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

2016-04-13邵佳亮黎顺松周小娟

实用临床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美辛吲哚生长抑素

邵佳亮,黎顺松,周小娟

(高邮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高邮 225600)

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

邵佳亮,黎顺松,周小娟

(高邮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高邮 225600)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ERC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长抑素单药预防(A)组、吲哚美辛单药预防(B)组和生长抑素与吲哚美辛联合用药(C)组,每组各40例。3组患者行常规麻醉,A组:术前30 min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静脉注射,术后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B组:术前30 min直肠给予0.1 g吲哚美辛栓剂;C组:术前30 min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静脉注射,术后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术前30 min直肠给予0.1 g吲哚美辛栓剂。术前2 h和术后3、24 h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3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PEP发生率。结果 ERCP术后3、24 h,A、B 2组间血清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清淀粉酶明显低于A、B组(均P<0.05);C组高淀粉酶血症和PEP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均P<0.05)。结论 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能够较使用单一药物取得更佳的PEP防治效果。

生长抑素; 吲哚美辛;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 术后胰腺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是消化内镜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镜技术,是目前诊断和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中大型医院的临床科室,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ERCP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ERCP术后胰腺炎是ERCP手术后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为1.8%~30.0%,尤其在治疗性ERCP中发生率更高,其中约有1.0%左右可发展成为坏死型胰腺炎,甚至引起患者死亡[1-3]。因此,如何避免PEP的发生是目前ERCP术者努力实现的目标。本文旨在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在预防PEP及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年龄>20岁,性别不限;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梗阻性黄疸,术前血清淀粉酶在正常范围,符合ERCP适应证无ERCP禁忌证[3]。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既往有慢性胰腺炎或急性胰腺炎发作期间;糖尿病患者;严重胆道感染;对造影剂等治疗所需药品过敏;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禁忌;有精神障碍及不能配合患者;服用NSAIDs及氢氯吡格雷停药不满7 d。

1.2 一般资料

选取在高邮市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行ERCP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24~86岁,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03例、胆总管肿瘤5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4例、梗阻性黄疸(术后诊断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长抑素单药预防(A)组、吲哚美辛单药预防(B)组和生长抑素与吲哚美辛联合用药(C)组,每组各40例。A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5±11)岁,其中胆总管结石32例、胆总管肿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3例、梗阻性黄疸3例;B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3±13)岁,其中胆总管结石35例、胆总管肿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1例、梗阻性黄疸3例;C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7±15)岁,其中胆总管结石36例、胆总管肿瘤2例、梗阻性黄疸2例。3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术前30 min给予山莨菪碱10 mg肌内注射,术中丙泊酚静脉麻醉。A组:术前30 min给予生长抑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50 μg静脉注射,术后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B组:术前30 min 直肠给予0.1 g 吲哚美辛栓剂(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C组:术前30 min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静脉注射,术后给予生长抑素250 μg·h-1泵入11 h+术前30 min直肠给予0.1 g 吲哚美辛栓剂。

1.4 观察项目及评判标准

3组分别于术前2 h和术后3、24 h检测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大于正常上限3倍为高淀粉酶血症,伴有腹痛等胰腺炎临床症状超过24 h为PEP。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术前2 h血清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术后3、24 h,A、B 2组间血清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清淀粉酶明显低于A、B组(均P<0.05);C组高淀粉酶血症和PEP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均P<0.05)。见表1。各组高淀粉酶血症患者及PEP病例经继续治疗后均病情缓解后出院,无重症胰腺炎病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表1 各组血清淀粉酶变化及术后PEP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3 讨论

从ERCP技术诞生之日开始,PEP就是术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围绕PEP的预防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患者术前风险评估及适应证把控、手术方式选择、术前术后的药物预防这几个方面。针对PEP的药物预防,目前有研究[4-7]报道的药物主要包括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NSAIDs、硝酸甘油、蛋白酶抑制剂(加贝脂、乌司他汀、萘莫司他),其中NSAIDs与生长抑素为目前专家共识所推荐,其他几种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观察。NSAIDs可以有效抑制磷酸脂酶A2的活性,而后者在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起始阶段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吲哚美辛栓价格便宜,直肠给药途径简单易接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生长抑素是人工合成的十四肽,可以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以及胆囊小肠的分泌,可以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在胰腺炎的治疗指南[8]中被推荐使用。

然而目前对于PEP的认识仍然不足,对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复杂因素和发病机制仍然认识不足,PEP的发生率仍然较高,甚至有引发重症胰腺炎导致死亡的巨大风险。如何综合运用上述多种预防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PEP的发生还缺少更多的研究。本研究综合使用两种药物预防PEP的发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提示吲哚美辛联合生长抑素能够较使用单一药物取得更佳的PEP防治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联合用药有对PEP进行多靶点干预的效果。本研究因样本数量较少,有待于进行更多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9):656-66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药物预防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12):794-799.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4] Dumonceau J M,Andriulli A,Elmunzer B J,et al. Prophylaxis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SGE) Guideline-updated June 2014[J].Endoscopy,2014,46(9):799-815.

[5] Shah T,Zfass A,Schubert M L.Chemo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with rectal NSAIDs:Does poking both ends justify the means?[J].Dig Dis Sci,2015,60(10):2863-2864.

[6] Elmunzer B J,Waljee A K.Can rectal NSAIDs replace prophylactic pancreatic stent plac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J].Gastroenterology,2014,146(1):313-315.[7] Wong L L,Tsai H H.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J].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4,5(1):1-10.

[8]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急性胰腺炎多学科(MDT)诊治共识意见(草案)[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15(4):217-224.

(责任编辑:钟荣梅)

2016-05-27

R657.3+1

A

1009-8194(2016)10-0019-02

10.13764/j.cnki.lcsy.2016.10.007

猜你喜欢

美辛吲哚生长抑素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止血成功率的影响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吲哚美辛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糖美辛肠溶片中吲哚美辛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