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约》一文管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2016-04-14廖欢欢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教育思想王阳明

【摘 要】 明代的王阳明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心学大家,而且在教育思想上也颇有独到之处,《教约》一文体现了王阳明重视德育、劳逸结合、适可而止、因材施教、强调乐学等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教约》;王阳明;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当代借鉴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家,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心学的探讨上,其核心思想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与此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接下来,笔者将尝试从《教约》一文来管窥他的教育思想。

一、《教约》其文

《教约》一文可谓字字珠玑且短小精悍,故将其全文抄录如下: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1]

二、《教约》一文反映出来的教育思想

从《教约》这一文中,笔者简单地归纳出了王阳阳的如下几点教育思想:

1、重视德育

王阳明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每日工夫,先考德”,每日早晨,第一件事便是用如下四个问题来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这与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为了加强道德修养,是高度重视德育的表现。

2、劳逸结合

王阳明劳逸结合的教育思想表现在如下几点:

(1)“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一天当中,各种内容的教学秩序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规律的,非常注重劳逸结合。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之后,身心肯定会有些疲倦,此时便让他们“习礼或作课仿”,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礼仪,又可以让他们借此机会活动一下筋骨、缓解一下疲劳,接下来又是学习四书五经,而在学生感到疲劳之后,学习内容便换成了比较轻松的诗歌。这种安排既没有浪费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到很多东西,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在学习诗歌时,“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也就是说,每位学生每四天只有一天是学习的,而其他三天时间则是只要在一旁听着就行,这就让学生们一张一弛,效率更高。学习礼仪时,也是一样轮班学习,而且“习礼之日,免其课仿”,也是有劳有逸,十分符合学习规律。

3、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无论是诗歌,还是习礼,都是分班轮流学习,而不是强迫学生不停地重复式学习;2)对教授内容的多少进行控制,“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让他们可以稍微努力便可完成学习任务。

4、因材施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资质的学生,就必须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王阳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约》一文中,他就强调老师在教学时,必须“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决定每天教学内容的多寡。在《寄希渊·二》中,他也提到:“人品不齐,圣贤亦因材成就。孔门之教,言人人殊,后世儒者,始有归一之论,然而成德达材者鲜,又何居乎?”[3]

5、强调乐学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正如俗话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就肯定不能长期地全身心投入其中,如此一来就势必学不好。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强调乐学。在《教约》一文中,他就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凡授书不在徒多……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每日工夫……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

三、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

虽然当今社会距王阳明撰写《教约》已有五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依然可以古为今用,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学习、继承和发展他的这些教育思想:

1、确确实实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虽然目前社会上一直在提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其实这只是一句喊了几十年的空洞口号罢了,很少有人将其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王阳明“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2、劳逸结合,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几乎全被繁重的课堂学习所占满,一再被压缩的休息时间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种辅导班上。在这种狂轰滥炸式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疲劳,导致效率低下。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让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3、掌握适度的原则

如今的社会,人们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指引,所以导致重量不重质的畸形局面。如今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学不完的课程、做不完的作业,这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身心接受能力。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适度教学原则,让学生们在真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4、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个性、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学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当千人千面、因材施教。当然,现在学生数量多,老师不太可能给每位学生单独授课,但在分班时可以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尽量放在一个班,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5、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务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不再视学习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阳明撰,鄧艾民注.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76-178.

[2]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明)王阳明撰.《王阳明全书·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作者简介】

廖欢欢(1992-)女,湖北崇阳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教育思想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