课“到底要带学生去哪儿”“学生能到达哪儿”并不明确,对教学目标认识及操作误区主要体现在下列四方面。其一,教师心中常常只有教学任务,没有教学目标,只有教学进度,没有学习目标。即使有描述教学目标,也是虚假的,许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目标虚设,要么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书上的,要么随心所欲书写,目标成了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与应付检查的条目。其二,教学目标表述大而空,难以落实与评价。如把课堂目标表述成“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主要原因是教师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或是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堂目标的能力不强,无力为之,结果往往是教学时不能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目标是否达成无法判断。其三,错误理解“三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种目标”,描述目标时,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人为割裂三者的整体关系。其四,教师不能依据学情确定目标。许多教师没有形成“以学定教”观念,只是按课本、按知识为中心制定目标,知识成了教学的起点,忽视学生实际。结果,要么在课堂上过多讲授或频繁提问学生已理解或掌握的问题,浪费不少教学时间;要么设计的问题脱离学生基础,让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方向,又是有效教学的证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不可能有效的评估;没有有效性形成性评估,就不可能保证科学的、高质量的教学。[2]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学目标清晰化?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校本教研,实现课程目标校本化。课程目标往往是内蕴的,模糊的,是不精准的。比如九年级“思品”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课标要求是“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把这样的课程目标当成课堂目标是很不清晰的,是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精准”的。通过集体研讨,教师们认为可以通过实现下列四个目标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课标要求:(1)通过观看图片,学生能说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能说明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2)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面临压力;(3)通过举例,说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4)通过阅读课本,能找出初级阶段的含义、时间、表现、总任务。有效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后,目标就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成为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结果的“精准”教学目标。二是要树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能根据真实的学情,把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转化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以做到既不降低目标要求,也不增加学生负担,又保证教学质量。例如,上述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就是教师们发现并针对“教材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接触不容易懂”的学情而设 计的。三是要树立简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教师要认识到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综合的目标、可整合的目标。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宜过多,不提倡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开叙写,主张采取三维一体的表述方式来陈述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简化,实际是教师对“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所作出的专业判断。

教学要精准就要扎扎实实落实课标要求,务必瞄准课标这个“靶心”;教学要精准就要因材施教,在“学情”上精准发力。因此,制定基于课标(或考纲)与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精准教学的前提。

二、关键:规划基于精准目标实现的教学过程

保证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在教学预设时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也即教学设计要针对“目的地”来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制定目标一套,设计教学过程又另外一套,教学活动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现展开,出现“目标”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过多关注讲授知识的完整,在规划教学过程时多担心“我要讲授的知识完整吗?遗漏了吗?”而把目标的落实放在第二位了,教学设计常常是知识的罗列,一章一节,一个个标题非常清晰,但是,缺少针对目标实现的评价设计,哪里落实教学目标并不明晰。另一方面在筹划教学过程时教师思考教学策略不够。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个过程,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两方兼顾。但是不少教师没有围绕目标的落实筹划“如何教”,课堂上仅凭个人意愿临时随心所欲选择教学方法,还有些教师甚至倾向于一种方法——那就是自己“讲”,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诸如此类缺乏目标规划的课堂常常造成学生整节课不知师之所云,不知所学为何,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此外,还体现在选择的学习内容上,所选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落实关联度较差。教师习惯于使用教学参考书,比如,毕业班总复习中教师习惯于使用复习丛书,因为这样操作简洁轻松,但是,需要审视的是,教学参考书的编制是否紧紧依据了课标(或考纲)?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教师应该做出自身专业的判断。

教师既应规划依据课标与学生实际的学段大目标,也要落实课堂实实在在的小目标。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运用以至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目标的实现。一言以蔽之,教学设计始终要以实现设定目标为核心,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确定“教什么”,根据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围绕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目标,以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二是要紧扣目标的实现,选取教学策略确定“怎么教”,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定向作用,教学设计要从“活动”或“知识”为主线转换成以“目标的实现”为主线上来,要紧扣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规划课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三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的起点要从考虑“知识的讲授”转变为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上来,紧紧依据学生认识水平、知识与思维状况来备课,在学生的思维短板上下足功夫,下好功夫。因此,紧扣目标规划教学过程是实现课堂精准教学的关键。

三、保障:设计基于目标的精准教学评价

“教了什么”与“如何教”是一回事,“学生学了吗”与“学会了吗”是另外一回事,教的效果如何应该以“学生是否学会”为判断的主要依据,高考(中考)也是考查学生是否“学会”,而不在乎教师“教了什么”和“如何教”。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入课堂前思考更多的是“教什么知识”,而对自己教的情况将如何缺乏预测,也没有围绕目标的实现设计评价与诊断的项目,结果教学进程的推进缺乏有效的证据,教学仅凭“个人感觉、个人标准”进行的现象屡屡可见,课堂教学犹如溜冰一样,不顾目标是否实现,把预设的内容“溜”完大吉,这样的教学,能“精准”高效吗?

缺乏对自身课堂的有效评价,不知道“已经教到什么程度”也造成了作业布置时,产生了“做总比不做好,做多了总比少做好”“我班的学生多做了,成绩就会比其它班级好”的认识误区。于是,题海战术、作业满天飞就成了不少教师提高班级学生成绩的所谓“法宝”,结果往往可能造成“平均分”上去了,“高分”拔尖学生却少了。不清楚应该“教到什么程度”或不知道“已经教到什么程度”还体现在平时命题的问题上,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没有树立把平时的考试当成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途径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而自认为所命题的题型与高考(或中考)一致,又有几道自认为“新题”的拼凑试卷就是份好试卷了。缺乏“目标”意识的评价,只能“考不断,不断考”,加重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

因此,缺乏对自身课堂教学的诊断,是不能保证教学有效的。要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效度,首先,要认真设计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教师在认真回答“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哪儿”的同时,还应该能清晰判断“学生是否已到达目的地了”,也即教师要把“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课堂“精准”的主要证据。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评价项目,如可以紧扣教学目标逐项设计课堂练习,也可以针对目标的实现设计口头提问,用确凿的证据来判断学生是否“到达目的地了”,以印证目标是否实现,也以此知晓自身教学是否有效。为了避免出现“目标-评价”的脱离,教学设计课实行“反向设计”,也即,在规划教学过程之前先设计评价项目。如上述“思品”课目标(2)“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面临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之前先设计评价项目:“提问1个小组学生代表,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面临压力,其它小组补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边教学边评价,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的进程,生成课堂。课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在每节课中依据教学目标来规范教学行为,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调控教学进程。课堂上要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滔滔不绝的一味讲解。课后要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紧扣未能达成的目标设计辅助练习。再次,在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对自身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想一想,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有哪些精彩之处,又有哪些遗憾之事?目标落实不够之处怎样在课后或下一节课采取措施弥补?

设计基于目标实现的教学评价,当堂检验“学生学会了什么”是教师评价自身教学是否精准有效的证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魂”,应该让目标之“魂”贯穿于备课、上课、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学只有以目标为导向,避免“目标—教学—评价”三张皮的现象,实现“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精准有效。

[1]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2]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课标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精准扶贫二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