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与文化:论高校教学制度的构建*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

2016-04-14杨怡菲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观念制度文化

● 赵 哲 杨怡菲

观念与文化:论高校教学制度的构建*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

● 赵 哲 杨怡菲

观念和文化是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研究高校教学制度的重要对象,而高校教学制度的新制度主义建构途径在于:坚持系统性、专业性与实效性的教学观念价值追寻,以及促进知识、人、社会三类本位价值观的教学文化融合演进。

新制度主义;高校;教学制度

一、理论基础:高校教学制度的新制度主义阐释

制度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新制度主义理论体系对制度的最初理解是一系列的规则、组织和规范等。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科学的频繁互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新速度加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变化,新制度主义逐渐拓展完善了“制度”概念内涵,由过去单纯的“规范”构成而扩展、深化为由“规范”、“法令”和“文化认知”三个要素构成的复合体系。[1]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内涵开始从规则转向了观念与文化。一方面,观念成为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变量,观念分析逐渐变成了制度发展经验性工作的重要成分,如“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观念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文化也是一种制度。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中,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即习俗、角色、信仰、文化及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2]社会学制度主义把文化理解成为组织所拥有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态度,亦或是惯例、符号或认知的网络,为个体行为提供框架。[3]

纷繁复杂的高校教学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为制度立法的制度,即制度的制度,或者称为制度的元规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二是建立在元规则基础之上的具体制度安排,如各类高校的教学制度等。[4]我国学术界对于教学制度的概念,大多从旧制度主义的规则性前提出发,得出教学制度的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如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规范教学主体行为、整合教学系统结构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的规则体系。[5]而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高校教学制度开辟了独特的视角。即教学制度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般前提与外在环境,而且也是直接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6]同时,教学制度又具有科学性、伦理性、价值性和文化制约性等特点。[7]综合而言,观念和文化也是教学制度的重要潜在形式和行为规则,在高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更新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习惯、风俗等认知网络,为教学行为提供了规制框架,这是特定观念和文化的一种实践形态,约束着师生的共同教学活动。正如美国学者海因兹一迪特·迈尔(Heinz-Dieter Meyer)和布莱恩·罗万(Brian Bowan)所认为的那样,“只有被个体的认知行动赋予了意义之后,制度才具备作为客观社会结构的威力。”并且“制度是那些想当然的认知图式的储备库,塑造了人们对自己生活其间的世界的看法,提供了指导他们行动的脚本。”[8]

二、内涵延展:高校教学制度的新制度主义剖析

教学观念和教学文化是高校教学制度的不可或缺成分。第一,教学观念由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教育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教学观念是教学制度的核心,是教学制度的确立根据和接受理由,是关于教育制度的目的、愿望和宗旨,表现为一些抽象的教学理论、教学流派和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高校教学制度的方方面面,是形成教学文化理论基础和确立教学机制的元规则。教学观念建立在教育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认知属性基础上。首先,教学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的教育学属性。高校教学制度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上,连接课程、教材和教法,是高校系统运行的链接纽带,是学校精神、制度文化的演进产物,是有效教学的承载工具,构成了受教育者学习行为、教育者讲授活动及管理者辅助过程的规范和准则。同时,教学通过强制的约束力和驱动力,施加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交互行为,深刻影响着教学相关者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其次,教学观念表现为“认识—实践活动”的哲学属性。教学活动、教学秩序依赖教学制度,而教学制度必须由教学活动相关主体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高校教学制度作为主导或制约教学活动的机制体系,提供认知和理解师生互动行为的多重关系或合理模式,保障知识系统在教学相关者之间的产生、演进、习得、内化、迁移、应用,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循环往复。最后,教学观念表现为“交往活动”的社会学属性。教学虽然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结合形成的活动,但这种活动产生的现象已经超越个体的独特性质,具有正向的外部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赋予高校教学制度特殊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功能,家庭、集体、学校等社会化过程奠定高校教学制度的观念、价值、伦理等社会基础,而社会变迁不断促进高校教学制度的理念适应性改变,与内容的修补与更新。第二,教学文化由情感认识、实践反思、理性设计和系统规则共同建构,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教学规范。教学制度的文化体系能够规范教学主体之间的行为方式和相互关系。一方面,包含准则、章程、条例、法律等显性的正式教学规则,需要借助外部强制力量保证实施,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符号的形式传递保存、解释阐述;另一方面,包含师道尊严、传统惯例、道德伦理及教学思维等隐性的非正式教学约定,需要借助教学组织中潜在的社会契约模式和高校成员的从众心理发挥作用。教学制度中的文化特性表现为:社会性,即教学活动的需要、兴趣、愿望与一定时空范畴的社会现实条件密切相关;实践性,即教学活动能够揭示规律、确立价值、规范行为和优化技术;适时性,即不同时空和历史阶段的高校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理念、规格、标准和目标是不同的,应及时修改、更新、废除不符合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特征和教学现实需要的规则和规章;传承性,即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学真谛的继承与延续;协同性,即促进高校治理结构优化,使行政组织与教学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形成联合支撑教学工作的强大合力;法理性,即新时期的高校教学制度应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推动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

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探寻高校教学制度变革的最优路径,当务之急是明晰目前存在的偏颇之处,当前高校教学制度在观念与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学观念滞后性。高校在既定框架内以传统、严格的标准实施、衡量并监控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绩效的评估及教学资源的配置,使教学者陷入程序化、指标化的教学观念桎梏。教学效果仅以有用性或有效性为判断依据,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创新需求,导致各类教学观念的系统性融合不足,各类知识的互生、递进与演变关系亟待调和,僵化的教学观念在限制教学者专业成长及学术自由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教育意义。第二,教学文化功利性。高校教学制度的工具价值和人本价值发生冲突,将各类主体置于相互比较和竞争的场域,淡化了制度伦理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主体价值,忽视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服务性及学生学习需求的灵活性。而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急剧转型,又强化了社会对高校科学研究及服务功能的巨大诉求,教学的基本功能提升缓慢甚至有所退化,有悖于高校学术性教学的本质。此外,教学过程常常割裂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只重视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人本价值的传承、改造、创新以及社会价值的行动、变化。

三、途径优化:高校教学制度的新制度主义建构

(一)教学观念的先进性:坚持系统性、专业性与实效性的价值追寻

高校教学制度改革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导向,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及教学主体行为当中,教学观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是高校教学制度的难点,也是核心和关键所在,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能够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因此,应从系统性、实效性与合理性三方面维度,坚持教学观念的先进性价值。第一,教学观念的系统性建构。教学观念的系统性在于融入社会发展新理念,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教学观念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使教学观念进化为先进的、进步的、科学的观念系统。应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的教学结构优化,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教学者、管理者与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交相呼应,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的教学内容增补,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课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的教学材料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教学资源共用分享。第二,教学观念的专业性坚守。教学观念的专业性在于契合生活需求、成长需要和实用价值。应从单一讲授教学到方法灵活组合,从注重权威灌输到鼓励质疑理解,从经验结果传授到过程经历体悟,从教师独自布道到师生平等对话。鼓励教学者追求教学理性及自我认同,自主衡量教学过程的行为空间,在体现教学自由、进行教学创新、产生教学智慧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第三,教学观念的实效性进化。教学观念的实效性在于知识观的更新,应调和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互生关系,注重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差异关系,解读基础知识和高深知识的递进关系,理解命题性知识和衍生性知识的演进关系,辨析事实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的属性关系,以及统筹知识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变动关系,兼顾知识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平衡关系。

(二)教学文化的新颖性:促进知识、人、社会三类本位价值观的融合演进

教学文化是以学校生态圈为载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发形成并得以沉淀,指引高校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再生产,并通过正式的、显性的或非正式的、潜在的规则保证教学各环节以适宜的方式进行运作。现代高校已经跨越围墙成为沟通社会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复合组织,不但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教学制度也相应的包涵三种文化潜质,即形成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本的知识本位价值观,以塑造人的批判性、创造性和独特性为目的人本位价值观,以及融合社会需求和教学文化为一体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第一,知识本位教学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介的革新,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远程互动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和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实现师生通力探索未知世界的活跃局面。第二,以人为本价值观主要涵盖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等三个层次,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活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而言:首先,通过建立健全自高校新生入学起的心理困惑与矛盾纾解、学业疑难问题解答、专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及个人发展愿景等咨询体系,构建系统的学生咨询制度;其次,通过编制《学习手册》、《学生手册》等媒介,健全学生学习指导制度和预警制度,避免学生自由学习的泛化和学习权利的滥用;再次,通过厘定学习活动的基本标准、行为规范、奖惩条例和具体明细,健全学生学习基本权利保障制度;最后,通过改革和完善学业评价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课程选修制度及创新创业制度来鼓励学生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注重学业发展和能力养成,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倘若没有一种制度存在,单个学者的学术生命和学术工作就有付诸东流的危险”。因此,高校教学制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全面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相长。首先,通过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因素,如教师是否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术研究、教改研究、课题申报活动等,促进教师的学科科研能力发展;其次,通过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指标体系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如研究方法与所任课程的关联性、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导入课堂情况等,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交叉的实现程度,[9]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最后,通过及时修正部分教师的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兼职过重的偏差,化解职业矛盾、规避职业倦怠,继续优化教师收入结构,依据教学绩效动态调节奖励性、绩效性收入等举措,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制度动力。第三,社会本位价值观是高校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教学价值,尤其注重公民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教学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通过高校教学过程对社会效益的创造和贡献程度,来衡量高校教学制度的保障职责是否充分完备。综上所述,只有不断调适和平衡三种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文化的与时俱进和新颖独特。

[1]罗燕.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28-34.

[2]James C.March and Johan Po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 Basis of Politics[M].New York:Free Press,1989.

[3]Peter Hall and Rosemary CR.Taylor.l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J].Political Studies,1996,(25).

[4]王冠,朴雪涛.大学理念研究的范式及对大学制度变迁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09,(6):4-7.

[5]安珑山.论教学制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06-108.

[6]李德林,徐继存.试论教学制度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0,(6):22-28.

[7]吉标.教学制度的现代品性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313.

[8]海因兹一迪特·迈尔,布莱恩·罗万.教育中的新制度主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17-23.

[9]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77-80.

(责任编辑:曾庆伟)

赵 哲/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杨怡菲/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伦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公平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IA150115);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促进辽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7lslktyb-09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观念制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维生素的新观念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谁远谁近?
健康观念治疗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