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

2016-04-14周先进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选科走班制科目

●王 润 周先进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

●王 润 周先进

走班制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改革的开展,它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暗含了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契合了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未来发展的新特点。它对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走班制还存在如下问题:实施走班制后,学校怎样分班、教师如何“教班”、学校怎样管班以及走班制的保障机制建设等均有待解决。因此,我们从选科方案、分班时间、分班策略、排课机制等微观层面着手进行走班制的实践机制建构,并同时以学生的应对状况、教师的准备情况以及学校的应对现状为基点进行走班制保障机制建设。

高考改革;走班制;学业水平考试;分层教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2014]35号)明确规定,“进行考试科目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紧接着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了上述规定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进一步要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行政班“大一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走班制将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组织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为何“走班”:走班制的价值所在

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产生是我国高考制度发展和演进的必然结果,有着独特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只有明确走班制的价值,其实践才能更丰富多元。

(一)促进新一轮高考改革顺利推行

高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承载着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高考改革历来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高考改革的关键性与敏感性。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考试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纳入高考的科目可由学生在规定的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这意味着将有多种选科组合形式产生,会形成每位学生一张课程表的局面。这样一来,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必须重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否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选考的需求,还有可能因为学生的20种①选考组合,使高中教学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以灵活、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走班制的出现,将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实施走班制不仅能够实现分类教学,满足学生“一人一表”的需要,还能够发展学生的优势学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偏科难题,同时,走班制的实施还能够促进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与职业规划,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到实处。

(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走班制的出发点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它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一人一表,发展优势学科。在走班制中,学生每人一份课程表,打破了在行政班学生按照同一个课程表上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班级上课。其次,走班制突破了在行政班教学中

学生交往受限的藩篱。走班课堂的组成群体是纷繁复杂的,他们可以是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也可以是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的组合方式对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与培养及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来说,无疑大有裨益。再次,多轨式的走班制管理实践,会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更进一步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顾问、导师和朋友,为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愉悦的内部心理环境。

(三)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教育既要从整体上扩充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又必须兼顾基础与分流、均衡与专长等方面的问题,而实施走班制是保质保量完成该使命的重要举措。因为实行走班制的起点与归宿便是增加的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学生从政治、历史等《意见》规定的6门中任选3门参加“选考”(纳入高考的科目,以下简称“选考”),其余三门则参加“学考”(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而“选考”等级制与“学考”合格制考的学习层次和考试难度相差甚远,这时,实施分类教学必须且必要。基于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的分类教学与学科内分层教学相结合的走班制,将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课程及教师面前进行抉择,有效解决了在同一个行政班某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矛盾,缩小了班级内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如何“走班”:走班制的机制构建

在分析与求证了走班制的价值后,我们必须探寻其构建层面的方法与策略,明确走班制的运作逻辑与机制,才能使其更好地为高考改革与高中教育教学服务。

(一)学校怎样“分班”

当前,国内走班制概括来说主要有两大模式:一种是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全员、全科走班;另一种是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模式,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语数外等科目的学习仍然固定在同一个行政班,其他选考科目组成教学班进行走班。但参考目前高考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内推行的走班制现状,以及国内大多数省份和地区的教学实际来说,我们认为后一种走班制模式更容易操作。因此,本文将以此种模式为基准进行走班制策略构建。具体包括以下问题的解决。

1.如何选科

《意见》指出,“选考”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这意味着考试科目完全可凭借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行选择,但高中学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后,学生可能因一时兴起而并非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某门科目,还有可能对科目选择存在摇摆心理,这样他在学习中很可能会出现坚持性与耐力不足的情况。因此,首先,家长应根据自己对孩子兴趣与特长以及学习素养的了解,给学生一定的选科建议。其次,学校在学生选科方面必须有所作为,为学生提供一些选科的建设性意见。具体来说,学校可以综合运用各种量表如学科学习态度量表、学科学习潜力量表、学科学习兴趣量表、职业选择意愿量表等,获取学生各个方面的测量数据,并结合学生的学科历次考试成绩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给出的质性评价,由专家小组为每位学生提供选科意见,这样的选科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又不失科学性。

2.何时分班

通过对《意见》的解读以及对高中教学实际的了解,我们认为走班制应该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始推行,其原因有三。其一,《意见》强调学生应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后方可确定选考科目。而根据目前的高中教学安排来说,6门选考科目的必修内容完成需要高一全学年。其二,《意见》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才能进行考试科目选择,而学生也需要充裕的时间来了解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安排、上课形式,而后确定自己的兴趣学科。其三,《意见》制定的“学考”科目数量标准,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左右,高二年级6个左右,高三年级6个左右,并且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这意味着走班制也可以在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推行,也即是在学考之后进行分班。但这样一来,在教学层面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对待同一科目,学习者有“等级”与“合格”不同取向,差异性太大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选科与分班的不定,极易造成教师与学生心理层面的摇摆不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有鉴于此,高中学校在高二第一学期推行走班制是较为科学的选择。

3.怎样分班

第一步要明确分班的依据。由于“选考”等级制与“学考”合格制所考的学习层次和考试难度存在差异。这时,实施分类教学是可取且必要的,即将所有学生分为“选考”与“学考”两大类,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走班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其一,如果在同一科目教学中同时存在“选考”与“学考”的学生,那么由于学生们学习取向、学科学习能力的差异,会给教师教学及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其二,《意见》指出,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参加“学考”的科目要学完一门考一门,考过一门清一门。这意味着同一

科目内参加“学考”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之后,便不再继续学习该门学科,如若不分类教学的话,班级内的人数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学校将会面临再次组班的任务。因此,必须实行分类教学,这样一来,分班方式有如下两类。一种是“选考”科目与“学考”科目分类不分层走班;另一种是“选考”科目内分层走班,将学生分为A、B层,“学考”科目内不分层走班。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前一种情况保证了每个班级间的均衡化,但不利于减轻班级内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性。后一种情况降低了班级学生内的差异性,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但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当然,这里我们是假设政治、历史等6门科目均有学生选作为“选考”学科为标准进行的分班形式划分。而在逻辑上还存在以下三种分班情况,第一,某一门科目,譬如化学,没有学生“选考”,这时可将化学与语数外等科目放在固定行政班教学,其他五门科目进行走班,此时有10(即C35=10)种分班组合。第二,某两门科目,比如化学、物理,没有学生选择将他们作为“选考”科目,这时可将物理、化学与语数外等科目放在固定行政班教学,其他四门学科可走班,也可不走班,因为此时的分班组合只有4(C34=4)种,操作起来较容易。第三,假设有三门科目,比如化学、物理、政治,都没有同学“选考”,这时就没有必要再实行走班制,因为所有学生“选考”与“学考”的科目完全一致。由于这几种情况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较小,所以我们不展开论述。

第二步展开具体的分班工作。首先,确定班级数和班级内人数。根据每门科目中选考与学考人数、学科教师数量的统计结果来确定组建选考班级与学考班级的数量,进而确定选考班级内与学考班级内的学生人数。其次,统计基本信息。这包括每位学生的学号、性别、行政班级、选课情况、学科学习力、学科学习态度等信息,以及每位教师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工作态度、实际教学水平和每个教室的基本信息如编号、用途、可容纳人数、位置等,为分班提供基本依据。再次,设定分班限定规则。根据上文出现的两种分班方式,分班限定规则的设定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设置取向。第一种取向是保证班级之间的均衡化。如班级的男女比例、班级的整体学习力等各个方面都要大致相当。第二种取向需要设置具体分层规则。如分层比例、哪些限制规则优先、如何均衡层内班级之间差异性如此这类问题都需要在分班过程中通过数学算法进行设定。再次,预分班。根据前三步得到的信息可进行预分班,并在过程中调整设定的限制规则,使计算机分班程序不会发生冲突现象。最后,调整与查看结果。当分班完成后,可能还会出现诸如学生调班、班级人数微调等情况,因此,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而后给出最终分班结果。

4.如何排课

由于走班制排课要兼顾的因素较广,以往的51排课软件、水晶排课软件能够顾及的因素较为有限,且分层算法不够先进,难以完成走班制排课任务。因此,我们建议使用云校②排课,目前北京十一学校、21世纪国际学校、101中学等都在使用云校排课。它的具体排课步骤如下。第一,基础信息导入。这里包括学生的所在的班级情况,如语数外的班级、物理的班级、化学的班级等等,教师所教的学科以及班级、每周的课时数、周几不排课等,教室的编号、可容纳学生数、用途及功能等。第二,限制规则设定。如进行连堂排课、体育不在上午第一二节课等。第三,预排课。根据以上信息进行预排课,同时调整算法以及限制规则,避免各限制因素间的冲突。第四,自动排课。自动排课是在预排课完成以后,根据信息调整情况,计算机进行自动排课,并产生多种排课方案。第五,课表调整与查看结果。根据学校教学与管理实际,对计算机给出的排课方案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适的排课方案。

(二)教师怎样“教班”③

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建构符合走班制的教学方法论。教学方式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方法或技术,而是对教学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法和形式。[1]当然,它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这不仅涉及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关涉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2]因此,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分类不分层走班”与“学科内分层走班”两种不同的走班制分班模式,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机制也应该有所差异。

第一,分类不分层走班之教学机制构建。根据该种分班模式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深度应无明显差异,教学方式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还应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与探究的激情,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建设积极的学习心理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学科内容。

第二,学科内分层走班之教学机制建构。我们建议,这种情况下,教师实行“跟班走”模式,带完一届学生后再对教师的分配进行调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磨合中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能够给其他教师带A层或B层的机会,以减少教学时的心

理压力或失落感。其次,对于A层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力基本持平,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该学科的高阶能力。因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适当拓展与延伸,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为学生以后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对于B层学生来说,学科基础稍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牢固,还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难度,不断创造条件与氛围引领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三)学校怎么管班

“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3]有学者认为在走班制背景下,班级管理存在行政班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班班级管理功能狭隘、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班级管理出现缺位等问题。[4]因而,我们必须在认真研究走班分班、教班的机制基础上,构建科学化的班级管理体制,以促进走班制的顺畅实施。

第一,在学校及教师层面,建设“团队化”的班级管理模式。首先,班级平常事务管理如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活动开展等事务,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如定期开展德育主题会议或实践活动以及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等工作,依旧交由班主任负责,这时走班的学生要回归到行政班上。同时,设置专门的辅导员以配合班主任工作,他主要负责“空堂”④学生的纪律、作业等方面的管理。其次,教学班管理方面可以实行课堂纪律任课教师责任制、学业管理学分制和偶发事件首要责任制。即每位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负责,做好学生的纪律、出勤、作业等方面的管理事宜;学校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实行学分管理;针对偶发的事件,在弄清楚事情原委的前提下,如果责任人存在过错,则给与首要责任人适当的惩罚。[5]

第二,在学生层面,引导学生管理的自主化,构建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 “学生自治委员会”。该组织以“服务同学”为宗旨,是学生在走班过程中展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的主要基层民主形式。“自治委员会”主要功能与职责是负责走班过程中各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如上课、考试、实验等的考勤与监督,并将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同学组成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担任管理组长的角色,负责该小组成员走班上课时的考勤、作业发放、课堂纪律等事宜,同时,不同小组成员之间要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管理经验与学习心得。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走班学习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另一方面,同辈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约束,较易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走班学习氛围。

三、“走班”怎样:走班制的保障机制建构

走班制是在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迅速走红”,成为教育界的 “新宠儿”,但其各方面的构建还不够成熟。因此,亟需探寻科学化的保障机制来保障走班制在实践领域的顺利推行。

(一)学生如何准备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对待走班制的态度与具体应对措施直接影响走班制的实施效果,为保障走班制的高效化落实,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应对准备。首先,科学规划,慎重选科。学生必须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优势与兴趣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科学规划大学专业方向与未来工作走向的基础上,慎重选择“选考科目”,避免跟风选择或者拔高认识自己的优势科目,避免选科过程中的摇摆不定心理。其次,转变思想,快速适应。走班制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行政班教学,它的主要特征是“动起来”。因此,学生要接受并适应“动”的事实,包括同学间的“动”、教室的“动”、教师的“动”、课表的“动”,快速融入到走班制的学习氛围中。再次,加强交流,拓宽交往。走班制打破了固定行政班学生交往对象固定的弊端,让来自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做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扩大了学生的社交范围。而学习者也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交际圈,以便汲取学习经验,充实自身。同时,增进与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交往,沟通学科学习情况与参与班级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走班制情况下学生应做的准备。最后,自我负责,加强自律。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弊端。但在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规划性,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教师怎样应对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性力量,实施走班制后,我们认为,教师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要做出改变。第一,转变思想,科学认识走班制。明确走班制对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积极“拥抱”走班制。在学科内分层教学中,有两种教师分配情况,一种是学校硬性给每个班级分配教师,另一种是学生选择教师,为避免“没人选”的尴尬局面产

生,教师要放平心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用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情感以及自身的“正能量”来吸引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责任意识与管理意识,形成“我的课堂我负责”的专业精神。第二,指导选科,加强辅导。高中学生还不够成熟,很难全面的认识自己。因此,在学生选科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指导与建议,而在平常生活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关心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就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时给予疏导与帮助。第三,分层备课,因材施教。实施走班制的核心要义是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将备学生落到实处,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呈现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形式,布置切合学生学习基础的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分类别进行测验与评价。第四,加强交流,完善教法。到底该怎样进行走班制教学,很多教师都在摸索着前进,因此,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就显得迫切而必要,教师们通过交流与讨论能够分享教学心得,取长补短,以改进教学方法。

(三)学校作何转变

学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空间载体。学校有怎样的配合“思维”,走班制就有怎样的“走向”。因此,为确保走班制免于“流于形式”的厄运,学校至少要做出如下几方面的转变。首先,完善师资硬件,建构科学管理制度。施行走班制不仅会增加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还会为学校的教学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学校要“两手抓”,即在加大教师人才引进的同时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以满足走班制的需要。不仅如此,分班机制、“教班”制度、管班机制等也要根据走班制实施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性建构与灵活性调整。其次,制定选科与学生考核办法,设定合理的“升降”方案。即制定学生选科指导方法,并出台学生学业考核办法。每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业考核结果进行学科内的A、B层人员调整。再次,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构筑“交流型”教学文化。这不仅包括学校给予教师定期的教学指导,以及提供教师进行教学讨论以及管理咨询的平台与空间,促进学校内教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也包括提供教师外出学习、访谈、培训的机会,以更好地完善走班教学方法。最后,根据学生选科情况灵活走班,建设科学的分班与“教班”机制。首先,根据每门科目“选考”的人数来确定采取上文中哪种分班方式。其次,如果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性较大,则可采取学科内分层教学,此时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课后辅导也要分层次进行,反之,则可以只实行分类教学。

(四)家长怎么配合

家长这一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教育改革深入展开的重要推动力。保障走班制的顺利推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第一,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进行选科。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群体,最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优势,因此,家长要在科学分析孩子学科爱好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清晰的职业规划与选科指导以帮助孩子合理选科。第二,积极看待走班制,科学认识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免“拔高认识”孩子的能力。避免因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专业就业及发展情况,让孩子跟风选择“选考”科目,而不顾及孩子(学生)的真正兴趣、爱好与能力。第三,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与交际意识,鼓励孩子扩大沟通与交流范围。为使孩子更好地适应走班制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模式,家长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与准则。不仅如此,还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与自律精神,以使其在走班制背景下学习的 “游刃有余”。第四,增强家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给予孩子学习与心理辅导。到底孩子能不能够适应走班制,所选学科是否真正适合孩子等相关性问题,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校提供的反馈,积极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与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孩子学习与进步。

注释:

①从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六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三门纳入高考的组合有20种,即C36=20。

②“云校排课”是云校正式对外发布的第一款2C产品,它针对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的中小学校而设计,主要帮助学校解决排课工作复杂繁琐的痛点。云校排课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分层算法,支持在线自动排课。

③指“教学”。为了与上文的“分班”以及下文的“管班”对称,笔者暂且将其称为“教班”。

④这里的“空堂”指不上课的时候。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

[2]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2009,(1).

[3]赵敏.论班级管理的职能及其意义指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4]周常稳.普通高中走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

[5]黄文涛.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4).

(责任编辑:曾庆伟)

王 润/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先进/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选科走班制科目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