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2016-04-13宋欣语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赋格大调奏鸣曲

宋欣语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宋欣语

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属于其晚期“五大奏鸣曲”中的第一首,本文对这首作品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复调手法等方面一一进行了分析,期望能让读者对贝多芬晚期的创作理念与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晚期奏鸣曲 抒情性 无终止旋律 赋格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巴洛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钢琴音乐创作之大成,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开创了浪漫派音乐的先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基础,奠定在承继海顿与莫扎特的传统奏鸣曲式上,但他在乐曲的结构和音乐内容的表现上,又注入个人复杂独特的情感,并进一步开拓出新的创作手法——主题个性鲜明、和声富于动力、节奏简明坚定、旋律生动多样。

奏鸣曲OP101、OP106、OP109、OP110、OP111这五首都是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每首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五首曲目因为在创作倾向上的统一性而被人们称为贝多芬晚期的“五大奏鸣曲”,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总结。这五首曲目每一首自身都成为一个整体,又与晚期其他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贝多芬晚期的“五大奏鸣曲”在曲式和内容方面都具备宏大而气势磅礴的风格。曲式结构已放在次要位置,以一种更复杂、灵活和富于变化的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创作已从早、中期的那种强烈、充满矛盾开始向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宁静的精神升华的境地转变,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个性特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认识其晚期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确地把握音乐的精髓和风格特征。

奏鸣曲OP101写于1815—1816年,1817年初出版。这一时期贝多芬个人生活十分不幸,弟弟去世,领养9岁侄子卡尔,他为贝多芬带来了后半生的困扰,他的主要赞助人相继离世,再加上耳疾的恶化,只能笔谈,这几年间只写了这首作品。OP101是一首具有浓厚幻想风格的奏鸣曲,有着温柔抒情的感情。它的“系列形象的抒情性基础”[1]表达了贝多芬晚期创作中极为根本的倾向:抒情性风格代替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英雄性风格,他着力突出了抒情性和民歌的韵味。

第一乐章(相当活泼,带有极其真挚的情感,A大调)

该乐章为奏鸣曲式,贝多芬把它写得异常简练,只有102个小节。兰兹在他有关贝多芬的德文著作中转述了辛德勒①的见证,他证实了贝多芬给奏鸣曲OP101的四个乐章写下了如下的标题性解释:第一乐章《幻想性的感觉》,第二乐章《行动的召唤》,第三乐章《幻想性感觉的恢复》,第四乐章《行动》。此外,还保存了辛德勒的另一见证:贝多芬在委托钢琴家弗列斯布格演奏钢琴奏鸣曲OP101时,指出这首作品有着丰富的诗意,是一首极难演奏好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贝多芬的“幻想性的感觉”是对头脑中一些隐隐约约的意识的探究,对人性最深层的潜意识的询问。这一乐章的特点是任何地方到尾声都没有心满意足和结束的感觉,为了表现这种时断时续的“梦境”,贝多芬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新的旋律写法——“无终止旋律”,这是由一个旋律性或节奏性动机发展出来的不间断的横向线条,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加入新的动机素材,也不背离主导动机的原始个性。以这种难以划分的、不间断的旋律线来表现延伸着的感情发展色彩,这种旋律写法为浪漫派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

例如OP101第一乐章7—13小节,展开部使用了切分节奏,切分音成为全曲的脉动。展开部和再现部继续加强了呈示部充满感情的歌唱,在这里不可避免唤起人们对门德尔松无词歌风格的记忆,音乐经过对幸福和谐的幻想,然后是不安和激动,最后整个乐章以美妙幻想的感觉结束。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F大调)

本乐章与第一乐章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一声怒吼在耳边响起:“行动起来”,而进行曲节奏的运用说明了:“站起来,走”。就这样,梦幻者被硬拖出他的梦境,对现实采取行动,音乐充满了刚毅饱满的精神,贝多芬在这里使用了一个与第一乐章调性关系很远的F大调,F大调是一个明朗坚定的调性,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段的音乐风格。接下来的中段(三声中部)与主要部分性质相反,它是宁静、恬淡的。这个三声中部几乎全用二声部写成,从头至尾用自由结构的八度卡农。贝多芬在其晚期奏鸣曲中,常常把左右手远距离分开,例如87—92小节,这些句子以极高和极低音区混合,给整个织体以虚无缥缈的色彩。

第三乐章(缓慢,忧郁的a小调)

本乐章和作品53号奏鸣曲第二乐章相同,具有末乐章前序奏的性质。“这是贝多芬最深情、最美妙、最动人的篇章,已经预示着肖邦夜曲的织体写法。”[2]整个慢板弥漫着一种柔和的愁绪,对灵感的渴望、内在的激情、苦痛等情感的交织在这里得到体现。慢板已不是幻想,而是陷入现实的悲哀和不安。慢板的音乐非常贝多芬式,但同时流露出受巴赫影响的痕迹,贝多芬在那时非常迷恋巴赫。“这里可以听到《半音阶幻想曲》(BWV903)中巴赫装饰音的遥远的回声。”[3]在第20小节C大调主和弦上出现了一个不大的华彩部,这个华彩部回到第一乐章的第一个主题上,这个主题似乎犹豫不决,经常被休止符和延长号打断,贝多芬好像无法决定是开始重复第一乐章,还是转向新的素材,经过片刻犹豫以后,便作了决定:上升的string(加紧的,加速的)引向急速下降的A大调音阶,这以后开始了D,升D和E三个音上连续不断的颤音。在颤音的下面左手奏强有力的和弦,这4小节是速度型引子,他引出了情绪突变的、欢快果断的快板。

第四乐章(快速,但不过分,坚定的A大调)

末乐章又回到奏鸣曲式,充满欢乐感的主要主题由高低声部之间的卡农模仿形成,仿佛是人们在嬉闹和追逐,然后是左右手互换并加以反复,例如1—17小节。副主题温柔甜美,以单旋律开始,经过二声部并逐渐扩大到四声部,这里的音乐很亲切又富于张力。

展开部由赋格段取而代之,在这里贝多芬把主题的歌唱性与复调对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它的赋格主题,在外形上类似于巴赫的主题,而音调却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呈示部的写法是典型赋格曲的模式:主题—答题—答题—主题,几乎没有连接部分,并且使用固定对题。整个展开部从a小调开始,由主要主题发展而成,结构较自由没有重复。再现部从第205小节开始,主题首部以加厚和声出现。再现部的发展更加无拘无束,在连续十六分音符进行中开拓出音域宽广的双层隐伏声部,在第243小节处又插入符点音型的新素材。这首赋格曲最主要的特征是赋格的呈示经历了从严格到自由,从严紧到宽松的展开,挣脱了传统赋格形式的束缚,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这个末乐章曲式十分自由,有一个慢速的引子引出了包含一首赋格的奏鸣曲快板乐章,音乐表现了人民欢乐的场景。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01的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贝多芬的生活状态、健康问题、人生观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表现出内省性风格的基本特征——深刻而富有内涵的音乐思想,自由的音乐形式,为了扩展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表现声乐、交响乐、室内乐的音响效果。在这里音符只是音乐的外壳,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才是内容。

注释:

①辛德勒:贝多芬的学生。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4。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赋格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G大调随想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