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的教育自觉及其养成

2016-04-14赵冬冬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育教师

● 赵冬冬

论教师的教育自觉及其养成

● 赵冬冬

教师的教育自觉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生存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的认知而产生觉知自我的意识,在思想、实践等层面主动追求卓越创新、追寻教育真谛,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与自我价值的教育品质。其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自觉和教师专业自觉。就价值而言,教师的教育自觉使教师群体自觉做到教育思想自觉、教育实践自觉和教育创生自觉。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内在与外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需要教师自身主动提升,以及入职学校和教育部门等综合性力量的帮辅。

教师;教育自觉;教师职业;教师专业

陈桂生先生曾言道:“教育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参与教育活动的自觉”[1],在中国教育语境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代表,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育人成长成才的文化重任,职业与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对于自身及其教育事业生成根植于心的自觉意识。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聚焦点在于教师如何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道德品性,而关涉教师在觉知自我的基础上,明晰“教师是谁”与“教师何为”的教师“教育自觉”却面临被“冷落”的境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作为“教育人”最基本的精神涵养的忽视。因此,本文围绕教师的教育自觉基本意蕴的讨论,从价值层面论证教师的教育自觉之于教师成长的教育意义,继而提出相应的养成之法,以期为教师走向自觉的教育生活提供理论参鉴。

一、教师的教育自觉意蕴析解

“自觉”是多见诸于哲学方面的词汇,中外文化领域有诸多关于人的“自觉”的阐释。《辞海》中对于“自觉”的释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自己有所觉察。二是同‘自发’相对,指人们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这是人们有计划的、有远大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人们一般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觉”意涵的释义为“自己感觉到,有所认识而觉悟”[3],简言之,即对自我有思想层面的觉知和体悟。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实际上就是人的“自觉”和“自我意识”的有效结合,将“自觉”视为人对自身从形体到精神整全的认知;黑格尔注重人的“自我意识”,并推定“自我意识仅仅是这样一个静态的同语反复:‘我是我’”[4],认为人是“自觉”的,能够自觉思考自我的存在意义,在反思自我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中调整自身存于世间的行为;与之相似,休谟关注人的“自我”概念,在论及人性时说道:“如果把自我这个概念去掉,那就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你,你也就完全死气沉沉、麻木不仁了”[5],在休谟的哲学理论中,人觉知自我的自觉意识升华了人性的真实。显然,中外文化领域主要围绕人的“自我意识”与“自觉”的关系来讨论“自觉”之于人自身的意蕴,强调人对自我的省察与觉知。聚焦教育领域教育者“自觉”的探究,则表现在教育者处理个体与教育工作关系之中养成的自觉意识,换言之即“教育自觉”。

教育自觉是常谈常新而又释义纷呈、缺少统合性定义的教育词汇,乃是衍生名词,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及的文化自觉的影响而产生。有学者认为“所谓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6];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自觉就是一个人对教育或者对育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觉悟和自我行动”[7];与此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教育自觉是指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8]。由此可见,教育自觉是教育者可贵的精神追求,它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探究意识、全局教育视野,以及对教育事业主动求索的热忱情怀。基于现有论析,聚焦到微观教育领域的教师层面,教师的教育自觉可界定为教师的教育自觉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生存环境以及教育主客体认知而产生觉知自我教育意识,在思想、实践等层面主动追求卓越创新、追寻教育真谛,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与自我价值的教育品质。

教师承担知识在“教师—教材(教辅)—学生”之间传递的教育责任,教师的教育自觉显现出师者的学识专业性与行为示范性。从学理层面探究,教师的教育自觉源自于“教育自觉”理论,以教师觉知自我的意识为内核,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自觉和教师专业自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职业自觉即明确“教师是谁”。“教师是谁”是教育领域一直在寻觅探究的哲学命题,其“着眼于未来的对以往教师形象的反思,并试图建立起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教师理想形象”[9]。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前进路上的领路人、学习上的精神导师、生活上无私的引导者,这些溢美之词是否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将“教师是谁”完整地诠释出来?结论不得而知。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承担特殊的育人责任,能否实现教育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是评断教师个体教育品质的标尺。因此,教师在入职从教时当自觉思考:作为教师,在个人与专业层面,应该怎样理解“教师”称谓、教师职业、教学目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言:“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到本位”[10],教育现场的教师群体唯有明确“教师是谁”及“是谁”背后涵括的责任担当,才能理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自觉即明确“教师何为”。学校教育不是教师面向家长的表演,而是育人成长成才的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实践活动,教师行为理当符合教师专业要求,在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情怀、管理方式、个人品格、外形气质等方面体现教师专业的独特性。“教师何为”并非每个教师都能真正认识到位,育人使命的完成需要教师自觉考量面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对于教育行为的结果自觉做出预判性评估,为实现教育成果的最优化创造潜在的可能。

二、教师的教育自觉价值诠释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群体对于教育事业的信念,以及心理意愿的接受,教师的主动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11],唯其具备主动献身教育的自觉意识才有可能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直接行动者,教师群体在教育自觉意识的驱使下能够自觉做到教育思想自觉、教育实践自觉和教育创生自觉,从思想到行为,助推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一)教育思想自觉:在“爱生”与“反思”中塑就师者的精神涵养

教育思想自觉指教师从思想上感知教育真谛,明确主体“我”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在思想层面应有怎样的准备与坚守。在教育思想自觉的驱使下,教师能够实现与学生的共生互动,在互动交往中,自觉关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自觉反思自己的工作,形成“爱生”与“反思”交相融通的教育意识。从人类学的层面分析,人作为自然界具备意识与情感的特殊物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施予爱与接受爱的情感意愿,教师自身处于特殊的工作领域,面对思想意识尚未整全,品行人格尚待培育的学生,内生自觉爱生的心理意识,能够将爱融入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去,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对于自我的关照,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中构塑教师的“仁师”形象。与此同时,教师自觉反思使教师群体处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情景之中,明晰教育教学中的“可为”与“不可为”。通常来说,教育反思是个体建立在先前学习实践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再认知、再体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自觉使教师群体自觉将反思融入自身学习的体系结构中,整饬和反思自身的专业理论与课内外教学实践,主动做到事必反思、思必有悟、悟必有思,在规避教学偏误的同时修正思想上的认知误区。

(二)教育实践自觉:在“优教”与“管理”中显现师者的行为素养

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指归,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文化使者,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应然之势。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教学实践决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教育管理影响良好教育秩序与环境的形成,“教学”与“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且需要不断巩固的教育能力。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自觉使教师群体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做到优化教学和优化管理,在完善教育实践行为中显现师者的行为素养。在优化教学方面,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学科特征,自觉优构教学框架、优化教育技能、优建教学本领,以优化教学取代固守原理,在总结前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优势。在优化管理方面,教师自觉提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突发性教学事件、偶发性的教学难题、学生日常性问题的能力,将教育现场产生的多样的问题转化成提高自我管理素养的途径。基础教育改革伊始,学校教育的重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授受,学生心理成长也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具备教育自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有意识地优化自身教学,并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自觉将理论实践化,管理知识“智”化,规训和完善自身教育实践行为。

(三)教育创生自觉:在“求知”与“研习”中完善师者的知识结构

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对知识有着自生的追崇,拥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灵活的创生知识及研究能力,在“求知”与“研习”中完善师者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教师主动将创生知识与自我知识结构完善相衔接,对于特定学科专业,教师自觉了解学校对教师教学的特殊要求,明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并且探知学科本身发展的前夕历史、当前现状、未来动向走势等,“在动态融贯中创生知识”[12],使自觉求知取代随意随性的探索和学习,构塑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认知图式。与此同时,随着科研兴教改革的勃兴,教学中的科研成为丰富教师学识的必要路径,拥有自觉意识的教师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教育实践行为,主动以研究促进学习。在教育自觉的驱动下,教师自觉结合自身学科特征,以教育问题为基点,以教育理论为抓手,立足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以科研带动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结合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研习一体”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走势与教育困境。

三、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路径

教育自觉背后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自信,教育自觉的养成为教师群体坚定教育信仰、提升教育水准、优化教育品质创造可能。教师的职业与专业成长受自身知识积累与外在教育环境的影响,这使得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需要教师自身主动提升,以及入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教育力量的引导与帮助

(一)教师坚持学思并举,夯实自身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将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学工作,以及能否形成对于教育的热忱情怀,夯实自身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是养成教师教育自觉的前提。聚焦教育现场,教育自觉的养成需要教师自身从三方面着手积累教育理论知识:一是秉持以读为学,延阔教育学科视野。读书是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涵养、增长才干的有利途径,“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13],教师间的小组集体阅读并组间分享阅读收获的过程,使教师群体处于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成长境域之中,在阅读的世界里不断汲取专业成长的养分,形成触及心灵于未知领域的思考。二是撰写教育笔谈,建构反思知识网络。教师的教育自觉在实践中逐渐生成,教育环境的多变性决定教师不能仅依靠“做中学”,而需要批判性地省察自我教育实践行为,通过撰写教育笔谈,记录教学中发生的关键事件与教学体会,立足于先前的实践经验而进行再反思、再认知、再体会、再感悟,在回顾与诊断中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学习模式,从而建构反思知识网络,形成愈益理性的教育认知。三是学习优秀他者,修正自我教育行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存在于学生知识生成的文化场域之中,谦虚好向学的品性是必要的内在素养。教师个体学习优秀教师群体在课堂以及课后的教学和与学生交往中“做什么”、“怎么做”,了解其动机并立足实际教学情境研究其结果,在不断批判性地修正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行为中构筑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知识结构。

(二)学校关注优构己身,营造富于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学校教育氛围的影响,利好的校园氛围助推教师成长,富于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助推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故而,作为教师职业的归属地,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需要学校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一,领导型教师师身垂范。通常而言,领导型教师是学校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教师培训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行为对于学校内部其他教师而言具有直接的引导与示范性作用,他者教师群体能够因领导型教师表现而调整自身的行为,化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主动走向教育自觉。故而,领导型教师需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注重自身的行为品性,在言语谈吐、举止行为、衣着搭配等方面契合自身的职业本分,不逾矩、不张扬,注重师德、师风,显现师者的道德情操。第二,教师评价注重公平。中国素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对公平的追求是传续千年而不衰于世的文化传统。反映到学校教师管理层面,公平的教师评价体制是维系教师职业安全感的基本要求,背离公平原则会引起教师群体对于教育事业的消极情感。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师评价方面,无论基于教师表现的评价,或者是行为结果的评价,皆不能违反公平的底线原则,规避评价过程“小集体营私”现象的衍生。第三,校园环境优化。人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适宜的环境能够唤醒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归属感,从而接受业已拥有的事业或者职业。基于此,学校要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园的各处空间的作用,减少“面子”工程,着力建设方便学生与教师的活动场所,消除校园内部“脏乱差”的视觉“盲区”,整治校园内部“不稳定”、“不和谐”的教育隐患,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营造人文关怀色彩浓郁的校园,借以唤醒教师教育归属感,助推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

(三)教育部门重视行政关照,建构教师从教心理驱动

教师的教育自觉源于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与心理接受意愿,教师主动从教心理的建构是教育自觉养成的思想保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教师能不能从教以及愿不愿从教受区域教师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为教育发展领航奠基的重任,在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关照,建构教师接受教育、入职从教的心理驱动。具体来说:首先,以制度保障为前提,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是区域内教师选拔与管理的直接决策者和践行者,为培养教师接受教育的心理,需要站在制度的高位,在教师群体入职方面,充分践行国家对于教师的照顾性政策,以及相关灵活性管理的法规条例,减少教师群体的就业障碍,增加准教师与在职教师培训与研修的可能性。其次,以薪酬管理为基础,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诚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接受程度与薪资待遇紧密相关。有调查显示,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连年增加,在学校教育领域“教育投入增加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校舍改造,然后是添置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设施,而后是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最后才会提高教师收入”[15],教育资金投入对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此,教育部门需要做出调整,将教育资金的拨付平衡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师福利待遇调整之间,遵循竞争原理,实行教师教学成果与薪资待遇挂钩的管理制度,在现有薪资福利水平的基础上对教师待遇进行间歇性改善。最后,以舆论宣传为导向,澄清教师职业形象。当前频繁曝光的教师“丑闻”使社会对于教师职业产生误解性评价,引发教师群体愈渐失去为人师者的“神圣感”,消减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需要发挥媒体舆论宣传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重要信息传播工具,加强宣传先进教师模范,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而针对有意歪曲教师职业,肆意抹黑中伤和诋毁侮辱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予以严惩,情节严重者诉诸法律追责,还教师职业“清白”与尊严感。

总之,教师的教育自觉养成既要从内部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又要从外部激发教师投身教育的热情。这种“自觉”扎根于教育实践过程,嵌融在教师的教学与生活之中,需要教师群体保持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不断构建个人化的实践智慧,在促进教育自觉养成过程中走上专业成熟。

[1]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3.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281-22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局,1987:1535.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5]瑜青.休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21.

[6]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4.

[7]王纬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N].中国教育报,2013-09-13.

[8]李宝斌,齐恒.教育自觉理念下的教师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8,(2):66-68.

[9]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

[10]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11]Jodi J.Haney,Andrew T.Lumpe.A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Guided by Reform Policies,Teachers’Needs,and Research[J].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1995,6(4):187—196.

[12]陈向明.教师如何创生自己独特的知识[N].中国教育报.2010-1-22.

[1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5]朱新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0.

(责任编辑:许爱红)

赵冬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