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及路径

2016-04-13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

许 元(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及路径

许元(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教育传承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是当地民众带着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以它为例进行教育传承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可操作性。东阳木雕的传统技艺、道德规则、民族精神等文化内容是教育后代的宝贵资源,而教育传承是当代东阳木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俱佳形式。研究和实践东阳木雕从纳入乡土文化教育、美术素养教育、社会培训教育、正规专业教育,在学校有组织的教育体系下进行东阳木雕文化的习得,使他们成为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这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东阳木雕 教育传承 实现路径

2015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教育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5Z131)的课题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党和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重要意义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了国民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具体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样式体现民众生活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从弘扬和保护出发,以传承和发展为动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阳木雕,秦汉起源,唐朝形成,宋明两代成长,清代到民国,进入鼎盛,当代,欣逢盛世,迎来辉煌。[2]东阳木雕的发源地——浙江省东阳市,也因木雕而名扬天下,1995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命名为 “中国木雕之乡”,2009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木雕之都”,2014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中国境内第一个“世界木雕之都”,“东阳木雕”已经由一个工艺美术的名称上升到地域品牌。东阳木雕的生产方式也从最早的上门加工式个体生产,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合作社式组织生产,再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集团化合作生产,直到目前在现代工业化下,形成的3000多家相关企业和3万多从业者,年产值超过250亿元的产业化生产,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产业,东阳木雕完成了从传统工艺到文化产业的升华。

从古到今,东阳木雕经过漫长的发展和长期的岁月积淀,已成为当地民众带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技艺智慧、科学知识、教育内容、经济价值、艺术资源,以东阳木雕的传承和发展为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可操作性。

一、东阳木雕文化教育传承的内涵

东阳木雕经过世代相承与时代过滤,见证了历史发展,积淀了人文精粹,它具有的珍贵、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教育下一代、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以东阳木雕为载体传递给下一代,帮助他们鲜明生动地提高民族认同感、培育智能、增强素质、增长知识、掌握技艺,这个“传递”维持了东阳木雕文化的生存,保障了东阳木雕技艺的延续。“传递”过程也是下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规范,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过程,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制式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传承,学校教育途径和方法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质量。

(一)东阳木雕文化是教育后代的宝贵资源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们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物证,是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文化基石。有着自己浓郁艺术风格和独特文化形貌的东阳木雕,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民族创造力的缩影,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东阳木雕文化习得,是熏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

1.传统技艺的继承

东阳木雕起源于木俑佛像的圆雕及印书雕板的线刻,发展于建筑雕饰,经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传承、探索、创新,形成了以平面浮雕为基本技法,兼有薄、浅、深、高浮雕、多层叠雕、圆木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以平面装饰为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东阳木雕构件的“雕花”满足人们欣赏与审美,“功能”保证器物实用与耐久,追求的是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度统一。以建筑木雕为例,建筑木雕是中国古民居上的点睛之作,木质建筑物因精美的东阳木雕而熠熠生辉。建筑木雕是在木质建筑上,从梁架、牛腿、琴枋、斗拱到天花、雀替、轩顶,从外檐门窗、锁腰板到室内的格扇等等进行的雕刻装饰,建筑木雕是在承重、连接构件上精雕细刻,既要保证构件性能功用不受影响,又要保证各个雕刻件的衔接自然,更要保证与环境的整体协调统一。东阳境内现今尚存相对完整的196座明清古民居[3],经建筑木雕的雕梁刻栋式的华丽装饰,座座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被后人视为瑰宝而世代保护。可以说,东阳木雕技艺是工匠在实践中对美的理解而归结出的操作规律,对东阳木雕技艺的传承,能够带给我们多元的传统文化,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对审美的进一步认识。

2.道德规则的继承

东阳木雕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以和为美”的整体意识,讲究“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在雕刻用材上,东阳木雕用料取自天然,与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单一用材不同,它的用材宽广,地产的香樟木、东北的椴木、四川的楠木、海南的柚木,不管天南海北,无论质地软硬,只要合乎使用的功能要求,均可做为东阳木雕雕刻用料。与施以重彩的金漆木雕和朱金木雕不同,东阳木雕只用透明清漆涂罩,既能持久存护木雕物,显现刀工技法,又能很好地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与色泽,也是东阳木雕被称为“白木雕”的由来。保持朴素、适宜适用、和谐共融,把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是东阳木雕的取材原则。传承不仅是技艺的教授与学习,更是行业规矩、道德信仰、为人处事的习承。

3.民族精神的继承

东阳木雕是极富艺术特征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当地民众从木雕实际操作创造中,逐步提高制作技法和审美意识。在雕刻内容上,强调和睦仁厚、和合善财、借物咏志、伦礼教化,艺术形式的“美”与题材内容的“善”的统一,是东阳木雕雕刻内容选取的原则,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人物等,如《岳家将》、《杨家将》、《苏武牧羊》、《屈原》等,用独有的手法和形式宣扬真、善、美,以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美德。对东阳木雕文化进行艺术解读和审美学习,能把学生带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殿堂,受传统人文素质的熏陶,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教育传承是当代东阳木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形式

文化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收的信念和规范,文化的规范一般通过学习而得到,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始教学活动。”[4]强调了学校教育传承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东阳木雕文化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是古老文化记忆延续的需要,是对民族生存智慧重新认知的需要,是对活态文化整合的需要。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形式的稳定性、手段的多样性保证了传统文化能被有效地习得。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当代,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是把保护和传承东阳木雕文化落在实处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东阳木雕文化教育传承的路径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倡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特别提出年青一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关键。[5]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东阳木雕文化传承是东阳木雕保护的核心。学校教育与有组织的培训是当代主流的教育形式,加之东阳木雕活态传承的特性,决定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传承的主要内容,以此做为寻找东阳木雕文化教育传承路径的依据。

(一)东阳木雕纳入乡土文化教育,陶冶情感

乡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乡土文化本身贴近人民的生活,人们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是一种很具体的文化,乡土文化教育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激发学生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较好的途径。东阳市素有“百工之乡”之称,数百年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和乡土文化,东阳木雕这门具象艺术就是它的典型代表。把东阳木雕文化纳入乡土文化教育中,是给孩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赋予具体的内涵。编写通俗易懂的东阳木雕文化知识读物,徐永生编著的《东阳木雕的故事》、龚明伟编著的《东阳木雕》等已经公开发行。开展木雕制作兴趣小组活动,早在2003年,东阳市课外文体活动特色学校——李宅小学就成立了“葫芦娃乡村美术研究所”,开展各式各样的兴趣活动,邀请木雕大师开设木雕文化讲座,邀请木雕老艺人现场进行木雕工艺技法表演,学生在欣赏、制作木雕的实践行动中,启蒙对艺术的向往,产生对家乡的眷恋,收获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以濡化的方式引导儿童接受东阳木雕传统文化,了解东阳木雕的基本技能。

(二)东阳木雕纳入美术素养教育,激发认同意识

美育是人文科学的核心,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把东阳木雕文化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是喜闻乐见内容充实的东阳木雕文化丰富了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对随处可见的东阳木雕有感性认识,更便于投入学习热情与兴趣;二是东阳木雕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祈福,生活礼仪等等,学生通过东阳木雕了解文化发展历史,培养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本土艺术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三是东阳木雕的人文感化,帮助学生消除狭隘、偏见思想,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东阳木雕古老遗留的保护意识。

东阳市城东街道堂鹤小学把木雕课程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发育、认知程度、心理承受能力,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入不同的文化内容和工艺技法的教学。先后开展了“我为同学雕个像”、“传统雕窗的研究”、“木雕牛腿的研究”、“木雕传统故事研究”等专题木雕教学,学生在调研、记录、整理、雕刻等实践中,感受东阳木雕的审美情趣、人文内涵、工艺技法。他们在长期教学实践摸索中,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以传统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法为基础,不断拓展东阳木雕的教学内容,并创造出适合儿童掌握的木雕雕刻方法。[6]

(三)东阳木雕纳入社会培训教育,培养技术专长

最早,东阳木雕技艺和文化是以“父带子、叔带侄、亲带亲、邻带邻”的传统传承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艺诀流传等形式,代代相传下来。这种传承方式虽然直接而有效,但与当前专业化、产业化的人才需要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极不相适应。目前,东阳市木雕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共47人,利用大师多的优势,全市共建有26个大师工作室,5个木雕研究所,以讲座授课、技艺研讨、作品展评、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有组织的木雕技能群体传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工作室现有各类技师98人,培养出9名省级工艺美术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冯文土工作室出了22位高足;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胡先民建有“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培养出的技术能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等。

在挖掘整理东阳木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了由国家人社部授权,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东阳市共同组织开发,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木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出版了《东阳木雕教程》、《东阳木雕综合卷》、《东阳木雕花卉卷》等省木雕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为木雕行业技能培训创造了条件。东阳主管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举办了各级各类木雕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班,如“木雕工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木雕设计和制作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精细木工技能培训班”、“榫卯结构技艺培训班”、“竹工艺技能培训班”、“木雕打坯技能培训班”等,参加培训人数达3860 人次。

(四)东阳木雕纳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针对木雕行业发展需要,多所职业院校以专业建设形式进行东阳木雕专业人才科学系统的综合培养,使东阳木雕的发展如虎添翼。

在东阳市内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以“传承性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先后开办了木雕相关专业。东阳市技术学校的木雕工艺与制作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每年举办的校内的木雕艺术周,参展木雕作品多达200多件,作品虽然技艺稚嫩却风格守正又特立独行。省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东阳市聋哑学校建有自己的木雕特色馆,木雕工艺班毕业的残疾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东阳花园技术学校以花园红木家具产业为依托,开设木雕数控技术专业,较好的解决了当地木雕自动化机械操作紧缺人才的需要。成立于1958年的东阳市木雕技校,是专门培养木雕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活跃在东阳木雕各行业,包括3位中国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均出自这所学校,为东阳木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地处东阳的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全国首个“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围绕木雕人才培养目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传承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会设计、能制作、会管理的东阳木雕创新专业人才。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木雕人才提升,近几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开办了“工艺美术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办了“红木家具设计师设计创新培训班”,全市72名木雕技师得以到高等学府深造。

以学校教学为主渠道、有组织地进行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使年青的下一代有意识地去接触、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对东阳木雕文化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使他们成为东阳木雕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并创新发展、发扬光大,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桂静】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8/c1001-19612670.html.2012-11-18.

[2]龚明伟.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3]许元.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J].荆楚学刊.2014(5):96-9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ichgz.com/index.php/styles/item/998-2005.2014-7-8.

[5]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考研究.2015(1):80-88.

[6]王华宏.浅谈美术教育中木雕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华厦教师.2015,(4)41-42.

★文学艺术★

作者简介:许 元,女,浙江东阳,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木雕文化。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传承及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5B063)的课题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47-5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