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集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以山西省L镇为例

2016-04-13康永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

刘 馨,康永征,马 骊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乡村集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
——以山西省L镇为例

刘馨,康永征,马骊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乡村集市的兴起与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现代社会,我国传统集市在繁荣农村市场、方便居民就近买卖和扩大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管理混乱,占道经营,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时,乡村集市作为一种传统而非正规化的贸易形式,对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一定制约,农村自身规范化市场的形成才是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只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村市场法规建设、完善乡村市场服务配套体系、发展专业化特色集市,才是乡村集市发展和转型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其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集市;农村社会转型;城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以集体经济和集市集镇为依托进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然而,实际上,集市的转型一直迟滞于农村的工业发展,始终未能形成现代化的正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城镇化进程。本文以山西省Y县L镇集市为调查对象,在分析乡村集市的发展状况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阐释了乡村集市对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存在的制约,探讨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集市应寻求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一、乡村集市的兴起与演变

乡村集市是我国最早最原始的集体交换方式之一[1],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市场形式。在我国,集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不断扩大,商品的交换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交换需要有一定的场所,“市”便在商品集中交换与各种往来之间被催生。我国集市的类型很多,按开市时间来分,可以分为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定期市和常市等,其中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属于比较原始的集市类型,在我国目前已经很少见了。定期市有固定的集场和集期,是最常见的一种集市贸易形式,也是现在中国广大乡村集市的原形。而常市又称日市,属于比较发达的集市贸易形式,这种集市形态是城镇繁荣的产物[2]。施坚雅认为,中国农村地区,普遍采用阴历旬谱系的集期体系。每旬有1个、2个或4个集日,其中以每旬2次的集期最为普遍,每旬4次的集期通常用于其基层市场为每旬两集的地区中的中间市场或中心市场,也有每10天3个集日的[3]。按照集市贸易的规模大小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大集、小集和会。大集与小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划分标准,大集一般就是交易规模较大,赶集的人数较多的集市。小集一般规模和赶集人数不如大集,并且缺乏大批量的贸易和大型商品的买卖[4]。而会在我国是伴随着各种庙会而形成的,俗称“赶庙会”,庙会也是中国乡村市场的重要形式[5]。

乡村集市伴随着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的发展而产生。西方国家同样也存在过集市贸易的形式,但是在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抛弃了传统的乡村集市市场,形成了现代化的超市和各类商场。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乡村集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的畅通,而变得更加内容丰富和功能全面。乡村集市和集市贸易也成为研究农村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二、乡村集市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L镇集市以L镇政府为依托,处于整个镇的中心,与周围村子距离适中,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区域,是整个镇的交通枢纽。内有政府机关(法院、银行、政府等)、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以及一些美容美发、网吧、商店等服务行业,是一个设施、集群效果都十分集中的区域。集市以乡镇的主干道为中心轴,向两侧街道辐射延伸,设立摊铺。经过多年的经营和运转,L镇集市已从最初只有少量的生活用品变成了既有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又有乡镇工业产品、小商品和日用工业品的综合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显著增多,成为了当地约定俗成的商品固定交换区域。

乡村集市作为农村经济贸易的最基本单元,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方便了居民就近买卖,活跃了城乡市场。另一方面,许多村民把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和工艺品拿到集市上出售,增加了一定的收入,为当地居住的村民提供了谋生的手段,无形中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然而,乡村集市存在着周期性、传统性和自发性等特点,由于自身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档次较低,质量难以保证

集市上的产品从种类上来划分,大概可以分为衣着类、食品类、日用品类、节日用品类及其他类。进货渠道一般包括三种方式:第一是通过批发市场获取的,占集市上商品的绝大部分。这部分商品一般价格比较便宜,数量也比较多。县城里近些年渐渐兴盛起一个贸易批发市场,由于集聚效应,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渐渐成了一个较大型的批发市场。而且与周围地区距离不是很远,交通又比较方便,便成了当地一个货物集散地。第二种是销售者自己生产的,这部分商品主要是指农产品。在农村集市上,大部分销售者就是当地农民,他们除了自用外,把一些多余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卖,也可以赚点“外快”。第三种是从当地小型批发部进一些货或者委托他们帮自己进些货。当然,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因为这些商品的进价都比直接去批发市场进货高。

由于集市上的商品大部分是从批发市场进货,而批发市场的商品多来自小型加工厂,不正规甚至是不合法,大量的商品属于三无产品,特别是小食品和日用品等,还有大量积压货、残次品、过期变质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既无售后服务也无质量三包凭证,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消费者一旦购买了这些商品而发生了健康、安全上的意外或者利益受到损失,也没有办法维权。由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高,这些商品档次较低,价格低廉,对广大村民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二)管理混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的集市在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也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固定统一的场所。在进行交易时往往缺乏正规的市场规范和法律约束,监管难以到位,市场秩序混乱。从调查中得知,许多乡村集市管理人员只管收费,不管监督,更无服务,致使压价、强买强卖、缺斤短两、欺行霸市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屡见不鲜。同时,集市的自发性和经营人员的流动性也使得征税工作无从开展。集市的无人管理还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市场纠纷无人解决。在集市上,吵骂、打架斗殴、毁坏物品和设施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经调查访问了解到,从事集市经营的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在农村有田地的人。他们活动的规律是“忙时种地,闲时买卖”。第二种是城镇(郊区)无地人员。以村民为主,由于他们的田地被政府征用或被企事业单位征用,导致无田可种,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只好东奔西跑,做起小本生意。这些人一般都骑着电动三轮车或者自己拉着木板车在各个集市之间来回流动。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行动不方便,不能做田里的体力活,在家人的支持下做起了小生意。这些人的从业素质不高,多半是生活所迫,对市场经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难以推动集市向现代型市场转变。

(三)占道经营,影响道路交通

由于集市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缺乏正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乡村集市大都随意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不仅阻碍交通,破坏交通秩序,还导致了人流的过度集中,容易发生纠纷,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调查中了解到,L镇的集市就占用了该镇的主干道,加之管理混乱,每逢赶集的日子,整个道路被商贩和人流牢牢堵死,车辆只能绕道行驶,导致交通拥堵与混乱,甚至影响消防车和警车等正常工作,给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目前的农村集市大多是露天市场,使集市受制于天气状况的影响,如果碰上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这次集市就只好取消了。

(四)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卫生和村容村貌

乡村集市具有自发性的特点,无人管理,每次散集后整个集市所及的范围一片狼籍,塑料袋、饮料瓶、瓜皮纸屑、脏水污水到处都是,留下相当多的垃圾。尽管集市也有专人清理,但往往不到位,造成了一定的污染。L镇集市处于交通枢纽地带,也是整个镇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人口密集,而镇上的居民也大都居住在此。每逢集市的清晨,许多经营者就开始在此卸货,人声嘈杂。为了吸引消费者,有些商家高分贝地播放音乐,中午也不停止,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休息和工作。

三、实现乡村集市转型,促进城镇化建设

(一)乡村集市阻碍农村社会结构转型

乡村集市发端于自给自足、简单交换的传统小农经济,并作为与此社会结构相适应的贸易形式长期存在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了农村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在近代社会却止步于市场经济的门外,这与我国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关,经济的发展没有在集市的基础上像欧洲国家那样发展成大型交易会,并最终促成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市场及其发育,始终被局限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范围之内。建国之初,我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市场发展长期打下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烙印。直到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在各城市一步步的确立,对乡村的市场发展也开始产生一些催化。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经济带动力和规模化聚集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乡村集市依然保留传统农村市场的特点,无序、自发、随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系统、有效、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引导,仍然是简单、低层次、不规范的贸易形式。这将不利于农村市场向现代化转型,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乡村集市制约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人口:一部分人口在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生活以及向这些地方迁移;另一部分指人口脱离了直接农业耕作向集镇的流动[6]。乡村集市作为农村本土自发形成的市集,在人口上有一定的聚集效应,但由于乡村集市“集期而作、集毕而散”且不固定、不规范经营的特点,始终未能成功转型,实现向现代市场转变。在集市中从事商品交易的人也未完全停止农业生产,从农业劳动人口向非农业劳动人口转移。例如,来往于各集市做买卖的小商贩,尽管也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和职业化的趋势,但集市交易不够规范和固定,使他们的经营大多也只是简单的糊口和维持生计,阻碍了这部分集市经营者非农化的转移和职业化的实现。另外,定期集市的盛行,也制约着乡村集镇店铺化、常市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若一直保持乡村集市的性质和经营特点不变,在集市做买卖的商贩没有形成职业化,集市交易也没有形成正规的市场化、体系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将会受阻,难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三)加快乡村集市转型,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在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动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仅靠外力拉动,城镇化建设会失去后续的动力和勃勃生机,农村自身规范化市场的形成才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出现进城容易定居难的问题,在城市很难找到归属感,成为“工作在城市,家在农村”,既不再是田间耕作的农民也非正式工人的“农民工”。

乡村集市的转型,首先,要大力培育农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集中、专门的集贸市场和商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取消集期安排,变为有固定场所的日常化经营模式。其次,加大集市监管力度,完善农村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防止不健康、不合格商品向农村市场流入。第三,完善乡村市场服务配套体系,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对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刁难伤害经营者的现象做好监督管理并坚决打击。同时,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和卫生观念,改变传统乡村集市脏、乱、差的面貌。第四,集市在我国尽管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处于低级的市场发展状态。要使乡村集市尽快实现转型,推动整个农村市场长足稳步发展,必须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集市。这样既有利于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又有利于促进本地特色产业的形成,使农村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并向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4.

[2] 黄火明.传统与变革:乡村集市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整合[J].农村观察,2007(3):28.

[3]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

[4] 陆益龙.从乡村集市变迁透视农村市场发展:以河北定州庙会为例[J].江海学刊,2012(3):114.

[5] 汪光寿.关于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1):3.

[6] 奂平清.中国传统乡村集市转型迟滞的原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46.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AcasestudyofLtowninShanxiprovince

LIU Xin,KANG Yongzheng,MA Li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TaiyuanUniversityof

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rural market has been in existence and under develop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modern society, traditional market in China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prosperity of the rural market, facilitating trading of nearby residents and expanding employment. However, the limitations of its own give rise to problems such as poor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confusion, illegal street stalls business,and pollution. Meanwhile, the rural market,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form rather than a formal trade, constrains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so the formation of standardized rural market itself is the inner motive power of urbanization. In this situation, only means like vigorously fostering the rural market, standardizing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a sound legal system for the rural market, improving rural market service supporting system, and developing specialized and featured market may turn out to be eff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market, so as to promote rur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rural market;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036-04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08

猜你喜欢

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家乡的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不能搞让农民拔根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