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戏曲的新常态:“互联网+”语境下彩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6-04-14赵海泉

大众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彩调广西互联网+

赵海泉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旧戏曲的新常态:“互联网+”语境下彩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赵海泉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彩调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构建“互联网+彩调”的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彩调;传承;发展

1 “互联网+”与旧戏曲的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是新兴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2.0,即大数据、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政用产学研”的知识创新思维之间共同演进,同时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有六大特征,分别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1]。在新的知识社会形态中,随着资源配置和信息传播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流变机制,传统的产业形态和业态边界逐步消解。如果说创新1.0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形态。[2]

旧戏曲的新常态是指:一方面彩调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艺术形式多样化和市场竞争同质化的强烈冲击,使得彩调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改革创新,探索新的传承机制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语境下的彩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即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方式、新媒体传播机制与民族艺术的演员、演出和观众之间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彩调艺术传承与发展生态。具言之,基于“互联网+”的彩调传承与发展就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彩调演员、演出和观众进行培训、推广和培育,以期形成新型传承形态和发展业态来解决彩调传统传承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2 彩调的渊源与发展概况

彩调起源于桂北,分布甚广,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3]彩调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要生存方式的非物质文化,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6年6月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彩调一般以二到三人进行表演,剧目多反映桂北当地农村生活、家庭伦理等内容,据相关统计,彩调共有传统剧目约500多出,传统剧本200多出,各种唱腔、曲牌、锣鼓牌400多个。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由地处边远的广西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也由此被正式定名为彩调剧。六十年代有《刘三姐》、《三朵小红花》等优秀剧目进京为中央领导表演,同时演职人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三朵小红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刘三姐》则四进中南海,为彩调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关注。之后又有《喜事》、《五子图》和《哪嗬咿嗬嗨》等优秀剧目连番上演,尤其是九十年代的《哪嗬咿嗬嗨》代表广西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这一时期的彩调赢得了众多荣誉,影响广泛,可谓是彩调传承与发展的辉煌时期。

而在21世纪,广西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纷纷解散,现在广西全区大型城市彩调剧团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三家,虽然广大农村还分布有各类彩调表演团体,但是专业队伍少之又少。并且这些彩调剧团都面临着知名度降低、传承人才缺乏、剧目题材老化和缺乏经费等困难,彩调这一曾近红遍全国、饮誉中外的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传承艰难、发展乏力的局面。

3 彩调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知名度降低

彩调剧不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戏剧节斩获众奖、影响广泛的盛况,更不再有六七十年代红遍全国、饮誉中外的辉煌。这是由于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彩调剧受到了众多的文化形式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广西戏曲文化市场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打破了彩调剧独步天下的局面,再加之未能在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新形势下做好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宣传力度不足,从而导致了知名度降低。

3.2传承人才缺乏

随着老一辈彩调艺术家淡出舞台,彩调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均陷入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彩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必须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技艺等为表现手法,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传承方式的特殊性正表明该传递链条的脆弱性,它很可能伴随着一群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3]二是由于人才选拔机制落后,彩调传承人才的选拔局限在桂北等彩调发源地或者仍然保持家族传承的方式,导致了人才选拔覆盖面窄化。

3.3剧目题材老化、表演程式僵化

彩调具有丰富多样的剧目,但是主要集中讲述农村生活、家庭伦理等题材故事,目前的彩调剧本仍然套用老故事、旧话题来做新表演,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对剧本创作进行创新,造成剧目题材老化。再就是表演程式僵化,纵观各地方性剧种,无不以博取众长、融合创新求得生存,虽然彩调表演程式丰富多样,但尚未能不断借鉴其他剧种之长和蕴含时代意味的表演手法来保持自身的活力。

3.4观众老龄化、影响局限化

彩调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少有青年人看彩调,出现了观众老龄化和断层的现象。影响局限化主要是从方言区位来看,彩调主要集中在桂林、柳州、河池等桂柳话通行地区,其他方言区鲜有传播;从城乡区位来看,无论是影碟市场还是表演剧场都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城市难觅踪迹。

3.5启动资金短缺、运营资金链断裂

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改革转型的当下,彩调剧团在缺少剧目创作的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再难单单依靠政府资金全力支持,面临“失宠”、“断奶”的困境;一些剧团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创新能力,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发展难以为继。

4 基于“互联网+”视角彩调的传承与发展

4.1文化宣传、品牌推广

“互联网+”语境下对彩调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彩调传承和发展相融合的机制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包罗万象、融汇创新的平台特性,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彩调文化的剧本故事、表演形式艺术内涵,开创互联网剧场的新型表演模式,从而深度展现出彩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平台传播机制的个性化、小众化,有针对性的推广彩调文化,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大众化、特色化,打造独具魅力的彩调品牌。

4.2创新彩调传承方式、重建人才培养机制

“互联网+”时代下的彩调艺术传承是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分析技术对彩调剧目剧本、表演程式进行分析,对其声音、技艺进行数据化整合,在建立彩调传承专业化数据库的同时大力应用推广移动互联网终端教学模式,从而突破传统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延长传递链条、增强传承生命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拓展视野,彩调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彩调传承人才选拔应当要有国际意识,可以尝试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生;其次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彩调走向世界的译介功能,通过各类终端平台有效衔接彩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4.3剧本创意、程式创新

“互联网+”语境下彩调传承与发展具有非线性叙事逻辑特征,彩调在非线性传播过程间断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形成了关于彩调剧本创意和表演程式的新型反馈机制,受众对剧本和程式呈现出散点反馈形态,对剧本和程式的建议和要求也通过不同视角渗透到彩调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在大众传播推动下,随着通俗艺术与精致艺术边界的日渐模糊,观众对彩调的需求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表演程式和故事,这就倒逼彩调创作者和表演者依据观众要求对剧本和程式进一步创新升级。

4.4培育观众、引领时尚

彩调培育观众和引领时尚的关键在于彩调这一传统演艺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过程中,交互式体验对观众所产生的切身感受与自我认知。观众老龄化和影响局限化的根源在于传统发展模式对内未能包装好自身、对外未能培育好观众。鉴于此,各彩调经营单位不仅要借助互联网建立以宣传推广为主导的公众平台,还要根据互联网信息传播碎片化、交互性的特点建立关于彩调艺术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此有效连接剧本和观众,并形成剧本和观众交互影响、彩调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市场拓展模式。

4.5融资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普惠的艺术融资模式,是“互联网+”时代艺术金融领域的典型模式,是艺术金融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转型、优化艺术资本市场和丰富创业融资模式。对于彩调剧团而言,众筹就是剧团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其剧目、剧本,以期博取特定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和支持,从而运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募集资金的新型艺术融资形式。在当下彩调剧团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资金逐步抽离,彩调剧团难以通过传统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众筹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融资模式。

“互联网+”语境下彩调市场化运作不再是传统单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彩调“上线”做一个彩调网页或者将彩调上传到视频网站等互联互通的网络化,而是要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作用,深度整合传统商业类型,连接各种商业渠道,连接彩调剧本、演出和观众链条。从而在剧本创作、程式制定和剧场选择等各个环节与观众全方位互动,吸取来自市场的创意和资金,保证剧目、表演运作创意链和资金链持续性。

5 总结

彩调作为广西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其传承与发展同广西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紧密相关。在彩调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科学的认识其传承与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当下语境的解决方案关乎彩调未来的兴衰存亡。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内涵的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语境下互联网与彩调传承与发展的融合问题,不仅仅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更是将其作为融合传统行业的发展平台,深入大众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性机理探索旧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新常态。

基于“互联网+”视角对“互联网+彩调”这一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索深度连接了彩调创作者、剧本和观众,并秉承既尊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既有的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又符合新时期文化市场的交流语境和商业逻辑的原则,结合“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机制和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理念,从彩调传承结构、发展链条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彩调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彩调这一独具特色的广西优秀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弘扬与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1]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45-63.

[2] 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53-60.

[3] 周鹏程.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策略[J].中国市场,2012(13):34-35.

New normal for Caidiao: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idiao by the “Internet+” context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Guangxi outstanding drama, Caidiao falls into a corner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now. “Internet+” links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le integrates the products, markets, user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reconstructs its business forms and formats. It'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a new way and construct a new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odel—“Internet+ Caidiao” for Caidiao by the “Internet+” context for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of GuangXi.

Internet+; Caidiao; inheritance; develop

J90-4;G642

A

1008-1151(2016)03-0142-03

2016-02-12

赵海泉(1992-),男,广西全州人,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彩调广西互联网+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广西尼的呀
娃娃彩调扬名声
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