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2016-04-13程立平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101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诊断率溶栓缺血性

程立平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101300)

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程立平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10130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T、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56例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进行诊断,观察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在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率上均高于CT,P<0.05;而两种诊断方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率上无差异,P>0.05。在24h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P<0.05;24h后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率无差异,P>0.05。结论: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率明显较高,且对不同类型脑梗死均有较高诊断率。

CT MRI 急性脑梗死 诊断 比较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一直是神经内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治疗效果较好,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1]。据相关资料报道,早期溶栓治疗有效时间窗在1~6h,在此时间窗内治疗效果最佳,因此早期诊断治疗是保证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2]。如何早期诊断脑梗死成为临床医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对临床常用的两种检查方式进行研究,观察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56例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②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排除CT、MRI检查禁忌症的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4.3±5.1)岁。发病至入院检查时间1~94h,平均时间(19.5±3.8)h。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颅平扫,设置参数:电压130kV,电流150mA,层厚、层距为5mm。

1.2.2 MRI检查

采用日本Hitachimrp 7000型常导扫描仪进行MRI扫描,设置参数:层厚5mm,层距1.5mm,FOV 230mm。自旋回波T1加权T1W1,TR:500ms,TE:7.8ms,矩阵:256×256,flip:90˚,采集两次。自旋回波T2加权T2W2,TR:4000ms,TE4:7ms, 矩 阵:448×336,flip:150˚,采集4次。FLAIR序列,TR:900ms,TE:109ms,T1:2500,矩阵:256×256,filp:150˚,采集一次。弥散成像DWI,TR:2900ms。TE:84ms,矩阵:128×128,b值:0、100、500,采集两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型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不同时间诊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

表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诊断率对比(n/%)检查方式 缺血性脑梗死(n=14) 腔隙性脑梗死(n=31) 出血性脑梗死(n=11) CT 6/42.86 23/74.19 8/72.73 MRI 12/85.71 30/96.77 9/81.82 χ239.986 20.539 2.353 P P<0.05 P<0.05 P>0.05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率对比(n/%)检查方式 <12h(n=15) 12~24h(n=26) 24~72h(n=10) >72h(n=5) CT 9/60.00 16/61.54 7/70.00 5/100.00 MRI 13/86.67 25/96.15 8/80.00 5/100.00 χ218.187 35.908 2.667 -P P<0.05 P<0.05 P>0.05 -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诊断率对比

MRI在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率上均高于CT,P<0.05;而两种诊断方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率上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率对比

在24h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P<0.05;24h后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率无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疾病。脑梗死发生机制主要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颅脑内部形成软化病灶、坏死病灶,损害脑组织及大脑功能,致残致死率较高。目前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手段,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从而降低脑梗面积,但若脑组织缺血事件较长,则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损伤,恢复能力较差。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为1~6h,及时的早期诊断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影像学是临床用于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临床上以CT、MRI诊断方式较为常见,相对于传统X射线扫描,CT具有快捷、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特点,可有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且价格低廉,适合临床推广应用。而MRI则具有多种参数调节功能,有效显示病灶周围组织情况及微小病变。CT有利于排除脑出血,虽然相对于MRI来说禁忌较少,但CT诊断容易受到多因素影响,且与临床医师诊断水平有密切关系。MRI则可有效反应血管情况,收集血管形态特征,从而反应脑供血情况,且对脑梗死周围组织显示更佳清晰,对脑梗死超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4]。本文结果显示,在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上,MRI诊断率明显较高,24h内MRI诊断率也明显高于CT,均P<0.05。提示MRI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且有效显示血管特征,从而对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率明显较高,且对不同类型脑梗死均有较高诊断率。

[1] 王小乐. CT、MRI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14(1):15-17.

[2] 梁治平, 曾旭文, 陈松, 等. MR灌注成像在轻微缺血症状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12(3):5-7,36.

[3] 杜先红, 刘范林, 杨小君, 等. 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在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诊断中的作用及文献复习[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12(3):15-17,54.

[4] 刘少欣. 脑梗塞患者CT与MRI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14(1):40-41,65.

1006-6586(2016)12-0049-02

R541.4

A

程立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颅脑疾病影像诊断。

猜你喜欢

诊断率溶栓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