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知识普及基础上的心理调适方法探索

2016-04-11红,孙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普及

姚 红,孙 勇



心理知识普及基础上的心理调适方法探索

姚 红,孙 勇

【摘要】目的 了解基于心理知识普及的心理调适方法对改善居民心理状况的效果。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 48 名研究对象开展为期 1 年(24 次)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调适活动。 结果 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知识有提高(t=12.14,P<0.01);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虽有差异但不显著;SCL-90(90 项症状清单)7 项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8 项虽有差异但不显著。定性访谈结果中,活动后收获与改变明显提高。 结论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基础上的群体心理调适有利于居民心理状况的改善,建议在社区适时推广。

【关键词】心理知识;普及;心理调适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103。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愈加突出。据预测,在 2020 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将排名第一[1]。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心理健康:新理解,新希望》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疾病要有新的理解,同时提供治疗的信心[2]。

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日渐突出。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12—2014 年间,在社区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基础上的心理调适方法,为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标准

50 岁~70 岁常住居民,汉族,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者。

1.1.2 排除标准

有心、脑、肾等重大疾病和精神疾病,行动不便以及不能坚持参加者。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虹桥镇 20 个居委中随机抽取 4 个居委。被抽取的每个居委中,按纳入标准简单随机抽取 12 人,共 48 人(其中 2 人失访,实际参加 46人)。

1.2.2 研究方法

1.2.2.1 知识讲座和心理调适

参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3]相关内容,把心理健康判别、心理健康评估、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防御、焦虑常见躯体症状、抑郁性神经症常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神经衰弱的常见表现、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心理异常分类等作为讲座主要内容,并设计知识测试卷,满分为 100 分。

把《AA 制生活》部分剧情中个性心理分析、典型人物心理分析、心理小故事等作为心理调适主要内容。

开展定人、定时、定点活动。每月 2 次,共 24次,每次 45min~60min,每次参加人数为 46~48 人。活动前后进行知识测试及随机询问,评估活动效果。

1.2.2.2 定性访谈

自行设计访谈提纲,内容为“你近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对心理活动期待有哪些?”“想得到收获是哪些?”“你想/已产生哪些主要改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对你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你如何对待心理调适活动?”等。

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 22 人,进行活动前后半结构式访谈各 1 次,并作访谈结果比较。

1.2.2.3 量表测试

采用《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4]中的 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CL-90(90项症状清单)在活动前后各进行 1 次测试,并按《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计分方法作统计。

1.2.3 质量控制

严格按纳入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每次活动采用签到、照片留样。访谈内容均有纸质记录,量表测量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每次活动均有研究人员现场督导。

1.2.4 统计分析

专人收集、整理知识测试、定性访谈、量表测量等数据资料。采用 SPSS 18.0 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显著性水平设置在 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46 例研究对象中,男性 3 例,占 6.5%,女性 43例,占 93.5%;50 岁~54 岁 2 例,占 4.4%,55 岁~59 岁 6 例,占 13.0%,60 岁~64 岁 18 例,占39.1%,65 岁~70 岁 20 例,占 43.5%;初中 28 例,占 60.9%,高中 12 例,占 26.1%,大专 6 例,占13.0%。数据显示:46 例研究对象以女性,60 岁以上,初、高中学历为主。

2.2 知识知晓

研究对象活动前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为 (12.83± 12.77) 分,活动后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为 (41.30± 16.14) 分。活动后较活动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4,P<0.01)。

2.3 SAS、SDS 和 SCL-90 量表测量结果的比较

2.3.1 SAS 测量结果的比较

活动前后 SAS 测量结果比较,活动后得分略下降,提示焦虑有减轻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1 活动前后 SAS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表1 活动前后 SAS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t  P总粗分  33.89±5.74  33.11±8.130  0.677  0.502标准分  42.00±7.20  41.00±10.18  0.686  0.496

2.3.2 SDS 测量结果的比较

活动前后 SDS 测量结果比较,活动后得分、抑郁指数、抑郁程度略上升,提示:抑郁有增加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2 活动前后 SDS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表2 活动前后 SDS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t  P总粗分  40.30±9.740  43.17±8.910  1.918  0.061标准分  50.00±12.22  53.59±11.11  1.907  0.063抑郁指数  00.51±0.120  00.54±0.110  1.965  0.056抑郁程度  00.87±0.960  01.13±0.860  1.664  0.103

2.3.3 SCL-90 测量结果的比较

活动前后 SCL-90 测量结果比较,7 项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8 项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强迫”因子测量结果活动后较活动前,其均数和标准差略上升。见表 3。

表3 活动前后 SCL-90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表3 活动前后 SCL-90 测量结果的比较 (±s)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t  P总分  125.26±37.45  111.85±17.26  2.97  0.005总均分  001.39±0.420  001.24±0.190  2.99  0.005阳性项目数  024.80±16.39  017.65±12.54  3.77  0.000阴性项目数  065.20±16.39  072.35±12.54  3.77  0.000阳性项目均分  002.25±0.350  002.16±0.230  1.79  0.081躯体化  001.52±0.520  001.37±0.330  2.35  0.023强迫  001.56±0.540  001.65±1.530  0.38  0.708人际关系  001.37±0.430  001.21±0.280  2.81  0.007抑郁  001.82±3.010  001.23±0.270  1.35  0.184焦虑  001.39±0.440  001.19±0.230  4.02  0.000敌对  001.27±0.470  001.19±0.240  1.39  0.171恐怖  001.26±0.470  001.12±0.200  1.98  0.054偏执  001.27±0.450  001.16±0.240  1.56  0.125精神病性  001.22±0.410  001.14±0.190  1.28  0.206其他  001.71±1.550  001.28±0.220  1.84  0.072

2.4 定性访谈结果比较

活动前,研究对象以期待为主;活动后,研究对象以收获和改变为主。同时也道出了对以后活动的期待和对心理知识理论难理解的感受。见表 4。

表4 活动前后定性访谈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突出[5]。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更活跃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中,SAS、SDS 活动前后比较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时间短,研究对象部分心理固着有关。提示:心理改善需要长期干预、持续调适、不断强化。

本研究中,量表 SAS、SDS 和 SCL-90 活动前测量结果与我国正常成人常模数值比较[4],SAS 总粗分 (33.89± 5.74) 接近常模的 (29.78±10.07) 分,SDS 总粗分与标准分 (40.30±9.74 和 50.00±12.22)均高于常模(分别为 33.46±8.55 和 41.88±10.57),SCL-90 总分 (125.26±37.45) 接近常模的 (129.96± 38.78)分。SDS 总粗分与标准分高于常模,是否提示人群中抑郁倾向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有报道称,SDS 测量结果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还需要注意性别的合理配比,这样的研究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心理健康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根据社会影响因素,居民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建构心理支持系统、开展居民心理互助、完善心理干预网络,同时加上居民自助潜能的开发以及对社会心理支持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建构一个全方位优化、全员参与、责任明确、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社会心理支持新机制[6]。

由于在社区心理知识普及与群体心理调适方面尚未找到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所以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性别配比不合理,语言不够通俗化等。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以期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理调适工作做好。

(致谢:本研究得到闵行区健康管理协会倪政会长的全面支持,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范建红副主任、曹艺苧科长的专业指导,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鑫毅老师的统计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0, 12(1):1-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3] 傅安球.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 2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5] 朱斯琴.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6(6): 37-40.

[6] 肖汉仕. 全民健心的必要性、途径及功能研究[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1, 6(3):208-211.

Exploration About Mental Adjustment Method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Yao Hong, Sun Yong. Hongqiao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er,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mental adjustment method for resident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Methods By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48 residents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one-year long study, who received the mental adjustment service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one year (24 times). Results The self-control study showed that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of participants had increased (t= 12.14, P<0.01). Their scores of 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had differences but not significant; seven items of SCL-90 (Symptom Checklist 90)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Qualitative interview results showed, the participants had evidently gained and improvement after the end of the study.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is helpful for the improving the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t should be expand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communitie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Mental adjustment

【收稿日期】2016-01-25。

【通信作者】孙勇,mhhqwf@126.com。

【作者简介】姚红(1976—),女,上海人,大学本科,中级,主要从事社区卫生管理及社区医防工作,mhhqwf@126.com。

DOI编码:10.16117/j.cnki.31-1974/r.201601006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普及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规范普及礼仪有妙招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高三,我这样帮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当代诗词创作的普及和提高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