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评介

2016-04-17朱宗友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罗 晶,朱宗友

(1.2. 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评介

罗晶1,朱宗友2

(1.2. 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有机整体的视角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毁灭式生产方式,以及由机械思维所导致的“现代性”问题。它积极倡导一种内含有机思维模式的科学世界观,主张把各种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同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创造一种和谐互动的新的文明形态,即有机马克思主义,并旗帜鲜明地给予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西方国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了一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生态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的、关注生态危机与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以小约翰·柯布为代表的过程哲学家和后现代思想家在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专业背景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从而另辟蹊径,开始对生态问题展开研究。柯布于1972年出版了名为《是否太晚?》的著作,他在书中质问道:对人类来说,扭转现状并开始建立生态文明是否已经太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著作出版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倡导者——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菲利普·克莱顿博士与克莱蒙神学院贾斯廷·海因泽克博士合著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中文本已经出版。该书将过程哲学、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三者有机融合,不仅有力推进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全新视角,而且构建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与核心观点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是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及其研究对象的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新近发展的一支,其理论体系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尚未达到完全成熟。这一新的理论体系是在与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后现代思想家有机互动中逐渐形成,它根植于三种核心共识:一是马克思主义已经从现代主义的错误假设中,从诞生于欧洲的不适应中国文化情景的特征中解放出来;二是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迅速起到引领作用;三是英明的领导人绝不容忍基于个人和企业自私目的而对地球的践踏。他们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过度消费和浪费造成的生态危机、不加干预的资本主义的后果、“现代性之死”这三个基本方面,认为在全球层面,只有有机合作才可以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但这些解决方案需要同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然后再以某种具体形式体现出来。由现代欧洲和北美主导的环境破坏的文明正在终结,而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正在我们身边形成。出于这个原因,克莱顿和海因泽克使用“有机”这个词作为涵盖性术语来表达这个新的文明的主要特征:可持续的、融入具体文化和历史的、建设性后现代的、基于过程思想的、根本性地本土化的、共同体取向的——简言之:生态的。[1]261我们把这种将中国古代智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环境思想的融合称之为有机马克思主义。[1]8-9

有机马克思主义定义域的确定只是规定了研究对象,而其基本主张还须进一步明确。克莱顿和海因泽克在著作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七个核心主张[1]13:(1)意识到人类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是一项紧迫任务;(2)作为一种社会经济体制,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是大量不公和全球环境灾难;(3)我们将证明,真正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是存在的;(4)我们认为,更为可取的是,这种替代方案是一种混合体系,这种体系会把市场力量限制在追求共同福祉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范围内;(5)不可避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将在很多地方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崩溃;(6)从这些崩溃的尘埃中,可能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态文明;(7)然而,为了人类和整个星球,马上行动起来要比等待灾难的力量全部爆发之后再行动要好得多。这七个核心主张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发挥了引导作用,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为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学批判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域上来,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方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将剖析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前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资本主义的核心目标是财富的创造和价值的增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内在逻辑是更多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为满足消费主义环境下资本无限增值的内在要求,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必须被持续不断地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中。更多的产品被创造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被耗费,在这种无限增长的趋势中,大众传媒推波助澜,释放出大量虚假需求刺激消费,过多的资源被无谓消耗,满足了资本利润最大化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从全球向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的力量把一切国家和地区裹挟至其生产框架之下,建立起全球统一市场。利用不平等的全球经济结构,发达国家在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时,不仅通过人为压低原料价格抬高制成品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而且采用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所不允许存在的污染性企业,以及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有害垃圾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剥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幌子大搞双重标准,其本质是维护跨国垄断企业所代表的部门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当商业利润和政治权力结合起来之后,这种手段更为明显。

以上事实严重动摇了将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观点。一方面,所谓经济的增长其实是商品数量的增长,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必然耗费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导致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在所谓经济增长过程中人的创造力被削弱,经济发展没有带来人的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导致个人的空闲时间减少。对很多人来说,收入的增长已经抽象为符号化的象征和数字的变化,而人们的幸福感、成就感并未相应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地或简单地增进人类的幸福[2]41,这就是经济学中提出的重要命题——“幸福悖论”。当前,中国已经从过去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转变为开始关注过去曾被忽视并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社会发展指标。

事实上,并不是资本主义这种无导向、无限制的人类竞争提供了社会福祉,提升了最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恰恰相反,当人们从一言一行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旨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共同体时,即当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从内心信仰和实际行动上为其共同利益服务时,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回馈。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会为企业活动留出适度的自由空间。同样,适当约束市场力量,对促进公共利益也有好处。被贪婪和恶性竞争所驱使的制度将会给民众带来最大利益这一观点被事实证明是严重错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正在使国家陷入贫困,导致巨大的社会不公,它已经造成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与人道主义危机。克莱顿和海因泽克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既不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也不是国家公有制一统天下。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追求的将是社会、人类和我们所依存的星球的共同福祉。[1]54

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破坏性增长方式的发生,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提出了三点具体措施:一是资产阶级把控的政治权力结构必须得到改变,工人阶级和下层人民必须享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权力;二是以社会整体价值观取代个人财富的追求和享乐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形成人类生存利益共同体意识,以及建立起有效的维护共同利益的组织。

三、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

在克莱顿和海因泽克看来,实践中,绝大部分按照所谓的自由市场原则运行的世界经济,已给这个星球及生活其上的人们带来了灾难性后果。[1]3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资本主义制度对造成严重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那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可以无限增长,全球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而这种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机械思维的诱导。机械思维方式是“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它将整个世界看成是孤立、静止、毫无联系的碎片。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要完整地理解和还原真实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改变统治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机械思维,特别是克服西方以严格的二元对立思维(如善与恶、美与丑、有序与无序、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等)来看待事物的倾向。[3]自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以来,这种世界观深刻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无论是人与自身的异化,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其深层思想根源都可以在这种机械思维中发现,正是机械思维将我们和我们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割裂开来。[2]40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这种机械的思想给予了严厉批判,认为应该用一种新的、有机的世界观,也就是认为各部分以及部分与周围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时,人们才能逃脱资本的控制和由此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这一新的哲学世界观便是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

有机世界观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量子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属于过程思想的一种形式,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必须根植于一种新的文化和新的历史阶段,这些思想将会以新的形式发展出来。在有机哲学体系中,强调事物的关联性、过程性、整体性是其显著特征。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开放、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动态有机体。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原子式的单位和个体,而是彼此内在关联在一起。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社会、国家或一种文化构成了其成员,而不是一群独立的、离散的个体集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社会、国家或是一种文化。[1]212处于一定关系网之内的事物离开了具体的历史和环境便不会存在。对有机哲学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完全抛弃把现实存在看作不变主体这一概念。现实存在既是经验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自己的经验的超体。[4]

有机世界观强调过程,认为哲学家们已经过于快速地抽象了生命的自然过程,而不是把每个个体、他的行为影响以及思想观念具体化。哲学家所做的这些都是抽象的,但最深层的现实在于过程本身。处于共同体中的芸芸众生,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呼吸、交往、工作、思考、理解、给予、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抽象有助于早就充满崇高理念的魅力著作;然而,这些理念仍是不能适用或未能实施的理念。重要的理念会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使共同体中的人们能够面对面、心连心地互动交往,从而使人们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在一起愉快合作共事。[1]221有机哲学并不是一种抽象哲学或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原则,它把社会变革作为其研究重点,主张超越抽象的哲学思辨,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国家都可以以不同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根本性哲学问题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机马克思主义既不赞同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赞同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主张一种超越两者的有机整体主义。人类本身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之中,本质上属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了有机利益共同体,只有当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彼此合作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能得以继续,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四、走向文化嵌入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

在有机整体主义世界观基础上,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关注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与各种文化传统融会贯通,从而萌发一种新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已经成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指出,试图构建一种完全不受任何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已经失灵了。[1]88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于所处地域和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自马克思主义在西欧诞生以来,其理论不断向外传播,经过俄国,传到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尽管很多国家没有强大的无产阶级队伍,但贫穷与压迫促进了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各国文化传统不断融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形态。与特定文化相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发展。正如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所言:“我们正在构思的‘有机’框架的一个中心观点是,我们所追求的公正而又可持续的社会总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体现出特定文化背景的特点。社会不会永远遵循普遍规律来发展,而且每一社会的发展也不会遵照同样的次序、经历同样的阶段。科技进步和环境灾难,都可能会改变阶级斗争的动力。”[1]76

对于西方理论家来说,第一次跳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机械思维模式,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积极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他们认为,在古代中国的智慧中有许多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在中国实现一种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大于西方。[5]包括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否认二元对立,坚持整体价值取向,从这一维度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契合,存在深层的有机联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物,而是对早已进行的这一智识发展的新命名。[1]190

除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外,有机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关注中国的现实状况。克莱顿和海因泽克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它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实力,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中国人民与中国领导人的环境决策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反响,还因为中国当前的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未来提出了尤为复杂的问题。[1]11他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示出担忧,同时又肯定了中国在完善经济体制方面所做的具体努力,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替代。

五、一种新的替代方案——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指出,有人竭力辩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已经失效了。有些批评家抱怨,社会主义者根本无法利用马克思的理论制定出适用于全球的社会经济对策,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但当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概念进行修正以使之适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时,他们又说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不再可能对经济与改革起指导作用——因为修正过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223事实上,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及其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没有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反而表明,作为一种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替代方案,马克思主义仍然充满活力。恩格斯认为,改变资本主义的现实,“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极大鼓舞了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把生态文明构建作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他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历史性的一步”。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发展方式,特别是工业文明所造成严重生态危机后果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模式、理论形态的巨大进步。一直以来,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自我膨胀、盲目自大。西方传统哲学认为,人是世界惟一的主体,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和物质只是人的客体。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而人与其他生物和物质之间只有主仆关系,根本不存在伦理关系。这便是工业文明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维。对工业文明所造成后果的反思,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哲学思维,建立起生态文明的哲学观念。这种新的哲学思想将超越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所描述的资本主义或旧式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权势者无限制地追逐财富或废除任何私有财产、人或自然的对立[1]250,从而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即“第三条道路”。它以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良性互动、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健康理性的消费模式为主要内涵,倡导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文明的转型,社会文明的转型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农业文明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关联,而生态文明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恰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属性。对于像中国这样拥有厚重人文历史传统,同时经济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的生态问题已经呈现出与其他社会问题叠加的态势,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权力腐败等问题加大了生态问题的解决难度。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继续以目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持续下去,再不转变思路和发展路径,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也必将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局面。

为此,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四个指导原则:(1)为了共同的福祉;(2)有机的生态思维;(3)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4)长远的整体视野。[1]225-227这四个指导原则对于走向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国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一次新的理论形态的系统性实践活动,必将彻底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理论与实践中我们还将面临很多未知的困难,只有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包括有机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在内的一切有益成果的前提下,才能为人类找到一条解决生态危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王治河,樊美筠.西式GDP崇拜的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15,(9).

[3] 王治河,杨韬.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2):118.

[4]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6.

[5] [美]柯布.文明与生态文明[J].李义天.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6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责任编辑杜生权)

The Research on Organic Marxism Perspective of Ecology:Organic Marxism: 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 Review

LUO Jing1, ZHU Zong-you2
(1.2.School of Marxism,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236041,China)

Abstract:The organic Marx doctr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nd nature of the organic whole criticize the capitalist system of self destructive mode of production,as well as the mechanical thinking caused by the"modernity".It advocates an inclusive organic thinking mode of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advocated the excellent composition of various civilization with the Marx doctrine of integration,create a harmonious interaction of the new civilization is organic Marx doctrine,and unequivocally spoke highl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hinese,think 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global the ecological crisis.

Key words:ecological crisis;Organic Marxism;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82(2016)01-0037-06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Szzgjh1-1-2016-15);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资助项目(2014jxtd024)

作者简介:1.罗晶(1982—),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朱宗友(1971—),男,安徽阜南人,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