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石刻医学文献述略

2016-04-14周祖亮黄建钊

大众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碑记养气石刻

周祖亮 黄建钊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广西石刻医学文献述略

周祖亮 黄建钊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广西石刻文献中,现存5则记录医方、医事内容的石刻医学文献。这些石刻医学文献具有较大的文献学价值,从中可以窥测广西地区的养生文化、疾病历史以及中医先驱者的责任担当。

石刻文献;广西石刻;地方医学文献

石刻文献是以石质作为书写材料的语言信息资料,或称为“碑刻文献”。在现存各种古代石刻文献中,就包含了不少医学文献,如河南洛阳龙门山《都邑师道兴造像记并治疾方》、陕西耀州药王山选刻的孙思邈医药著作(包括《千金宝要》与《孙真人海上方》《福寿论》《风药论》等)都是著名的石刻医学文献。广西地区多奇山秀水,石刻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杜海军先生《广西石刻总集辑校》(2014)、《桂林石刻总集辑校》(2013)对此有详细收录[1]。在这些石刻文献中也分布了一些石刻医学资料,包括医方、针灸、养生、医事等内容。黄瑾明(1980)、覃保霖(1985、1987)、史常永(1996)、李珂(2013)、赵冠群(1996)等学者曾对古代及民国期间的广西石刻医学文献作过考证与论述。为了使学界更清晰地了解与利用这批资料,笔者对民国之前广西地区所见的石刻医学文献进行系统搜集,略加辨正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管窥广西地方医学的历史经纬。

1 广西石刻医学文献概貌

根据笔者对广西石刻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石刻医学文献现存 5种,主要包括医方药文、医学事记,另外还有 3种石刻医学文献仅存篇目,以及少量与医学内容相关的石刻题字。这些文献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有桂林南溪山《养气汤方》、桂林伏波山《傅伦还珠洞题诗并序》、桂林叠彩山《刘大任收埋棺柩碑记》和《崇华医学会碑记》,以及桂林出土的石碑《新建痘神庙碑记》等。

1.1 《养气汤方》

该则医方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吕渭刻写,现存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属于摩崖石刻。全篇共16行,计195字,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式、服用方法及疗效等内容。全文如下①:

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

□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肆两);甘草(炙,秤壹两);□黄(汤洗,浸壹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贰两)。

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每服壹大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刘君锡以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数年,竟免岚瘴之患。后还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远曰: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矣。”

宣和四年上巳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晋江吕渭记。

从上述石刻文字可知,《养气汤方》出自《广南摄生论》一书。从书名来看,《广南摄生论》当属养生学著作。该书之名尚见于明代《文渊阁书目》《绿竹堂书目》等书目文献,此后便淹没无闻,成为佚书。“养气汤方”虽然命名曰“汤”,但是根据其炮制与服用方法,属于“散”剂。由于碑文残毁,“□附子”“□黄”两味药物各残前面一字,学术界对此作了补正。黄谨明等先生认为,医方中“□黄”当为“地黄”,具有清热养阴的作用[2]。史常永先生考证,该方的主要功用是推陈致新,行气活血,两味残损药物名称分别是“香附子”与“姜黄”,这些药物对于中老年养生具有较好功效[3]。李珂先生指出,现存宋代两部方书亦载有类似方剂,即张锐《鸡峰普济方》的“养气汤”、王璆《是斋百一选方》的“不老汤”,两首医方内容与石刻“养气汤方”的二、三段文字基本相同;而根据“养气汤”与“不老汤”,可以明确石刻“养气汤方”的“□附子”“□黄”正是“香附子”与“姜黄”,与史常永的考证结果一致[4]。

1.2 《傅伦还珠洞题诗并序》

该诗序刻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傅伦题写,现存于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属于摩崖石刻。全篇共 7行,计 154字,主要叙述汉代马援率军征战交趾(今越南)后,用薏苡仁治愈军吏瘴疫,并将薏苡带回中原地区,被人诬陷成私带珍珠;广西地方官吏傅伦有感于此,特赋诗以抒情怀。全文如下:

昔汉光武伏波将军马援椒房之亲征交趾,时士军多染疾病,以薏苡救解,全其性命,食者带归,人以为珍珠,谵言傍伤私载珍珠之物。上以为然,命使者按之,果薏苡也,不问。援将薏苡投之于石岩中,相传还珠,岂不谬哉!予遊(游)于此,敬录一绝,以为诬枉之论耳。

铜柱高标震远夷,班师驻节桂林时。谵言重载珎(珍)珠事,尚惹骚人不了诗。

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十七日,钦差镇守广西都知监太监傅伦拜书。

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初年,马援率军征战交趾,因毒气熏蒸,军吏多患瘴疫;马援用薏苡仁治疗瘴疾,获得奇效,拟将薏苡随军队带回中原地区,进行种植推广,不料遭受权贵诬陷而蒙冤。该篇碑文表达了对汉将马援坚贞气节的敬仰与受诬蒙冤之事的愤慨。

1.3 《新建痘神庙碑记》

该碑记刻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1999年桂林市中心广场的古城墙遗址出土,现存于桂林市桂海碑林。碑石下部残断,全篇共14行,现存361字(少数文字残泐不清),主要叙述痘疮(天花)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以及在桂林建立痘神庙的缘由和意义。全文如下:

新建痘神庙碑记

众姓虔诚乐助,临桂县正堂王门甘氏喜助银壹两,□□□壹两,王□□□□,□日谦伍钱,吴承礼壹两,□天文壹两,葛□□□□,□□白□□□,陈六书伍钱,陈云□壹两,殷之鉴伍□,吴瑞星叁钱,吴□

痘疮(天花)是一种恶性传染性疾病。虽然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已有关于痘疮病理的明确记载,但是直至清代,该病依然属于恶疾。关于痘神,据传是唐武则天时代的官员张健。桂林民众在城隍殿旁边建立痘神庙,以祈痘神保佑一方平安,免遭痘疮的肆虐。

1.4 《刘大任收埋棺柩碑记》

该碑记刻于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现存于桂林叠彩山木龙洞,属于摩崖石刻。全篇共6行,计132字,主要叙述桂林府医务人员刘大任收埋暴露朽烂的 100余具棺柩,并进行编号,以方便亡者亲人寻访。全文如下:

桂林府医学军功二次加一级刘大任叩化收埋木龙洞内暴露朽烂棺木,计柒拾棺,并虞山庙老西门外等处,共收埋壹百棺。曾经编号登簿,尚有亲觅寻者,请到藩司东辕门前刘医学家便是。同仁姓名列于后:

州正堂署临桂县事加三级骆为香、按察司司厅谢明远、候补州左堂楷、候补儒学正堂杨茂、客商刘庭玉。

雍正十年三月日勒石。

桂林府医务人员刘大任主持收埋暴露在外或朽烂 100具棺柩,体现了地方官员对民间丧葬事务的关怀,具有一定的医学意义。如果任由亡人棺柩暴露、朽烂,既是对死者的不敬重,又容易造成疾疫传播。但是该碑记末尾的勒石所署时间为“雍正十年三月日”,缺少具体日期,由此可以断定“日”字前脱落表示日期的数字。

1.5 《崇华医学会碑记》

该碑记刻于清宣统三年(1911),吴仲复撰写,现存于桂林叠彩山风洞北口东侧,属于摩崖石刻。全篇共15行,计282字,主要叙述成立崇华医学会的缘由,介绍学会成员等。全文如下:

崇华医学会碑记

宜州吴仲复撰文:

中华,黄帝裔也。《内经》,黄帝言也。后世子若孙,宜如何保存,如何研究?乃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先哲先达,尠(鲜)若辰星。秦汉代兴,诊胜方胜;道经日午,华公继起,更能阐发俞跗衣钵心传,深造灵枢经水奥旨。志切匡汉,杀身成仁,至心至德,为来世宗。宋室迂儒,目为小道,愈趋愈下,日见凌夷。我辈既属同派,复为操觚,慨世道而日非,伤斯文之将丧,急起直追,组织成会,名曰“崇华”。典产业以作基本,借他山以成攻错。谓保存其裔也可,谓研究其经也亦可。爰弁诸端。

赞成员:阳子璲、李容轩、张觐南、陈芝丸,王守如。会员:董植生、陈蔼六、熊静和、宁少松、刘心如、刘赓南、李雨亭、莫肇唐、秦善甫、谭贻谋、熊希轩、宁正方、黎旭东、刘剑城、毛荣祖、秦舜友。发起会员:刘绍香、房炤珊、吴仲复。

宣统三年七月初一立。

该篇碑记从阐述中华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入手,介绍古代名医俞跗、华佗的精湛医术与医德,以及华佗杀身成仁的事迹,说明建立崇华医学会的缘由,表达继承与弘扬祖国医学的意向。赵冠群先生指出,崇华医学会是广西地区成立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该碑记为研究近代广西中医史、中医学会史提供了珍贵资料[5]。

除了以上 5篇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献外,广西地区还有 3篇石刻医学文献仅存篇目,分别是桂林刘仙岩宋代《针灸方》残石、邕州(南宁)宣化厅宋代范旻所刻的《疗病方书》、桂州(桂林)馆驿宋代陈尧叟所刻的《集验方》。宋太宗年间(976-997),邕州知州兼水陆转运使范旻下令禁止民众过度祭祀鬼神,并用自己俸禄买药给患者治病,同时在邕州宣化县石壁刻《疗病方书》,以感化当地百姓。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大力倡导与推广医药,深入民间搜集治病验方,整理编成《集验方》,并雇请石匠刻石碑竖于桂州(今桂林)驿站,供百姓抄录治病。《宋史·陈尧叟传》载:“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另外,广西永福县百寿岩也存有宋代至清代的“寿”“福”“宁寿”等石刻题字与少量养生诗文,蕴含了当地民众祈求人生圆满、多福多寿的美好追求与愿望[6]。

除此之外,桂林还存有两篇与医学内容相关的石刻文献。一是道教文献(南宋)《佘先生论金液还丹歌决》,主要论及元气、丹药、养生等内容,如“精气混合结成形,状如鸡子为祖宗”;“丹药惟务求铅汞,□□兔髓与鸟肝。甘露降时铅汞结,一时辰内管丹圆”;“金丹三五一都功,运行加减都明了”;“服了金丹永不死,运行万遍用璇机。神水通流千度足,血变白膏透骨肌”等。二是政论文献(南宋)《龙图梅公瘴说》,它借北宋思想家梅挚的“五瘴说”(即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抨击当时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

2 广西石刻医学文献的价值

广西各种石刻医学文献的形成时代距今或远或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从中可以窥测到广西地方医学面貌与历史经纬,主要包括历史悠久的养生文化、瘴疫盛行的地方疾病历史、中医先驱的责任担当三个方面。

2.1 历史悠久的养生文化

我国系统的养生文献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如马王堆帛书《养生方》等。此后这类文献在各个时期均有流传,数量非常丰富。刻石于北宋时期的《养气汤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石刻医学文献,主要用于祛病健身、养生延年,说明广西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目前,广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养生环境与资源,既包括养生环境、长寿食品等物质文化资源,又有养生文献、养生文化、敬老风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近年来,长寿养生文化已成为广西的特色文化之一和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名扬海内外。至2016年1月,广西已拥有巴马、东兴、永福、上林、金秀、东兰、扶绥、容县、岑溪、昭平、凌云、蒙山、凤山、天等、天娥、富川、大新、恭城、马山、大化、龙州、钟山、阳朔、宜州、象州等25个“中国长寿之乡”的县市,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桂林石刻文献《养气汤方》的留存与流传,与广西浓厚的养生长寿文化、独特的养生环境完全相符合。

2.2 瘴疫盛行的地方疾病史

在《养气汤方》中,记载了古代岭南地区常见的“岚瘴之患”,即瘴疠。岭南地区因气候潮湿、暑热蒸郁,瘴疠流行,形成了以痧、瘴、蛊、毒为代表的地方性疾病。(唐)刘恂《岭表异录·卷上》:“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专载“瘴地”“瘴”两节,曰:“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病疟,谓之冷瘴。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沉沉,无昼无夜,如卧灰火,谓之热瘴。最重者,一病则失音,莫知所以然,谓之痖瘴。冷瘴未必死,热瘴久必死,痖瘴治得其道,间亦可生。冷瘴以疟治,热瘴以伤寒治,痖瘴以失音伤寒洽,虽未可收十全之功,往往愈者过半。治瘴不可纯用中州伤寒之药,苟徒见其热甚,而以朴硝、大黄之类下之,苟所禀怯弱,立见倾危。”中原地区民众来到岭南后,因水土不服、饮食起居失调常患此疾,而定期服用养气汤方及其他方药,可以免遭瘴疾危害。石刻文献《傅伦还珠洞题诗并序》记载马援用薏苡治疗军队官兵的瘴疫,效果良好,为后世的临床医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3 中医先驱的责任担当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期间,随着西医东渐和“西化”思潮的冲击,中医发展遭遇空前危机。石刻文献《崇华医学会碑记》说明了崇华医学会成立的缘由,反映了广西医学先贤在国家危难、中医式微之时,挺身而出的历史担当。崇华医学会成立于1911年,它是我国近现代较早成立的中医职业团体,在地方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后,广西各地相继成立医药社团,如1932年兴业县就成立了县立医学研究社[7]。民国期间,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民众要求,成立中医教育机构。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新桂系(1926~1949)治理广西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和发展中医,如将中医教育纳入政府卫生发展规划和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创办和扶持中医学校,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8]。1934年3月,广西省政府创办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这是广西最早的省立公办中医教育科研机构,开创了广西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先河。1934年9月和1936年冬,广西省立梧州医药研究所和桂林医药研究所相继成立。1941年秋,这 3所省立医药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这些中医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曾在1937~1940年间就读于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

3 结语

石刻医学文献保存了大量方药和医学史事,丰富了古代医学文献的类型与内容,具有特殊价值。对于这类文献,可以进行文献整理、方药研究、医学图经研究、医家研究、医史研究等多专题研究。虽然我国石刻医学文献数量较多,但是存在分布范围广且零散、时间跨度大、方药文献的原创性内容不多、收集难度较大等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广西石刻医学文献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是古代广西地方医学文献的组成部分与医学文化的缩影,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连同其他地区的古代石刻医学文献,值得医学文献、医学史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附注:

①本文所引碑文材料,按惯例使用了以下符号:( ),表示前一字是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本字、通行字和正字;□,表示无法释出和辨识的残缺字,一“□”表示一字;,表示碑文残损,残缺字数无法确定。

[1] 杜海军.桂林石刻总集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5-126, 532,868-869,881-882,1258-259.

[2] 黄瑾明,汤年光.桂林石刻“养气汤方”考[J].广西中医药, 1980,3(2):28-29.

[3] 史常永.桂林石刻养气汤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9-10.

[4] 李珂.桂林石刻药方“养气汤方”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47(7):80-82.

[5] 赵冠群.桂林风洞《崇华医学会碑记》初探[J].桂林医学杂志,1996,12(4):377-379.

[6] 黄南津,黄流琪.永福石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1,7,23.

[7] 周祖亮,戴铭.民国时期广西兴业县卫生史考察[J].广西中医药,2009,32(2):44-46.

[8] 张璐砾,戴铭.论广西新桂系时期的公办中医教育[J].中华医史杂志,2007,37(3):152-156.

Study on Guangxi stone medical manuscripts

There are five stone medical manuscripts in Guangxi province before the middle 20th century. These stone medical manuscripts include three aspects of manuscripts value: culture of health, disease histor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bearing of Chinese medicine people.

stone manuscripts; Guangxi stone manuscripts; local medical manuscripts

R2-5

A

1008-1151(2016)09-0104-04

2016-08-12

2014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桂教人〔2014〕39号);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西石刻医学文献搜集与整理”(201510600063)。

周祖亮(1974-),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史文献、医药词汇;黄建钊(1995-),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定向班)学生。

猜你喜欢

碑记养气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