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栏式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研究

2016-04-14钟云燕

大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干栏建筑

钟云燕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干栏式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研究

钟云燕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干栏式建筑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山区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干栏建筑的“挑”、“架”、“叠”、“透”等四个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干栏建筑今后的发展,提出应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干栏居住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于一体。

干栏建筑;特点;发展

中国民间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建筑的多样化首先是由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决定;其次,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是相关的因素。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住宅。在中国崎岖的山林中、大小坝子上,有一种傍山临溪、用竹木材建造的住宅,它下部落空,随地势自然错落,通常称之为“干栏”。干栏式建筑是用木料(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一种住宅形式。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西南地区,如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根据这里的自然条件,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楼屋形式,采用悬挑、吊脚、透空、廊台等处理手法,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楼屋形式。

1 干栏式建筑的出挑

“挑”,即出挑,为了争取更大的空间而采取的一种形式。许多村屋都采取层层出挑的构造,这一方面从外观上有下收上放的张扬伸延感,另一方面在内部争取到更大的空间。悬挑形式有层层出挑或单层出挑,也有两面出挑或四面出挑。其出挑方式使下雨时檐上落水抛得很远,利于保护墙脚,同时还可以利用层层出檐下的空间晾晒衣服和谷物。这也是顺应山区适合建筑用地较少的缘故,采取了占天不占地的建筑方式。有的楼屋还巧妙地出挑于水面之上,楼上住人,楼下养鱼。这些都是有效利用自然的方式,以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协调。

1.1 挑廊

挑廊一般由穿斗式木构架的二、三层横梁出挑悬臂,上下悬臂端都贯以悬空木柱铺设楼面和栏杆,扩大了户外空间。有过廊、前廊、后廊等,是一个半室外的空间,使空间向外延伸,增加了空间使用面积。房屋四周的檐柱到楼层处均伸出“挑手”,铺上木板,安装栏杆作走廊,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1.2 挑柜

挑柜是为了更多地争取有效空间,充分利用墙面而又不占用室内面积的固定家具做法,与建筑连在一起,建房时同时制作。这种作法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丰富了建筑的外观。

1.3 挑台

挑台俗称晒排,多用竹材建造。一般在房屋的正门前或偏侧,以柱支撑,用竹木搭一晒台,设矮栏或无栏,供日常晾晒衣物、农作物和休息纳凉之用。出挑卧台是在楼层出挑的基础上,在窗栏高度再挑一通长台板,外檐设栅窗,出挑台板主要用于夏日坐卧纳凉等用。

此外还有挑檐,山墙伸出挡雨披檐,房屋四面设置腰檐是常见的处理手法。有些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挑檐,用以增加檐下使用空间,从而形成宽敞的前廊,便于小憩。腰檐是从横梁下挑出悬臂,上置檀桷盖瓦形成披檐,以保护梁枋、梁柱、节点、楼板端头和其他构件不被腐蚀,也起遮阳降温作用。

2 干栏式建筑的架高

“架”不言而喻,就是干栏式建筑层层架高。干栏式建筑很少单层,一般至少2~3层,多则4~5层,魏峨挺拔。如侗寨的鼓楼,最高的是从江县的高千寨鼓楼,有15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干栏式建筑以木竖柱架成离地面几尺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一般分上、下层及阁楼三部分。楼底架空有利于在泛洪期的雨水疏溢,人住楼上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防潮作用,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人畜生活十分方便,结构合理、适用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干栏式楼房共同特点是底部架空,根据架空的高度和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样式:

2.1 全干栏式

全干栏式是指离地而建的建筑,全干栏式楼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坡度起伏较大,建筑为楼阁形式,顺山依势而成,不作过多填挖,全干栏式楼底部全部悬空,房屋主体部分置于底架上面,空间特点是上实下虚。楼柱是支撑楼房的基础,柱子以粗直为宜,一般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木,而围墙和门窗用木、竹制作,既节约了成本,又便于房屋以后的维修。

2.2 半干栏式

半干栏式也称为“吊脚楼”、“半边楼”,它是干栏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半干栏式多见于丘陵、半山区,底层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这种类型的建筑较为灵活和自由,适合在复杂多变且多为斜坡的地貌上建立,如贵州、广西山区较为典型,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就地取材以石作为干栏木柱下的石础,保护立柱防止地面潮湿和虫蚁对木柱的侵蚀,建筑物与环境和谐统一。

2.3 平地式

平地式多见于平原地区,是村、镇街道上的主要木楼形式样。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房屋抬起,用木柱支撑。室内地面铺木板,距离地面仅0.3~0.4m左右,下部不能利用,只起通风防潮的作用。

3 干栏式建筑的重叠

“叠”,即依山而建,使村寨呈层层叠叠的印象。屋顶错落有致,似波浪起伏,富有韵律感。

3.1 整个村寨的总体重叠

一般干栏式建筑都依山傍水,层叠而上,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良好。在不同的等高线上,建筑高低错落,层次各异。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望去,既雄伟又壮观。在贵州著名的“千户苗寨”——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鳞次栉比,与花木共掩映,极具观赏价值。

3.2 屋顶、屋檐的重叠

干栏式建筑的屋顶任其自然交错重叠形成其独特的风貌。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结构中常采用叠顶作法,使外部造型富于变化。侗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等不同类型。层数均为单数,三、五、七、九层不等,有的还高达十几层。飞阁重檐,巍峨屹立,十分壮观。

3.3 错层房屋的重叠

楼房为了顺应山势坡度,底层的贴山一面用挡土墙,使楼层从背面直接出入室外,形成正面看三层,背面看两层的贴山建筑。有的楼房按地形层层后缩,屋顶错落有致,造型重叠多变,与环境融为一体。

4 干栏式建筑的通透

“透”,即通透开旷。由于大量使用通透的材料,透光、通风良好,加上各种的木格门窗挑檐、斗拱的运用,玲珑剔透的感觉由此而生。由于山区湿度大,底楼用木柱、石柱架空。房屋架空离开地面,空气可随架空层自由流通,住在用木头和竹子建造的房子里,楼下面是悬空的,八面来风,均可从脚下吹过,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住房干爽、透气。门窗、楼板也是通透的,楼房墙体以木材(竹材)为主,以木板、竹篱笆、竹席编织或草拌泥糊作墙壁,通风散热极好。干栏式民居中设置宽敞的前廊,前廊大量也采用空透的装修构件。傣族的竹楼、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楞房、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无不是就地取材,对于各民族而言,就地取材是建筑民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傣家的竹楼,是壮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竹楼一般为两层,独立成院,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或矮墙为院墙。这种“干栏”式的建筑,除柱子、楼架用坚硬的原木外,楼板、墙壁均用竹子直剖压平而成,屋顶用“草排”覆盖。虽然仅在外室开一小窗,但凉风均能从竹壁隙中透入,因而即使酷热的夏天,也有十分凉爽惬意之感。门窗是可拆型门窗,便于灵活组织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建筑通风、采光等。木结构的优势是可灵活组织空间,易于维修,“墙倒屋不倒”是其优势。干栏式建筑由于木结构的灵活性,板墙不受荷载,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变动板墙位置以满足使用,合并成大空间或划分为若干小空间,如果构件损坏可以随时更换而不影响整个结构。

5 干栏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建筑蕴涵着地域本身人文自然和人造环境的建筑特点,是一个地区长期生活积淀的建筑文化传统。了解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干栏式建筑,不固守传统的建筑模式,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山地城市中吸取传统干栏式建筑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保持干栏式建筑中使房屋与地形巧妙结合的构建方式。

5.1 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干栏建筑也发生了转变,建筑材料方面由木石、竹子向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变化,通过运用新的材料、新结构和新的技术,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中建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现代地方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传统建筑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建造干栏,汲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使干栏式建筑更加稳固。在居住环境方面,传统的干栏建筑设施不足,缺少卫生设备,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把干栏建筑的空间加以改造,扬弃不合理因素,比如并实行人畜分居、厨房与主房分离,使建筑结构布局趋向合理和完善,提高居住的适宜性和舒适性。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保持干栏式建筑的传统和文化的延续。

5.2 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旅游业

为避免建筑群落遭受破坏,需要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政府还应拨放专款,重视建筑群落的维修。筹集资金需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依靠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规划必须有群众参与,居民是建筑的主人和使用者,亦是建设者,因此居民参与规划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重视居民在建筑保护中的态度和作用,引导居民修建、修缮干栏建筑,使干栏建筑的保护立于主动。

把干栏式建筑群落开辟为旅游景点,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宣传当地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干栏式建筑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地域文化是吸引研究学者和游客前来旅游和考察的主要原亮点,对建筑群的整体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尽可能不失原有特色,保持原来的格局和整体风貌。不只是从建筑本体的微观方面,而且从聚落整体构成的宏观方面;不只是从形态美方面,而且从逻辑方法方面,去加深研究,从而丰富干栏式建筑的建设和旅游建设手段。只有基于对干栏式建筑形式、功能关系和文化观念的深刻理解,才能合理地对其加以保护、改造和发展。

6 结语

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统民居,是各族百姓在与大自然长期打交道、反复磨合中,创造出来的最佳建筑形式。南方潮湿,山区的土地不平整,树木很多,蛇蝎出没,这些条件促成了干栏式建筑的产生。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山区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挑、架、叠、透是其四个主要特点。干栏式建筑又有各民族的独特风格,傣家竹楼造型轻巧、飘逸,它们色彩淡雅,隐藏于浓绿之中,幽静宜人;侗族的杉木青瓦,屋檐重叠,鳞次节比的吊脚木楼、鼓楼、风雨桥、亭廊相连,浑为一体。各民族在土地上繁衍生息,按照自身的生产、生活模式发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山地河谷,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山地建筑文化。总之干栏式建筑犹如一组有生命力的植物群落,自然而成,对自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地域建筑,无不显示出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

[1] 陈丽琴.黑衣壮干栏建筑的生态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7-11.

[2] 李祁,张伟.浅析黔渝地区土家族、苗族干栏民居对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2):317-321.

The art of stilt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he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adapted environment, which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ous areas and strong national featur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namely "tiao" (supported log),"jia" (built on stilts), "die" (overlap) and "tou" (pass through),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a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ulture should be blended with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U-8

Α

1008-1151(2016)06-0113-03

2016-05-10

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地域针对性办学特色的改革与研究”(2016JGY54);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应用研究”(KY2015YB202)。

钟云燕(1973-),女,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干栏建筑
黑衣壮干栏民居题材水墨文化及教育价值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