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导、 听、 议” 三部曲

2016-04-14吴婷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初中音乐

吴婷

摘 要: 音乐欣赏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听觉力,使之具有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与听觉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直觉能力与情感体验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全方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音乐能力,可以依照导、听、议三部曲的音乐欣赏形式。

关键词: 初中音乐 欣赏教学 导 听 议

音乐欣赏对于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中学生的道德净化功能、美感修养功能、情感培育功能、才能发展功能和认识深化功能等,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特别意义。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知晓和熟悉音乐的语言,体验与感受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有机导入——音乐欣赏课的“序曲”

一堂音乐欣赏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应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对后面的欣赏起到铺垫、引入作用。导入语为学生启示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引导大家迅速进入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启迪他们在聆听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来说,教师欣赏前的导入语,可采用直接介绍的方式,即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作品所描绘和表现的内容,也可采用间接介绍的方式,从侧面引导学生。如介绍作者生平阅历、乐曲的创作经过和创作意图,创作的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或器乐、声乐的乐理常识和演奏形式等。通过上述音乐欣赏常识方面的介绍,学生可以比较容易进入乐曲所表现的境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前,可以先介绍其创作背景。通过贝多芬艰辛、坎坷的一生中与命运抗争,顽强创作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正是音乐中那种崇高的境界、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完美创新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面对苦难与困境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二、反复聆听——音乐欣赏课的“主旋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觉居绝对的主导地位。音乐所表现的美,首先为人们的耳朵所感觉。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而且要反复听,两遍、三遍……在反复聆听中,使学生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升华。此外,要“视”“听”结合,“听”“动”结合,“听”“想”(想象、联想)结合。

有一位哲人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是对牛弹琴。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首先要培养聆听音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音乐鉴赏力。聆听是指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让学生展开音乐的双翼翱翔于音乐的自由王国。所以,聆听是领略音乐艺术独特魅力的前提与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可以让学生从欣赏器乐小品、中外名曲和优秀儿童歌曲起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借助想象与联想,“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畅游于童话般的美妙世界。在聆听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视觉”与“听觉”相感通。音乐形象往往用象征、模拟等方法表现社会生活,借助直观的视觉协助听觉加深感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例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可以同步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更好地领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2.“聆听”与“律动”相融合。人的肢体律动是聆听者对音乐的条件反射或曰即时反应。“律动”不是对音乐作品的元素与结构的强调,而是对其情感表现及其变化的注重,并通过各种动作的模仿真实、具体地再现音乐所表现的情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有一定的运动性与情绪性,学生可以随着音乐边听、边动,用躯体动作体验、感受音乐艺术的情绪,用躯体动作准确地再现音乐,用躯体动作协助听觉感知音乐的力度和速度。因此,音乐欣赏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动作表达感受,表现音乐。例如欣赏进行曲一类的作品时,可以播放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抓住音乐的节奏感强这一特点,让学生踏着音乐的节拍行进。当学生对进行曲有了初步了解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各种风格的进行曲。如《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马赛曲》等,可让学生依据不同乐曲开展不同表演。这样既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又加深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感受。

3.“聆听”与“想象”相结合。要使学生深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还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音乐听觉表象可以导出视觉表象,使音乐情景再现于学生脑海中,激起情感活动,借此加深听觉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故事或声情并茂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畅议感受,音乐欣赏课的“终曲”

课堂上,一曲音乐欣赏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欣赏的音乐作品进行评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对学生加深理解作品内涵很有帮助。当一个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时,其他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感受,头脑中会浮现出自己过去的一些亲身经历或某种画面。学生之间互相交了感受后,教师再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用颜料与画笔,把自己大脑中的美好的景色尽情描绘出来。这一环节就是一堂课后面部分的“拓展”。“拓展”环节一般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前面部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小结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人音版八年级下《姹紫嫣红》是昆曲《牡丹亭游园》的唱段。表现了一幅风光明丽、鸟语花香的大好春色,欣赏教学时可先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昆曲《牡丹亭游园》的选段,告诉大家,昆曲就是诞生于昆山地区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我国戏曲的一枝幽兰,以此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家乡的自豪感。教师启发学生依据唱词用画笔画出自己脑海中的迷人春色,或画出杜丽娘的戏装人像。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大家从更深层次上理解音乐,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游园》有好些唱段。欣赏完《姹紫嫣红》这一唱段后,在拓展环节还可以让学生听听《步步娇》、《醉扶归》《好姐姐》等其他唱段。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游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理解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主题,尤其是人们对情与爱、生与死的体验,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生命的热爱,等等。音乐欣赏的德育渗透应是润物无声的,是通过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的。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健康完美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塑造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可以同听一支曲,同唱一首歌,然而感受不一定相同。每个人在欣赏中都进行二次创造,把外在的客体变为自己的主观感受。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欣赏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徒有音色的识别。因此,音乐欣赏课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用生动的音乐形象育人。

参考文献:

[1]刘兰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心理世界,2006(11).

[2]王莉.创新能力与音乐欣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初中音乐
敢“问”路在何方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