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诊断与矫正

2016-04-13张战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预设有效性教学内容

张战涛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诊断与矫正

张战涛

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并加速发展,但也因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的错误解读衍生了教学有效性问题,未取得预期的教学结果,文章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诊断,剖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效应对策略,以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体育教学 现存问题 有效性 矫正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分析与诊断

1.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存在失衡现象

当前,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标准由传统的分裂的教学目标转变成为协调发展的三维目标,也即以“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着力点,该种转变无疑将过去的以知识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向立体化、多维度方向,这是教学目标上的重大变革,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势必也要遵循这样规律,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这是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事与愿违,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划中往往存在三维目标割裂的情形,在规划教学目标时或是将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的关键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是为了装点门面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课改的标签而降低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度,顾此失彼,最终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缺失生活联系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生活是知识积累和延伸的过程,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源所在,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未来课改的发展方向,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固有知识框架的束缚,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延伸到教学活动中,使得体育教学与生活情境充分结合,以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多数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框架内,以脱离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传授为立足点,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缺失生活情趣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沉浸感差,阻碍教与学的效果,这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水平的根源所在。

3.教学方法注重形式化的“动与乐”,忽视了自主、探索和合作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即“动”与“乐”的协调发展,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动与乐”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但隐藏在背后的缺失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在实践中仅注重形式而忽视自主、探索和合作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的尊重,目前的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性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发展,使得教师的引导、帮助和辅助作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未真正认识到自主、创新、合作教学方法的本质,多数只是表面文章,未创设适宜学生自主探究的丰富教学情境,仍然沿袭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失教学的新颖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更是成为教师改变教学行为的借口,学生只是被分组设立,课堂气氛变得热闹、活跃,但学习活动仍然彼此独立未充分融合,出现了只重现象不重本质,现代教学方法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未发挥其深层次的作用。

4.教学过程过分强调有序或开放,致使预设与生成相脱离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也即是有“预设”性的教学过程,缺失预设性的教学将是无章可循的教学,而“生成”则是对教学过程灵活变动性的概括,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动态创新,其是确保课堂新鲜感的必要前提,但在实践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规范式的教学内容,其需要依据一定预设方案、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但是必须控制这一“度”,过分预设可能会造成教学的机械化、程序化,缺失教学乐趣性;预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中因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特点各异,使得体育教学呈现复杂多变性,动态生成性成为必然,而过分生成则可能造成课堂无序化、低效化,制约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结合体育课堂教学需求,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否则将陷入失衡状态。

强化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所取得的实效性,是通过体育教学后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人格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而根据上述有效性问题的诊断分析,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学水平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为了使得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需要从几下几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矫正。

1.体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而体育课堂教学作为践行该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使得其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思想和情感深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性。但综观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多数都将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为根本目标,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性——“育人”功能。体育课堂教学应该首先遵循“育人”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认识体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从而思想上深化认识体育、端正态度,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学习,由此,才能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在锻炼学生心智、塑造学生成才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复杂的过程,其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如何选择、规划教学内容是其关键所在,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安排,而生活是知识的来源,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根源,且针对上述教学内容缺失生活联系性的弊端,应将体育知识、体育情境等延伸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投掷运动为例,为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扔纸飞机、纸团、投绳等游戏形式作为教学内容,帮助其结合生活情境从中探索、总结动作技能。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体育课堂教学回归本质。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自主、探索和合作性

当前,在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自主、探索和合作教学方法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对其本质的价值认识,缺乏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且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转换滞后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态势,首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其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提供充足的空间,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需求,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协调者的功能,以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但也要遵循教学有序性原则,把握好这一“自由度”,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监督,以避免其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应该结合教学过程的多变情况和学生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安排教学内容,从更高层次把握预设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超预期的发展,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发展。

[1]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体育学刊》2013年第3期,第69-74页。

[2]陈瑞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诊断与矫正》,《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第19-22页。

[3]刘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第82页。

[4]吕俊伟:《广东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诊断及对策》,《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年第10期,第45-48页。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预设有效性教学内容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