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镇化视角下省域小城镇发展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2016-04-13李苒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省域小城镇陕西省

李苒

新城镇化视角下省域小城镇发展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

李苒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进行了评析,以寻求陕西省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相应策略,契合了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发展 陕西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城镇化的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的内涵一般涵盖了人口(居住与就业)、生态环境、公用设施、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内容。而当前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1]”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摒弃了没有特色、千城一面的缺点,更为注重提高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品质和恰当转型,更为注重小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公正性。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陕西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分析

⑴优势条件分析

陕西省由于特殊的地域性,自然资源空间分布、门类和生态类型多样,且数量巨大,同时这些资源的组合也较为合理,这也体现在省域的资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对应性。这就是陕西省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储备与基础。

陕西省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91个,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10余家。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6所,其中“985”和“211”院校近10所。2015年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299项,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2499项,合同成交总额721.76亿元。这些形成了陕西省特有的科技教育优势。

陕西省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工作,并在2016年11月专门制定了《陕西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累计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同时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核一群两轴三带四极”的格局[2],为陕西省今后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指明了发展目标。

⑵劣势条件分析

陕西省的北部和南部均属于生态脆弱区,而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也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的更新和恢复能力退化,进而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环境,还影响了与水利相关的工程的效益。这就给将来新型小城镇发展提出了较为艰巨的生态任务。

陕西省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人力资本却实力不强。高级、专业人才比例不高;人力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结构不平衡;劳动力的就业技术能力也较弱。

由于地域和社会历史等缘故,陕西省城镇之间的发展格局并不均衡,这会对省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如不积极妥善处理,城镇发展之间的差距会有增大的趋势。这也是目前陕西省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陕西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已经得到财税倾斜、土地规划、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都形成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利环境。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策略

1.把以人为本放在发展首位

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要一直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结合起来。当前的第一要务是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农民务工人员在城镇中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务工人员的利益[3]。

2.将人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提升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对职业教育、职工技术培训、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教育均匀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户籍制度、自主创业等政策支持,降低人才流失;同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要能满足资源向资本转化的经济要求。

3.解除体制阻碍

首要任务是积极合理地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有序合理地放宽城镇的落户政策,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的顺利迁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配套的义务教育、城镇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的体系完备性。同时,还要加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农村务工人员的权益,拓宽有针对性的技能和素质培训,保证其市民化进程的顺畅。同时还要注重土地制度的调整,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对于省、市、县、镇的土地利用需求统筹管理规划,对于公共建设、开发区建设、新区建设等各类建设的土地利用需求和基准地价统筹确立,对于生产类用地引导其使用租让形式,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水平与功效。

4.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把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推进,实现由城镇的发展带动乡村建设的新型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把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扩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民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步向农村覆盖,使得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最终公正有效地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公共服务共享。同时,还要注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探求合理的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关注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根本的物质基础。

[1]袁春霞、杨莉芸:《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学理论》2016年第9期。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www.shaanxi.gov.cn/0/1/6/380/220279.htm,访问日期:2016年11月16日。

[3]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博士毕业论文,西北大学,2013,7。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陕西省社科界2016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C009)。

猜你喜欢

省域小城镇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