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2016-04-14傅篱

考试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双师型

傅篱

摘 要: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工作已经逐步展开,文章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高校转型 领导观念 双师型 设备投入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任务,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此,教育部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意见在2014年初形成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提到“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工作不断推进。

在国家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如何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笔者就相关问题做了积极探索和思考。

一、在转型过程中转变高校领导观念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都是以“学术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作为发展模式,以学术性为第一引导,强调科研成果,以能申请国家级“社科基金”、“自科基金”为目标,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在领导的观念里,似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水平比“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水平低,或多或少有一种心理,认为办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一种降格、降层次、沦为职业院校,因而从本能上排斥。

所以,高校转型成功的第一步是高校领导的观念必须转变。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主要取决于高校领导,如果不能实现领导观念的转变,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就会出现等待观望、犹豫迟疑,存在抗拒心理。或者迫于大环境做表面文章,拿一个宏观方案,不积极主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其中“学术型”人才是塔尖,“应用型”和“技能型”分别是塔的中间和底座。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20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和“211”大学110多所,其余为非重点的地方本科大学。也就是说,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主要责任应该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则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这符合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层次。如果地方高校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使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产业对接,突出地方特色,地方高校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有可为的。

地方高校领导应该意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大学不仅仅是为换一个学校名称,更要改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目的,从内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变革、师资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和转型,把学校真正办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为了加强对地方高校转型工作,转变地方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在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转型发展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举办转型试点高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师资培训班,坚定改革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只有高校领导的观念转变了,地方高校转型工作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各地方高校就会积极试、大胆闯,就有了第一动力。

二、在转型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缺少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制约地方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地方高校的现状是:90%以上的高校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少企业工作背景。虽然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但读书期间从事的是理论研究,普遍缺乏工程技术的经验,如何培养现有的高校教师的“工程思维”方式?如何才能把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引进高校?这里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瑞士、英国和德国等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对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须有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大学之外的工作经历。这种做法值得地方高校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时借鉴。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根据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探索其他一些方法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的研发、生产、技术维护等环节,了解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这样老师回到学校后,就能把企业的最新成果和要求引入学生教学,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生动活泼,解决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经常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

其次,引进企业优秀工程师走上高校讲台。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讲台,会把企业工程一线的成果和自己的项目研发的经验带进课堂,这样可大大缩短高校专业和企业一线的距离。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可以直接把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学校做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互用”的模式,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德国、荷兰等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去考察、学习、进修,提升教师追踪学科前沿的能力,同时学习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经验。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建设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在转型过程中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应用技术型大学和传统综合型大学的区别是前者更多地强调应用,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但目前地方高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原因,实验、实训的设备投入比较小,大多数地方高校实验设备的情况是仅仅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专业实验课时往往是几个同学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开展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以湖南省2013年的数据为例:8所一本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学生人均1.05万元;22所二本高校学生人均0.63万元;其中15所新建二本高校学生人均0.55万元。地方高校的生均实验设备投入差不多只有一本学校的一半,这样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是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如果要做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的“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所以,要做到地方高校真正转型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没有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保证,很难做到真正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在现有情况下能做的是:第一加大政府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地方高校自身要有意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预算,把钱更多地投入在构建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上。第二可以借助企业的研发、生产环境,把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安排在企业进行,甚至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深入生产、研发的第一线。这样做既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又可以减少相应的资金投入。

四、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只有在领导观念、师资建设、教学实验设备投入等环节上动脑筋、下力气、做文章,才能使地方高校更快地朝着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路径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22-128.

[2]陈拥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5(1):21-30.

[3]董云川,邓凡.转与不转——地方本科院校的新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9):40-49.

[4]苏宇.青年教师应如何应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5(9):43-44.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双师型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知识产权工作的几点思路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